胫腓骨干骨折诊疗指南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为进一步了解骨折块移位情况,可行CT检查,指导手术治疗。
当末梢脉搏搏动有障碍时,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时,应行血管造影术。
4.应注意检查软组织情况、筋膜室张力、末梢脉搏和下肢神经功能状态。
开放伤口,应查清其与骨折端和膝关节的关系。
必要时应测定筋膜室压力。
5.胫腓骨干骨折分类:AO分类:
A.简单骨折:A1.螺旋形;A2.斜行(≥30°);A3.横断(<30°)。
B.楔形骨折:B1.螺旋楔形;B2.弯曲楔形;B3.粉碎楔形。
C.复杂骨折:C1.有两个内侧骨块;C2.多段;C3.不规则。
(二)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适应证。
1、保守治疗(闭合复位、骨牵引、石膏制动)
适应证:○1小儿骨折;○2胫骨骨干的不全骨折或横行骨折,腓骨仍完好者,复位后辅以石膏外固定可稳定者;○3距下胫腓联合10cm以上的单纯腓骨骨折不出现神经损伤征象者。
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不能承受麻醉或手术风险极大者。
2.手术治疗:
适应证:○1青年和成人的胫骨干骨折为稳定骨折端,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均可手术内固定;○2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及感染性骨折患者;○3脊柱损伤致截瘫患者为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也可手术治疗。
○4腓骨头骨折出现腓总神经损害征象者。
手术方式选择:○1开发性骨折,Gustilio I°或污染不重的II°骨折可清创后选择内固定,污染和损伤重应根据情况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2AO A型和B型骨折可首选胫骨髓内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及长段骨折应选择钢板螺钉治疗。
(三)术前准备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4.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麻。
(四)术后处理
○1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静脉使用头孢菌素24小时;开放骨折术后应再加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常规放置引流管1-2天。
○2术后患者良好镇痛,可下地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前3个月每月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完全负重时间。
合并其他损伤患者不能自主活动下肢者,建议术后使用CPM,增加关节活动、减轻肢体肿胀,提高关节功能。
术后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术后胫腓骨正侧位片,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五)并发症治疗。
1、骨折不愈合胫骨干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因骨折严重粉碎、内固定失败、植骨失败、内固定力学失效、感染及其他因素所致。
术后8月仍无进一步愈合倾向者,需要二次手术,植骨,加强内固定。
2、感染谨慎地选择手术时机,选择从骨折远端进入的内固定器械,减少骨折端得进一步损伤,可减少感染发生率。
开放性骨折或术后伤口裂开或渗出应行积极外科治疗,,深部感染伴有脓肿时,应保持伤口开放,二期闭合,有窦道形成但无明显脓液流出者,应彻底清创冲洗,放置引流管,闭合伤口。
应进行细菌培养,静脉给予有效抗生素。
若有软组织缺损,可应用皮瓣或肌瓣转移手术覆
盖伤口。
少数病例需要游离组织移植。
3、膝关节僵硬胫骨平台骨折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比较常见,术后使用CPM,可增加关节活动,防止膝关节僵硬的发生。
(六)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