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1文言文两则温家小学马秀芹教材分析: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文中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理解“之”字的意思和每句话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比较少,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上差别较大,学生不能正确的断句,这时首先遇到的困难。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阅读收集孔子的资料和有关日、月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学奕》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明确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成语导入”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兴趣。
“介绍孟子”是让学生初识孟子,对孟子有简单的了解。
耳熟能详的孟子名言,让学生感到孟子虽然生在距我们很遥远的年代,但他的话至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孟子离我们很近,他的思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而点燃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学贵生疑”,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
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现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过程,老师的领读要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导领下逐渐把课文读连贯、读准确,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产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
之:的“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善弈者也。
”善:善于“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
”者:……的人“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D、分角色吟诵课文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
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F、成语运用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学有所成、一无所获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B、交流汇报C、感情吟诵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
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
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吟诵,再运用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及回顾已有知识的积累的方法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的意思,降低了学习难度。
学生在读中能发现文言文的韵律,在读中能理解故事的内容,在读中能受到启迪。
学生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吟诵、理解能力也会在一个个环节中不断提高。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1、指名吟诵全文2、试背全文【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会把课文读得更好。
学生在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律,在头脑中呈现两个人学下棋时的情景,尽情享受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1、出示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3、师生齐读4、理解大意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
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设计意图】: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读文言文的快乐。
七、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
全文注释如下: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
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
――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
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
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态度决定成败课堂检测:一、辨字组词弈()诲()惧()奕()悔()俱()矣()曰()援()唉()日()缓()二、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通国:善:诲:俱:三、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五、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我们从中感悟到()。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背诵《学奕》2.学习上一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3.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对孔子的了解。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准确读文,明确释意。
1、尝试自读,注意断句。
【设计意图】:方法的了解先于行动,这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阅读,学以致用。
2、检查读文(1)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2)指名读,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及时看注释,明确语句的意思。
3、疏通文意。
(1)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试着复述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让学生读书并谈出自己的收获。
2、重点研讨两个小儿的观点。
(1)画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2)让学生说并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3)“辩斗”和“辩论”怎样区别?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4)分角色练习读,表演读。
【设计意图】:两小儿的鲜明形象是品出来的,也是读出来的,因此“辩斗”一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文,从而体会两小儿的神情和语气。
3、两个小儿的观点怎样?引导发现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
4、面对同一个事物,他们的观点却完全不同?支持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书,找一找他们各自的理由。
5、多请同学读,要让他们读出辩的味道。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
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
“孔子不能决也”不是孔子的无知,而恰恰是孔子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表现。
因此,更加产生对孔子的敬佩。
两小儿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三、解“辩”之谜,获得新知1、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