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赵蓉【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处在一个风云不定的时代,南渡前的短暂安定生活,金兵南下的动荡岁月,都在作者的词作中得到体现;前后期作者生活的巨大转折是作者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生活的大动乱的年代,而这样的艰难岁月也必然影响作者词风的改变。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轻盈清婉、后期、沉痛哀伤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是颇具影响的大词家之一。

她的诗、词、文、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真挚情怀,凭借一支笔,“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1]据记载,李清照本有《漱玉词》 6 卷(或作三卷),但已经散失,后经人重新编辑,得词约八十首,但其中也夹杂了他人的作品,目前可以确认是李清照所写的有四十余首。

李清照以女子敏感细腻的心,感悟着生命流逝的无奈,体味着人生的离愁别恨,承受着乱世的黍离之苦,并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词作珍品。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南渡像一条分水岭将其生活轨迹划得清晰如水。

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的这条人生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而安定,词作多描写闺情,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展现出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和真挚细腻的情感。

在李清照前期描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词中,表露出的女性情感往往热烈而恬静,微妙而直率,朴素而深刻,而这些离愁别怨的苦涩中又夹杂着一丝思念的甜蜜,体现出一种细腻的儿女柔情。

所以,词中透露出的愁是清新凄婉,朦胧淡约的。

李清照后期的词多写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情境,词风由前期的轻盈清婉转向了沉痛哀伤,词中的愁也由前期的闲愁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儿女情长的闲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的失望破灭等交织而成的愁,这种愁是复杂的,是沉痛凄厉、深刻感人的。

本文拟对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进行深入分析。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生活是比较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惜春伤时的情怀。

这时的风格清新雅致,婉约细腻。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首词所写时间是暮春时候,一个风雨之夜的早晨;地点是闺房中和院落里;内容是写主人公惜花的心情。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纯真的少女时代除了伤春悲秋、惜花惜时之外还有对此时生活的真实描写。

《点绛唇》在仅仅40 来字的短小篇幅里,她便能以自己少女生活所特有的感受,抓住富于特征的细节,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的形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初春;地点是家中的后园里;内容是写自己少女时的一个生活片断。

词人描写了一个少女打秋千后的活泼、顽皮的形象。

上片是素描其蹴罢秋千时的形象,下片主要是用外形来表示内心活动。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个天然活泼的少女,虽然带羞跑了,却又不一下子跑进房里去,而是靠在门上观看,充分表现少女的好奇心。

当然,堂而皇之地看人是不行的,于是她装作对梅子清香有兴趣,做出嗅一嗅青梅的样子。

这个以嗅青梅掩饰自己回头观客的少女是那么的天真可爱。

几句话把少女的爱美、易羞、好奇、作态的内心和外在活动都写得很典型。

这首词用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动人的女性形象,而这个女性是在封建社会中上流阶层所不多见的,而在宋词中,这样新鲜而有力的形象也是不多见的。

此时的李清照,天真、活泼,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幻想,而这些都体现在她的词中,从而形成了她前期自然质朴、清丽明快的词风。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18岁时,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婚后住在京城,明诚在太学作学生,夫妻俩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感情真挚,生活美满幸福。

夫唱妇随,“意会心谋,目行神授”[2]。

但赵明诚作太学生时,每月只能回家两次,做官以后,也常有外出。

独守空房的她,尝到了离别的滋味。

短暂的离别,给多情的词人带来了离愁与感伤。

词中处处体现出委婉含蓄、幽怨缠绵的风格。

此时在李清照的词中,当爱情这根和弦被拨动时,我们听到的不是欢快悦耳的交响乐,而是一支永恒而又忧伤的紫色小调;我们看到的不是花好月圆、卿卿我我,而是由相思引起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这首词所写时间是初秋的一天从白天到晚上;地点是园子里、湖上和所居住的楼上;内容是怀念丈夫而无可奈何、无法排解的愁绪。

词中的首句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色,也是悲欢离合的象征。

进而表明词人孤独寂寞独自一人,淡淡的离愁渐渐显出。

“红藕香残”叹芳华易逝;“独上兰舟”已是孤寂;“雁字”倍添相思;“月满”更见因山川阻挡不能相见的缺憾。

下片中作者直吐胸臆,“花自飘零水自”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意,似漫不经心,又似一声轻盈而舒缓的叹息,流水落花就像词人那纷涌而至的情意一样纷乱而又绵延不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与丈夫分居两处,心已笼罩在深愁中,她却努力不让自己去思念亲人,但紧锁的愁眉刚刚舒展,惦念之情又重上心间。

“才下”、“却上”,写出时间衔接之紧凑,说明相思是无时不在,从未离开,也并未缓解,浓情郁结又凄婉动人。

一上一下更把一种无形的情思、愁绪具体化了,准确而简练的传达出内心情绪复杂、微妙的变化。

作者通过含蓄委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及幽怨的思想感情。

把自己对丈夫的执着、缠绵的爱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抑扬迭宕之中表现得愁情可掬。

意境优美,有一种“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一样淡淡的凄怆的美,词中景物无不让人情牵意惹。

这种愁绪在《醉花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倍思亲的重阳佳节的黄昏;地点是闺房中和庭院里;内容是书写自己的孤寂和对丈夫的思念。

作者用“薄雾”、“浓云”、“半夜”、“黄昏”营造出一个凄凉寂寞的气氛,偏偏此时又是亲人团聚的重阳佳节,形单影只的词人只能伴着忧伤、寂寞的暗香,独自“东篱把酒”,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肠断魂销。

因为“愁永昼”而“人比黄花瘦”,其中所传递出来的忧愁,是远非“绿肥红瘦”中的淡淡清愁所能比拟的,“红瘦”中的那股傲气,在“人比黄花瘦”中已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愁,损耗得只有浓得化不开的伤感与惆怅了。

让人在消瘦脆弱的物象和心灵的震颤中,深刻明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命体验。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而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给人一种含蓄委婉之感。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咏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也容易让人体会到词中所表现的离愁于感伤,这就是词人的风格。

此时的李清照已为人妇,但聚少离多,唤起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她借景抒情,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景物中,形成了这时期含蓄委婉、幽怨缠绵的词风。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1127年,北宋灭亡。

李清照南渡后只身飘泊流亡于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与百姓为伍,辗转与兵火之间,过着颠沛流离、孤寂清苦、朝不保夕的生活。

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凝结在一起,构成了她内心复杂尖锐的矛盾。

她一方面悲痛个人幸福的毁灭,一方面更加感慨故国的沦陷,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

这时词中依然流露了较多的哀愁与怨叹,然而词人已将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凝结在一起,因而词作中抒发了强烈深沉的故国之思,反映出她的爱国情感。

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腐朽的北宋王朝被金所灭,徽、钦二帝及贵族官僚三千多人成为阶下囚,被押解至金营,钦宗之弟赵构苟且偷安,继续奉行北宋对金的卑躬屈膝的求和政策,致使掠夺成性的金奴隶主贵族一再南下,烧杀抢夺,大批男女被掳为奴。

李清照是生活在这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千千万万受难者中的一个,对家乡的怀念是无法忘记的: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髻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初春的时候;地点是南宋国都,作者的居所;内容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怀乡之情。

词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以风柔日薄春光明媚、乍著春纱“心情好”的欢笑笔调开头,转入“睡起觉微寒,梅花髻上残”的淡淡愁怨渐渐引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