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心散文中真善美的表达王兆隆渭南电大07春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冰心散文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她赞美自然,讴歌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
本文对冰心散文求真、求善、求美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构成这种审美品格的因素以及她纯真、清丽、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冰心;散文;真善美、审美风格冰心,是一颗巨星,在中国文坛和读者心头已经亮了七十多年,这位最富有诗情的散文大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
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
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崇高真挚的审美感受。
冰心女士散文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她赞美自然,讴歌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
她的作品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是自我真善美人格的写照,同时也寄托了她最高的真善美理想。
下面,我们就结合作品对冰心散文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一、求真力求内容上的真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更多的采用了写实的方法,他的散文要么写自己的真是感受,要么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无论是情感的流露还是事件的记述,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1919年8月25日发表在(晨报)第五版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冰心的处女作,比他同年9月发表的小说《两个家庭》还要早。
作为他散文创作的开山之作,这篇散文就是有感而发,写她听审后引发感想的。
此后她的《往事》、《寄小读者》,《南归》等作品都沿着这条写实的道路走下去,即使是她那些抒情成分较强的作品,往往也是夹叙夹议,在叙事在基础上抒情的。
出版于1935年的《关于女人》,是冰心散文的又一力作,曾风靡海内外。
这本散文集共有正文16篇,写了14个女人的故事,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作者熟悉而尊敬的人,他们虽然是一些极为普通的女性,但她们的生活经历大多数与抗日有关,她们威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冰心对她们满怀敬意,文章在记叙她们的事迹时侯,写得真实感人。
“求真”的另一方面,冰心又力求作品情感的真挚。
《往事(二)》中的10篇散文,把异国是生活感受与自己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结合在一起,情真意切。
再如她初版于1931年的散文名篇《南归》,也是以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
它是作者在丧母一年半所作的“失母的哀歌”,也是冰心将母爱抒发得淋漓尽致的长篇散文。
作者采用痛定思痛的写法,抒发的是完全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笔极为委婉凄绝,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冰心散文这一艺术特征的形成,与她主张的“真的文学”道路的思想分不开,1921年前后,也即她些《笑》和《往事》之时,“真的文学”观念在冰心脑子里逐渐形成。
在《文艺丛谈(二)》中冰心谈到:“‘的’啊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微笑也好,深愁也好。
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在谈到如何创作“真”学时,冰心认为最可靠的途径是“表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作者充分“发挥个性”。
二、求善求善是冰心散文的又一大特征,也是她创作个性的表现。
这种个性体现在冰心散文中,也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心主题,二是温柔风格。
而主题风格这两者之间,本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冰心喜欢用“爱的哲学”歌颂母爱、赞美童真和礼赞自然之美。
冰心的“爱的哲学”形成于 20年代初,是她试图用以解决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一种思想哲学。
当时冰心认为,人与人之问之所以会互相怨恨,存在矛盾和斗争,是因为彼此缺乏“爱”的缘故。
如果每个人对待别人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对待生活能像小孩一样天真浪漫、无私无邪,又能得到大自然美的陶冶,人类社会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人的品格也会变得高尚起来,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冰心大力宣扬她的“爱的哲学”。
她所歌颂的“爱的哲学”主要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与上述的“爱心”主题配合在散文的艺术风格上,冰心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温柔亲切的特点。
形成温柔风格,与她作品的选材和内容的侧重点有密切的关系。
冰心的散文常常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内容上更多的是以对母亲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在异国对家乡和故国的思恋为题材。
这些题材和内容,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必然是缠绵委婉的。
由于冰心生长在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幼幸福甜美,因此她总是以愉悦的心情来回忆温馨的生活,这种作品本身就带有“温柔”的韵味。
因此,这种温柔特色,也与她溶注在作品中的缠绵委婉的情感有关。
这种温柔风格表现在具体作品中,往往是细腻委婉的情感中常常带有淡淡的忧愁。
例如《笑》和《往事(一)》等作品,本已经回荡着一种“忧愁”之气,到了美国后病魔缠身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又使冰心的散文中加进了浓郁的乡愁。
可以说,选择温柔风格来表现“爱心”主题,使冰心散文找到了最好的载体。
三、求美读冰心的散文,往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有人在评价冰心散文时,称她的散文作品将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形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求美”是冰心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冰心散文的魅力所在。
冰心散文之美,主要表现在意境和语言两大方面。
意境美是冰心散文所共有的特征之一,它主要是由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境界而形成的,在许多作品中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例子。
例如 1921年发表的散文名篇《笑》,作品一开头就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意境。
作者首先勾勒了一幅“苦雨孤灯”之后的窗外图画:雨息了,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光。
萤光点似地闪烁滚动。
在这种意境下,才出现凭窗而望的女主人公。
紧接着女主人公开始在满屋膝胧的“光云”里编织她眼前的幻景,这幻景由三个笑影联缀而成,将作者的记忆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构成一种美妙的意境。
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凝练含蓄之美上,语言美也是构成意境美的重要因素。
在散文中冰心很少把话说尽,追求的是“欲语又停留”的艺术境界。
她的散文在叙事上极为简洁,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而把其深刻的含义留给读者去思考,例如《往事(二)》之五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冰心散文写景,善于抓住最重要的特征略加点染,而将其余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和填补,例如《寄小读者(通讯七)》就是这样。
冰心散文之所以充满魅力。
也与她“文中有诗”的特点分不开。
她不仅善于在文中引用、化用古代诗词,而且她自己的散文语言也追求诗情画意,写出来的语句显得丽精工。
形成冰心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是冰心的散文语言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地“欧化”,使句子更灵活、婉转,更有自然跳动的韵律感。
经过冰心的处理。
她的散文语言完全没有了文言句子的陈腐气息,而是给人一种清新的韵味美。
在五四一代作家中,比起庐隐的.倾诉哀吟,缠绵徘恻;陈衡哲的炽烈情热,委婉曲折:苏雪林在母爱与性爱中沉浮等淑媛散文来,冰心的散文的情感内函并不那么表浓情重,而走呈献了一种情真,情韵。
情真,在其绝无虚饰,情感净洁而无杂质;情韵,在其虽刻骨铭心,却并不泼洒泪血,咀嚼哀吟,表现出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温柔敦厚之美,和英美散文的腕下节哀风格(《南归》或许有些例外)。
这正是郁达夫所说的“言在意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也是她自己所说的“最单纯、最朴素的发自内心的欢呼或感叹,足一朵从清水里升起的”天然一去雕饰护的芙蓉”。
这就是冰心散文的独特审美品格。
赵景深先生曾这样谈及冰心给他的第一印象:“我那随便和放肆的姿势与表情:见了她只得收敛;仿佛走面对着一尊庄严华贵的女神,她的女学究和绅士气,以及她“冰心”的题名,最重要的是她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格是使我敬佩的原因,这些,无一不显示她是一尘不染的芙蓉。
”的确如此,对于冰心来说,“只格就是本人”,清丽.典堆.纯沽,是冰心为人的,更足冰心为文的品格。
四、构成冰心这种审美品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表现“真”。
早在她走入文学创作之初.她就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她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惑情和趣味的,是心灵城的笑语和泪珠…….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也就是说冰心认为文学的极致在“真”,而“真”的本质就在于“表现自我”,这是文学,尤其是散文的基本规律。
法国散文大师蒙田在他的《随笔集》序言训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
巴金《谈我的散文》中也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
所不同的是,冰心在“真”一即“表现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了其特殊的内涵:其一,保持作者自我的“神秘境界”;其二,保持作者自我的“自由境界”。
在《介绍一位艺术家》中,冰心介绍了英国著名演员菲尔波士的艺术哲学:“演剧家的生活本是有些神秘,如果我们私下常以本来面目,和外界交接,则登台演剧,定要减少许多感动观众的力量。
”这对冰心的感触极深,她说:“只有这幻秘冷静的态度,可以常常促进他的艺术,可以永远维持他艺术的动人的力量。
”在冰心看来,“神秘的生活,又岂止演剧家”,“雏形的艺术家啊i你们愿意有极神的造诣么?你们愿意有极大的贡献么?请看这位大艺术家菲尔波士的“态度”。
其后,她又在《文学家的造就》里再次强洞,“要少和社会有纷侈的交际”。
其实冰心渴望做一名海上灯塔守望者,在一定意义上也与这种艺术神秘主义有关。
这种带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艺术神秘主义的意趣与她自我沉醉于个人内心感受和体验的内向性格正好相得益彰,使得她写下了她纯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精品.同时也给她自己带来非难.甚至她自己在进入新中国之初也说。
“题材只限于个人狭小的生活里所接触的一些社会问题”:“脱离群众,生活空虚,我就陷入了为写作而写”,“渴力的夸大母爱,把它作为解除世界上一切痛苦的工具。
”其实,艺术神秘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无其合理性。
在创作境界上,冰心也穿梭于“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的自由境界中,对于这种自由境界《遗书》中写到:“至于创作一方面,我以为应当是个人方面绝时的自由挥写。
无论什么主义,什么派别的成见,都不可存在与胸中的。
也更不必预想到读者对于这作品的批评和论调。
写完了,事情就完了,这样才能有些‘真’的意味”。
很显然,保持一种“自由境界”,同样是达到“真”的重要前提。
冰心之所以钟爱散文,正是基于“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都被奄没了,一片散漫,“因为它短小自由,可以随时随地挥写自己的感情。
”的确,也正是这种自亩境界,才使得冰心的散文达到了一种素朴、单纯、真挚的美韵,形成了标志她个性风格的如《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南归》等一批“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优秀篇章。
其次,冰心的散文走的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
爱克曼在《歌德谈话录》中说到:“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惑方面,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这说明在歌德的心目中,中国人格是一种真善美同一的人格。
而加天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称誉,但用在冰心身上却是一点儿也不过分,这我们可从冰心的精神世界。
道德人格和情感世界中感到,同样从她的创作中也能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