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能量与营养素 备课教案

第二章 能量与营养素 备课教案

第二章能量与营养素第一节能量与营养素一、能量的作用和意义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大致经历了柴草、煤炭、石油三个能源时期。

火的使用,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使人类和动物界彻底分开。

但是,当时人类还没有掌握把热能变成机械能的技巧,因此,柴草并不能产生动力。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力和畜力是生产的主要动力。

风力和水力的利用,使人类找到了可以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新能源。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需要的热能和动力越来越多。

而柴草、风力、水力所提供的能量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大规模使用。

煤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热能;风车和水车的制作,积累了机械制造的丰富经验;于是,两者结合起来,蒸汽机出现了。

蒸汽机的使用,不但奠定了各国工业化的基础,也开辟了人类利用矿物燃料作动力的新时代。

但是,蒸汽机十分笨重,效率又低,无法在轻便的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上使用。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又发明了新的热机——内燃机。

内燃机的使用,引起了能源结构的一次又一次变化,石油登上了历史舞台。

世界各国依赖石油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那么地球上的能源有哪些可用,它们又来自何方呢?地球上的能源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潮汐能;第二类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热能和原子核能;第三类来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阳能以及由它产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热能等等。

1.能量的作用与来源(1)能量的作用能量消耗:活动状态安静状态(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和体内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如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肺的呼吸、肌肉收缩、腺体分泌,以及各种生物活动物质的合成)(2)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这就是人们对能量的总结,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健康人: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和所消耗的能量经常保持平衡状态能量不足:如果能量长期摄入不足,人体就动用机体储存的糖原、脂肪、蛋白质参与供热,造成人身体蛋白质缺乏,出现蛋白质-热营养不良(PEM)。

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神经衰弱、皮肤干燥、脉搏缓慢、工作能力下降、体温低、抵抗力低,儿童出现停止生长。

能量过剩:造成人体超重或肥胖,血糖升高,脂肪沉积,肝脂增加,肝功能下降。

过度肥胖还造成肺功能下降,易引起组织缺氧,肥胖并发症的发病率增加,如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症、心脑血管疾病及某系癌症。

控制饮食性肥胖的方法是控制饮食中能量,增加体力活动。

2.能量单位过去:卡(Cal)/千卡(kcal)现在:焦耳(J)1ML=1000KL=1000000J1千卡(kcal)=4.184千焦耳(KJ) 1千焦耳(KJ)=0.239千卡(kcal)1千卡(kcal)=0.00418兆焦耳(MJ) 1兆焦耳(MJ)=239千卡(kcal)*** k/K为英语千(kilo) m/M为英语百万(million)的缩写二、食物能值与生理能值1.是产能营养素在体外彻底燃烧时所测得的能值,亦即“物理燃烧值”,或称“总能值”2.三大产能营养素在机体内实际可吸收利用的能值即为生理能值。

将1g营养素在体内完全氧化所产生的能量称为热能系数,也称生理卡价碳水化合物17.15KJ×98%=16.81KJ(4kcal)/g脂肪39.54KJ×95%=37.56KJ(9kcal)/g蛋白质(23.64KJ-5.44KJ)×92%=16.74KJ(4kcal)/g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而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其最终产物有尿素、尿酸、肌酐等含氮化合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1g碳水化合物=0.45g脂肪=1g蛋白质。

例题:1、热能的计算食物中含热能的计算方法如下:将食物中3大营养素的克数乘以各自的产热系数即得。

例:一杯200g的牛奶,其发热量为多少千卡?(1) 查食物成分表可知:100g牛奶含蛋白质3.3g,脂肪4.0g,碳水化合物5.0g。

可推算出200g牛奶含蛋白质6.6g,脂肪8.0g,碳水化合物10.0g。

(2) 总发热量=蛋白质的发热量+脂肪的发热量+碳水化合物的发热量=6.6g×4kcal+8.0g×9kcal+10.0g×4kcal=26.4kcal+72.0kcal+40.0kcal=138kcal答:一杯200g的牛奶,发热量为138kcal (577KJ)三、人体的能量需求***我们一辈子吃多少次饭?70*365*3=76650次***我们一辈子要吃多少食物?不包括零食,50-60吨这么多的食物都去哪里了?除了排出去的废物,其他都被人体消耗掉了。

——能量输出基础代谢:60~65%体力活动:25~35%食物热效应:5~10%机体的热能需要与消耗是一致的,在理想的平衡状态下,个体的热能需要量等于其消耗量。

(一)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1.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BM)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的代谢,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基础代谢量中,不可避免地要包括心脏、呼吸肌、消化管以及血管平滑肌等的力学功,还有因肝脏、肾脏等分泌活动而引起的机能性消耗,由各个细胞生活过程中引起的基础消耗,约占其3/4左右。

基础代谢率BMR用于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率。

主要是维持体温、心跳、呼吸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和全身细胞的功能及完整性,保持体温等基本需求所消耗的热能。

实测值与正常标准值(各年龄、在别)之差对正常标准值的百分比值(+ :代谢升高,-:代谢降低),称为基础代谢率(B.M.R.),临床上常用于甲状腺机能检查等一般情况下,基础代谢所消耗的热能占人体一天热能总消耗的50%左右测定方法是在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为了排除因肌肉工作、精神活动、食物消化以及对外界温度变化进行体温调节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称机能性消耗),被测定者要保持绝对安静和绝食(人是12―18小时不进食),以临界温度下的消耗能量作为基础代谢量。

人体在18~25℃室温下,空腹、平卧并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

此时,维持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量代谢,称基础代谢(BM)。

计算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1)用体表面积进行计算体表面积(m2)=0.00659×身高(cm)+0.0126×体重(kg)-0.1603然后再按年龄、性别查表,计算BMR。

(2)直接用公式计算男BEE=66+13.7×体重(kg)+5.0×身长(cm)-6.8×年龄(y)女BEE=65.5+9.5×体重(kg)+1.8×身长(cm)-4.7×年龄(y) 简单的方法成人男性按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kcal(4.18kJ)女性按0.95kcal(3.97kJ),和体重相乘直接计算举例:体重68kg的男子,其每天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为:6816kJ● WHO于1985年推荐使用Schofield公式(表),计算一天的基础代谢能量消耗。

2.影响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因素随着年龄、性别、一日中的时间、季节、营养、体质、服药、病理状态等而变化(1)年龄人在出生时最低,然后很快激增;婴儿时期,因为身体组织生长旺盛,基础代谢率最高;5岁时达最高值;以后渐减,20―40岁大体上保持恒定值。

其后到老年再次缓慢降低。

(2)性别成年女子值比男子低5―7%,这是因为女子体内脂肪组织比率较高的缘故。

正常成年人的体脂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男性15%~18%和女性25%~28%。

而体脂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男性基础代谢率比女性高,女性的体温却比男性高。

(3)体表面积与体型体型与机体构成:体瘦质量大、肌肉发达者,基础代谢水平高。

(4)环境温度人体在20~30℃环境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

气温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产热量均有所增加。

环境温度对基础代谢有明显影响。

在舒适环境(20~25℃)中,代谢最低;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中,代谢都会升高。

环境温度过低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颤抖而影响代谢升高;当环境温度较高,因为散热而需要出汗,呼吸及心跳加快。

因而影响代谢升高。

当人体受寒冷刺激时,反射性地首先引起肌紧张增加,继而出现寒战反应。

寒战是指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小的节律性收缩。

其特点是伸、屈肌同时活动,几乎不能做外功,此时所消耗的能量全部变为热量,其最大产热率可达每分钟39.2kJ/kg,使机体产热较平时提高4~5倍。

气温为30~45℃时,机体产热也会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此时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之故。

通常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就升高13%。

(5)种族日本人为1200―1400大卡(kcal),欧美人为1500―2000大卡(6)其他***病理状态:在同一性别、体重和年龄组的正常人中基础代谢率很接近,其中约90%以上的人其代谢率与平均值相差不超过15%。

故临床上以此百分值作为正常值的界限。

超过这一界限就被认为基础代谢异常。

一般来说,基础代谢率的实际数值与正常的平均值相差10-15%之内都属于正常。

超过正常值20%时,才能算病理状态。

甲状腺机能减退时,基础代谢率比正常标准低20-40%(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比正常标准高出25-80%(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

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其他如肾上腺皮质和脑下垂体机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也要降低。

(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能量消耗dynamic action,SDA):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能量。

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较进食前的产热量有额外增加。

蛋白质食物可额外增加产热量30%,糖类或脂肪食物可增加4%~6%。

人进食普通混合食物时,每日因进食增加产热600~800kJ。

出现这种现象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约为基础代谢耗能的5%~10%影响因素与食物成分有关:脂肪:消耗本身产生能量的4%~5%碳水化物: 消耗本身产生能量的5%~6%,蛋白质: 消耗本身产生能量的30%。

与进食量有关与进食频率有关(三)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肌肉活动时,骨骼产生的热量可以增加若干倍,可占总产热量的75%~80%。

其增加的程度与肌肉活动的强度有关。

如步行时较安静状态增加约3倍,而剧烈运动时,可增加10~20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