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蛇蛇毒ppt课件
18
游蛇科
世界上的蛇有 2/3 归入本科。 我国有 129种。如赤练蛇、水赤练蛇、
乌梢蛇、翠青蛇、颈棱蛇、绞花林蛇、 王锦蛇、黑眉锦蛇、三索锦蛇、水蛇等
本科中有10种蛇(水蛇4种、绞花林蛇等 陆蛇6种),有轻微毒性,其余均为无毒 蛇。
19
有毒蛇
眼镜蛇科
为4属,有7种
海蛇科
为9属,有15种
39
海蛇
40
海蛇科
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
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
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 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 广东、海南岛、广西。
钠)破坏;
52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 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 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 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
53
毒蛇的排毒量
毒蛇咬伤后,其中毒程度取决于咬伤时 进入体内的蛇毒量,进入的蛇毒量大, 中毒程度严重,必然引起严重症状,甚 至死亡。进入计量小,中毒程度轻,甚 至无症状,不治疗也无碍。
12
蛇的生殖
蛇类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生殖方式。 游蛇科的蛇都是卵生 蟒科、盲蛇科和眼镜蛇科的蛇,有些是
卵生,有些是卵胎生。 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区和高山的蛇类,大
多是卵胎生。 几乎所有的海蛇类也都是卵胎生。
13
14
捕食和生长
老鼠、鸟类是它们的美食。
蛇一出生就开始蜕皮,一年蜕皮2一3次, 多达10几次。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
环蛇除外)
剧加剧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海蛇除外)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 水泡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不肿大、无触痛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无
46
毒蛇咬后动物的反应
马属动物最敏感 其次为反刍动物 成年猪的敏感性差
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 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 缝中。
37
竹叶青
38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 :
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 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 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 旁柴堆、瓜棚。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 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 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 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 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 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
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 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 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 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23
眼镜蛇
24
眼镜蛇(Naja naja atra):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 云南、四川。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 和住宅附近。
25
金环蛇
26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
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 和云南。
新蛇亚目Caenophidia
游蛇科Colubridae 眼镜蛇科Elapidae 蝰蛇科Viperidae
6
新蛇亚目
非洲树蛇 长吻海蛇
乳蛇 金黄珊瑚蛇
曼巴蛇 蛇岛蝮
9
蛇的数量
全世界的蛇分为13个科。其中2个科只 能在化石遗骸中见到,现在存活的有 11 个 科 , 约 400 个 属 , 有 2700 多 种 蛇 (其中毒蛇占650多种)。
蝰科
为2属,有4种
蝮科(响尾蛇科)为2属,有11种
上述4科均为毒蛇
20
常见无毒蛇和毒蛇的最大长度
无毒蛇
黑眉锦蛇 2.3米
乌梢蛇
2.2米
滑鼠蛇
2.0米
王锦蛇
1.9米
灰鼠蛇
1.9
赤链蛇
1.5米
玉斑锦蛇 1.2米
翠青蛇
1.1米
虎斑游蛇 0.9米
乌游蛇
0.9米
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 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27
银环蛇
28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 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 田野、路旁。
29
蝮蛇
30
蝮蛇(Agkistrodon halys): 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
和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
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 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
台湾产台湾亚种。 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 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
我国。
33
五步蛇
34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
59
突触前神经毒素
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 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阻断了神经-肌肉 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
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 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
47
蛇毒
48
毒腺
毒蛇分泌毒液的毒腺的开口正好在 牙齿的齿沟里,当蛇在咬东西用力 时,使牙根上的小囊受到压迫,蛇 毒才释放出来,迅速产生可怕的毒 杀作用。
最大 五步蛇 最小 竹叶青
49
毒腺的构造
50
蛇毒理化性质 一
类似蛋清样的粘稠物质; 纯净者透明或淡黄色、无沉渣、混悬物; 易起泡,经1万倍稀释仍有大量泡沫; 微酸性,特殊腥味; 室温中易变臭,冰箱1周后毒性下降; 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
年不变
51
蛇毒理化性质 二
是蛋白质或多肽类混合物质; 分子量一般6000~30000之间,个别可达94000; 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 比重在1.030~1.060之间; 遇金属离子、乙醇、酚类,产生沉淀变质; 加热,产生絮状凝固沉淀物,部分毒性丧失; 紫外能使蛇毒失活;易受强酸、强碱的破坏; 易受氧化剂(高锰酸钾)及还原剂(亚硫酸氢
进入体内的蛇毒量又取决于蛇体的大小 有关
54
蛇毒毒力
毒力的强弱是蛇毒质量的主要指标。 蛇毒毒力测定通常以小白鼠半数致死量
LD50来表示。
55
排毒量与致死量比较(毫克)
毒蛇名称 银环蛇 海蛇 竹叶青 金环蛇 蝮蛇 蝰蛇 大眼镜蛇 眼镜蛇
一次放毒干物量 5.4 6.0 14.1 43.0 45.0 72.0 100.0 211.0
黑唇眼镜蛇可活29年
11
蛇的活动
一年中,蛇类活动一般在4—11月间,其中7— 9月最活跃,其余月份为冬眠期。
一天内,眼镜蛇、眼镜王蛇以白天为主;蝮蛇、 五步蛇、竹叶青白天晚上均有活动,但它们在 闷热天气出来活动更盛;有些蛇(如五步蛇), 喜欢在雷雨前后活动。
有的蛇,如蝮蛇、烙铁头、竹叶青、眼镜王蛇, 有时还爬树捕食。
致人死命干物量 1.0 3.5 100.0 10.0 25.0 42.0 12.0 15.0
56
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
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我国的蛇分别属于8科53属中的173种 (其中毒蛇47种)。
10
蛇的寿命
蝮蛇、美洲黑蛇可活5年以上 束带蛇、银环蛇可活6年 夜蝰、北美水蛇可活7年 渔游蛇可活9年 绿曼巴、眼镜蛇、眼镜王蛇可活15年左右 鞭蛇、白头蝗、响尾蛇可活13到14年 皇蛇、非洲岩蟒可活15年左右 印度蟒活16年 西部菱斑响尾蛇、岩蟒、铜头蝮可活18年以上 马达加斯加蟒、草原响尾蛇可活19年以上 食鱼蝮、网蟒可活21年 黑斑眼镜蛇、欧洲长吻蝮可活22年 王蛇可活23年 蟒蛇可活25年以上
( )部组织呈深色
1.1~1.9
( )伤口周围瘀斑和肿胀明显
1.5~3.0
( )伤口周围明显肿胀
1.5~3.5
( )牙距大、出血多,局部常有水 泡和血泡。
45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目 牙痕
毒蛇
无毒蛇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 牙痕小、浅、色淡,呈
(银环蛇、海蛇除外)
锯齿状
疼痛 肿胀 出血 淋巴结 全身症状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
广西。
41
毒蛇的毒牙
管牙 一对,能活动,有若干替补的副牙 沟牙 一对到数对
后沟牙类毒蛇:水蛇 前沟牙类毒蛇:眼镜蛇科、海蛇科 管牙类毒蛇: 蝰科、蝮科
42
加蓬蝰的毒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