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题目
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个体、群体乃至人群共同体,都存在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一个女性在以男性权力为主导的社会中,性别身份的认同缺失,是女性身份主权危机的根源: 而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身份认同的缺失,同样也会导致主权认同危机。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中,提供了这两类身份认同危机的典型文本。

和同时期的林白、陈然一样,她的小说是随着自己的心性来孤芳自赏,用女性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和征求着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权。

在李碧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她的那种独特犀利的文笔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可忽略的让人深深思索的女性个人形象和情感命运主题。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纵观李碧华研究,90 年代中国大陆对于李碧华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主要是香港和海外的研究。

究其原因,在于李碧华本人相当低调和另类,她的个人经历和资料缺失;另一方面,李碧华的作品和电影结合得非常密切,大陆研究也集中于其作品改编后的电影的研究。

“九七”回归以后,兴起了一股对香港文学研究的热潮,1999 年 4 月,香港科技大学以李碧华为研究对象举行了“研究讲座”,并将论文结集出版(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

随着香港的回归和 1999 年研讨会的召开,李碧华的作品在内地一版再版。

2000 年后,大陆学者对李碧华的研究逐渐升温,李碧华成为继金庸、张爱玲之后,大陆对香港作家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学者们纷纷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和分析李碧华的作品,其作品中的内涵逐步被深掘和开拓。

对李碧华小说的研究集中在文本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前者多是运用传统的文本修辞学方法对其小说的风格、主题、叙事策略等方面考察;后者则是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到香港的身份认同、女性主义意识、大众流行文化等方面。

统观李碧华的整个研究现状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者的不断加入,新的学术视角和方法不断地被运用到其作品的研究之中,也使李碧华研究取得了切实的研究成果。

但李碧华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饱满性和不确定性,也意味着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主要内容和方法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李碧华的小说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了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思想,并列举了具体的人物例子。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也和老师和同学一同探讨。

(二)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女权主义的小说,并没有很专业的文章进行研究,这会使文章在完成过程中的难度加大,很少有专门的资料进行参考。

但是这也是一个契机,对于这个题材的研究。

可以通过对于李碧华的小说的赏析入手。

五、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本文从去年11月份确定研究题目后,12月到今年3月份主要进行相关理论、文献和案例的收集、整理。

从3月到4月初完成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和前期正文的编写。

计划到4月底完成初稿,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修改。

争取5月中旬完稿,并进行论文答辩的准备。

六、论文提纲
摘要
1.引言
2.“怨女”和“妖女”形象的塑造
3.女性主义的个人反思
4.女性欲望的张扬
5.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敏.镜子的另一面 [D]. 四川师范大学,2001
[2][荷兰]D.佛克马,欧洲与中国传统中的重写方式[J]文学评论,1999,(6) .
[3]蔡益怀,想象香港的方法[G]香港小说(1945--2OOO)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4]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99 .
[5]朱文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 2 辑)[M] 北京:新星出版杜, 2005.
[6]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桂蔚,重写背后的沉重[J]台港文学选刊,2003(3).
[8]李碧华,烟花三月[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
[9]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
[10]冯伟才,李碧华下笔不自觉[J]读书人月刊,1988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