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昆明可持续发展为例1地理位置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海拔4247米,最低海拔746米,平均海拔1894米。
昆明市城区在滇池盆地北部,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空间环境良好。
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5度,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度。
最冷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平均气温7.5度。
年平均降水量1035毫米,相对湿度74%且降雪年份极少有。
由于温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能见度良好,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故有“春城”美誉,是世界上少有的全天候旅游城市被人们誉为东方的“日内瓦”。
2自然坏境2.1气候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2.2地形和地貌昆明辖区地处云南高原中部,高原是基本地貌形态。
总体地形北部高,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点是北部禄劝县拱王山脉的马鬃岭,海拔4247.7米;最低点是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1公里处普渡河与金沙江交汇点,海拔746米。
昆明由于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元江3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河流侵蚀作用不强,高原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地区地形较平缓,高差小于500米,分布着一系列南北向构造、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
低丘及海拔2000—2500米的中山分布广泛。
全市土地中,山地、丘陵约占84.91%,平地约占15.09%。
2.3河流湖泊河流昆明地区河流分属金沙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珠江上游)、元江(红河上游)三大水系。
全地区属金沙江流域的面积占73.44%,属南盘江流域的面积占24.81%,属元江流域的面积占1.75%。
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鸣矣河、掌鸠河、牛栏江、南盘江、巴江等。
湖泊昆明市的湖泊主要是滇池、阳宗海。
其他还有石林县境内的月湖、长湖、园湖等,但面积均小,最大的仅3平方公里。
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属长江水系内陆高原湖泊,因滇族、滇国而得名。
滇池风光绮丽,景色迷人。
湖水微波涟漪,一碧万顷;湖边绿岸蜿蜒,青山如黛。
沿湖有西山、白鱼口、盘龙寺、大观楼、民族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闻名遐迩的国家级旅游度假风景区,被誉为“高原明珠”。
阳宗海。
阳宗海位于昆明市的宜良、呈贡县和玉溪市澄江县3县交界处,为高原断陷湖泊。
阳宗海距昆明市区36公里,景色秀丽,碧波粼粼,沿湖岩壑嶙峋,陡险峻美,每遇云消放晴,湖面显得非常恬静、动人。
这里水质优良,气候宜人,环境幽静,交通方便,地热资源丰富。
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阳宗海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海滨游乐场和度假山庄。
2.4植被类型昆明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貌和植被,都具有滇中高原的典型性。
其植被类型有9个类型;20个亚型;11个群系组;56个群系;118个群丛。
其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稀树灌草丛、灌丛、草甸、湖泊水生植被等。
由此可见,昆明地区的植被类型是比较丰富的。
从植物区系来看,昆明地区是热带和温带结合区系。
昆明地区有种子植物195科,1099属3170种。
1099属中,起源于热带属占46.5%,温带属占48.9%,中国特有属占3.9%。
热带和温带区系成份各占一半。
2.5土壤类型土壤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占绝对优势,以红壤、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占地最广。
西南多山,所有山地的土壤都与植被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垂直分异,但以川西北山地和横断山地垂直带性表现最充分和完备。
通常情况下,以砖红壤为基带有足够高度的山地,自下而上可依次出现山地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高山石砾土等类型,但因山地所处基带有别、山脊或山峰海拔不等,以及坡向不同,可能缺失某个土壤类型,各土壤分布高度也将有较大差别,但从总体上说,仍然无改山地土壤大大丰富了西南区土壤类型的事实。
2.6野生动物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民国时期和解放后至1999年,近90年间,云南大学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曾对昆明地区野生动物进行过一些考察。
据资料记载,昆明地区约有脊椎动物500种,约占云南省脊椎动物的三分之一,说明昆明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由于昆明地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森林过量采伐、毁林开垦和围湖造田等,造成昆明地区的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有些珍稀动物的生态环境范围缩小,种类和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据1999年调查,昆明地区约有陆生野生动物460多种,比解放初期的500多种有所减少。
这460种动物中,两栖类22种,爬行类28种,鸟类300多种,兽类100多种,约占云南省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的34%,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8种,比过去记载的59种,大幅减少。
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一定数量的狼、黑熊、云豹、金猫、灰鹤、黑鹳等,现在几乎绝迹。
3 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关系昆明的文化特征: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当今昆明“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资源丰富,物产多;开发较早,交往多”的鲜明特色。
从战国楚将庄开滇,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数朝,历代各地方政权在昆明建制设都,及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改朝换代,历时2300多年,为昆明留下大量古迹。
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00多项。
其中,国家级5项。
昆明风景名胜遍布域内。
城区山水相济,四季如春,度假区、森林公园、佛寺道观、山水奇观、民俗村寨星罗棋布,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民族风情特点突出。
山和水是昆明拥有的十分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城市景观。
所以形成了昆明特殊的水文化。
昆明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辖区有滇池水体,滇池外海流域和整个草海。
濒临滇池的西山、观音山、玉案山等山脉,朝东坐西,山峰俊俏,林木葱茏、云横绝顶,山脚下滇池海岸线蜿蜒舒展,面临沧水,环抱草海,延揽盆地,山水相映成趣,风光秀美。
历史上,滇池周边地区生态植被良好,曾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使得昆明具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十分发达的人文历史环境优势,昆明的历史文化古迹,大多具有“依水而起,傍山而兴”的特征,大多数文化遗迹集中在滇池周围的山林里和湖边半岛上,大多数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地点都在滇池周围,充分反映了水环境对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以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和谐景象。
因此,突出的生态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水文化,为昆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扩张侵蚀湿地、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以及环境意识淡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昆明的生态环境,如森林、植被、湖泊、河流、地下水水体等发生了改变。
以流入草海的大观河、永宁河、乌龙河等为例,其航运功能早已消失,灌溉功能逐渐减少,排污功能则不断增加,河道的形态发生了重要改变,水体污染严重。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昆明市在实施新昆明发展战略中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好滇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孕育这灿烂的滇文化历史,从云南的简称滇就可以看出滇文化对云南的影响。
水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滇国。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滇池的变化与昆明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但随着滇池的污染日益严重,我们严重的感受到我们的环境受到了破坏,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所以昆明政府开始进行对滇池的综合治理,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水文化的发展提供的保障文化的力量是伟大的,掠夺自然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维持自身的和谐发展,都是由于人类拥有文化的力量。
同样人类之所以能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也是因为人类拥有了文化的力量。
面对当前人类所遭遇的种种环境难题,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去寻求破解的良机。
所以我们应该弘扬水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昆明发展战略中突出生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昆明建设的城市定位中,昆明将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城市和“水之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水文化。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把昆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在滇池的治理中取得成效。
只有这样才能在昆明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让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