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十四行诗《丝绸帐篷》
作者:尹科, 金超, Yin Ke, JIN Chao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刊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10,09(2)
被引用次数:0次
1.Maxson H A On the Sonnets of Robert Frost: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37 poems 1997
2.高远.李福印约翰@泰勒应用认知语言学十讲 2007
3.黄杲炘英诗汉译学 2007
4.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 2002
5.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 2003
6.刘曦芬浅谈文体分析对诗歌教学的启示 2003(10)
7.秦秀白文体学概论 1997
8.孙幼平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2008(9)
1.学位论文崔传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2007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进行了探讨。

文章对英语修辞中的语音修辞方式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尾韵、头韵、半谐音、和声和省音法,同时从十四行诗中摘录出种种句子作为例句来详细说明理论中的定义。

在尾韵的探讨上,用整个一首诗来举例说明各种压韵方式。

在赏析头韵、半谐音以及和声时,按照句子结构详细划分了各种排列形式并举例加以说明。

文章列出了一个表格,它清晰地展示出各种语音修辞方式在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中的出现频率。

2.期刊论文夏日光.夏丽芳.XIA Ri-guang.XIA Li-fang莎士比亚SONNET18的语篇衔接分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衔接功能理论出发.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作为语料.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几方面分析诗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旨在进一步检验系统功能理论在语篇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加强读者对衔接理论的掌握,同时对读者解读Sonnet 18有所帮助.
3.期刊论文王庆军赏析莎翁十四行诗-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4)
人们需要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希望说出去的话让别人喜欢听,所以都在美化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美妙动听,声音配合得当,给人以美感,这就是"语言的音乐".
4.学位论文张文英诗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趋同2004
诗歌的艺术魅力主要通过声韵形式和视觉形式来体现.声韵形式通常表现在拟声、语音联觉以及其他一些音乐手法诸如头韵、谐内韵、重复和行内韵等;视觉形式通常包括外视觉和内视觉两个方面,其中外视觉形式表现为诗行的外形构建,内视觉形式主要通过竟象展现.长期以来,对中英诗歌艺术形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修辞与文体范畴,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鉴于异质文化的碰撞将会激活人们的文学批评意识和文学比较的敏感性,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视觉美,作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英诗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趋同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力图探寻异质文学的共同规律.作者认为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在声韵和视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作者运用西方文学批评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来阐述了中英诗歌声韵形式的共同点.其次,从外视觉形式,即整齐、异形来探寻中英诗行构建的共同特征.最后,从内视觉形式分析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营构的趋同点.此外,论文提出了七个创新点,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的尝试.首先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巫术行为去探寻诗歌的音乐性并阐明中英诗歌音乐属性的普遍性.其二,运用格式塔力场理论分析音义同构现象.其三,在宋词的句中藏韵与英诗中的行内韵方面寻找契合点.其四,分析英语元音与汉语声韵十三辙的共通处.其五,运用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乐记》阐释声韵、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其六,尝试性地比较分析莎氏籁体与屈原的十四行诗《云中君》.最后从道家思想和中西方美学的多重角度来阐释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营构上的共同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作者相信在中西对话的基础上,中英诗歌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两种文学的相互了解,促进异质文化的交流.
5.期刊论文石卫华从音位学与文体关系的角度解读弥尔顿诗歌《失明》-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
在传统的古典英诗中,诗人在措辞中特别注意语音因素与思想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本文从音位与文体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十四行诗《失明》,仅以此诗作为例证,旨在强调在阅读英语诗歌尤其是古典英诗时,对音位模式文体功能的分析无疑对英诗欣赏大有裨益.
6.会议论文轩治峰英诗汉译的创作空间及原则2008
诗在理论上是不可翻译的,因为各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构词和语言结构系统都不相同。

要想用另一种语言克隆出和原诗完全相同的诗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从思果的“翻译不是翻译,是重写”和奈达翻译过程中重组的观点来看,译诗又是可能的。

但翻译出来的决不是原诗的克隆,而是对原诗的阐释和重组,是译者的再创造。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我国几十为大家都作过尝试,从这些翻译大家的译文看,确有许多上乘之作。

而各家的翻译说明,诗歌翻译有极大的的创作空间。

一味模仿原诗的格律翻译出来都是不伦不类,读起来味同嚼蜡,而遵循汉语语言规律,跳出原文形式的束缚
,创造就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7.学位论文龙娟《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2006
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均诞生于各自国家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又属于相同抒情诗体裁、相同爱情诗题材的诗歌作品集。

《诗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对各国后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抒情模式。

本文应用作品分层手法,对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进行了两个结构层次的比较研究:语言艺术层和作品艺术图画层,并浅析了处于中西异质文明中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理想。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还是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都分别继承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言志”和“摹仿”。

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初期,文字不多,所以一个字经常反复被使用,更多的表现了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特征,用字不多却让听者印象深刻,能达到良好的抒情言志的效果;《十四行诗集》正处于英语崛起承上启下的时代,英语文字发展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巨大的社会动力,诗人能够积极创造出新的词汇和韵律,达到更加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的效果,语音的音响效果极富有戏剧色彩。

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无论从单篇还是从整部诗集来看,《诗经》的艺术画面都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它只是诗歌描述当时情景的即时片段,不具有诗歌内部的自动连续性;《十四行诗集》从单篇来看,通过“对照”手法的铺陈,形成了一个有“突转”的结构故事,在“对照”和“突转”的结构布局中,诗人、爱友、小人、黑肤女郎、第三者的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日渐鲜明。

从154篇整部诗组来看,也有一个隐约的故事线索在其中,把154个小的作品艺术画面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本文认为:从有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出发,我们再一次证实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中国的“言志”文学传统和西方的“摹仿”文学传统。

“言志说”首先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隐蔽特质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并形成了此后中国重“言志”的抒情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和结构布局;而“摹仿说”则升华了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渐渐形成了西方重“摹仿”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方向,而叙事文学所重视的“性格”、“情节”“戏剧性”“突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也影响了抒情诗歌的发展。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nydxxb-shkxb201002034.aspx
授权使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hnhyzy30),授权号:4a6e52d8-28a5-4cce-a7dd-9e8c00b28d99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