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一元论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 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 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 文化,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 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 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 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不讲本质、不讲 基础、不讲主客二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 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
后现代时期是现代之后的时期,超越现代 的时期,是总体化走向差异化多样化时期。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思考
二元论对一元论; 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 逻辑中心主义对问题中心主义; 元(宏)叙述对多样化具体化叙述; 高位文化对多位文化; 同质性对异质性; 整体性对差异性等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德里达用解构的方法(拆解结构的方法), 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通过揭露近现代哲 学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自身的 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 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 的关系,消解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 原有结构。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小结前现代:山是山,水是岁;Fra bibliotek古朴、自然、原始
现代: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现代、技术、人造
后现代: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多样的、超越原始的自然、情境化的科学 技术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原子论与机械论的“ 主体观”:实体构成
世界,实体之间由某种力来维持,较高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都能从组成它的较低级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与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 它们都受某些决定论规律支配、沿着单一 轨线进化。 康德:自主的理性的力量。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文化课程观的变革: 2.大众文化知识是课程的主要资源 (1)(学术)理论知识文化; (2)技术知识文化; (3)实践知识文化。 课程知识的具体化,课程编制:问题(主题)
中心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四)教学的变革:教学是一种审美 1.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2.对主体尊重的方式:交流、理解、互动… 3.主体自身的参与、体验、理解、实践…… 4.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康德:自主的理性的力量 我是谁? 我的内涵是什么?宏达叙述 数学家?科学家?艺术家?
教育家?大写的人 没有过去、没有背景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理性主体(a thinking subject)--科学主体 ( a science subject )主体是抽象存在,凡是非理 性的属性(冲动、兴趣、情绪、性爱……)都 是被抑制的。
后现代解构
斯麦特(Smart)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歧 义的成问题的术语。(1)用来区别历史 时期、审美风格和知识状况的变化;(2) 概念化差异--超越现代的根本形式; (3)描述肯定或反对的、批评的或进步 的话语或运动。但是,后现代是不能明晰 的,不能整体化(totalisation)的。
小结
现代(时期)(modern)是指历史发展的 新纪元,起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与“ 前 现代(premodern)的明显的古代的稳定性 形成显明的对照。它标志着建立工业资本 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开始,意味着对原有经 济与社会文化的瓦解的开始。
非理性主义思潮:德国20-30年代右翼知识分子(海 德格尔、容格尔[Ernst Junger]、舍勒尔[Max Scheler]、卡尔·施米特[Karl Schmitt],叫嚣着大地、 鲜血、战争、种族的,把德国纳粹主义、苏联共产主义与 美国自由主义,统统都是“同一回事” 。
“保罗·德·曼事件”
由德里达打头,所谓的“耶鲁四人帮”为后盾的 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地在全球漫延开来。其 中最著名者,叫保罗·德·曼。此人极其聪明,文 笔流畅,思路清晰。其基本观点是,一切文本都 是作者袒露与隐瞒的运作,记忆与遗忘的策略。 一切阅读都是误读。而写作与阅读则构成作者与 读者之间一种揭露与掩盖、设访与投射的游戏。 80年代末,从他年轻时期的某些档案材料中, 人们发现了他原来是纳粹时期一个积极的反犹主 义者。于是,美国大学特别是英文系里那些天真 的解构主义信奉者们,突然惊讶地意识到了某个 事实:解构主义与罪恶意识的压抑(遗忘)之间 的不经意流露的关联。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方法
伽达默尔是用把语言过程独立化的方式来否定传统哲 学的。他认为语言是诸多存在得以表现的存在,是一 种根本的存在。他非常重视语言,认为能够被人理解 的存在就是语言。人们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实际上就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他说:“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 的存在”,是历史的效果或叫效果历史。“属于被理 解东西的存在”也好,历史效果、效果历史也好,都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打上人 的主观烙印,产生“偏见”。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一旦“中心”不复存在,那么结构系统 中原先在价值论上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 的对立关系,不就可以颠倒过来吗?例 如言说与书写、存在与非存在、本质与 表象、真实与谎言、所指与能指等,一 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然而,一 旦认识到这些结构是一个中心消解的结 构,那么,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就不妨把 后者看得更为重要。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二)消费者至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观:削 弱权威,通向解放
(1)服务质量是第一位的,权威对于教师的 的不可控性;
(2)学生对于服务的选择性,摆脱了为选择 的单一消费的权威的控制性;
(3)社会成层的多元性。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文化课程观的变革: 1.主流文化是大众主义文化 (1)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位置; (2)先进文化、中间文化、腐朽文化; (3)海派文化、京派文化; (4)双城比较。
教育学术前沿理论讲座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内容框架
一、后现代主义内涵探究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后现代本质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孕育着现代性之后的某 种东西,或者替代它的东西。它又是源于现代性 的划时代的转变,包涵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有 自己本质的组织原理)。后现代性指一个新纪元, 一个新时代,指新社会-经济秩序。 尼克尔松(Nicholson):后现代主义必定决绝把 “自我”描述为代表一套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永恒 的理念;它必定坚持作为一套在其时间内的具有 时间性的可修正的观念(点)而被认识(可)。
疑问: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的机制的合法性 本身也需要合法化证明。
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的知识观
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科学知识不可能知道或让人知道它是真 理性知识,除非它求助于另一种知识即 叙事知识。
未来的社会因此将不大可能落人牛顿式 人类学的规范(诸如结构主义或系统理 论),反而会遵循一种语言粒子应用学 的规律,语言游戏层出不穷——具有多 种成分的异质生成性质。它们只能导致 机制的分解——即局部决定论。
后现代:时间观
后现代时期(The Postmodern monment) 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它首先是一种思维 存在,贝尔(Ball)认为,后现代时期是 在发展变化的,是不确定的。更多的是 一种感觉,不安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 自我批评性的,这就是后现代时刻,后 现代感。 从什么时间算起?
后现代解构
后现代主义:建构方法
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 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回应激进 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 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不主张 激进性的彻底摧毁,而是强调批判性的反思, 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这一流派的主要内容 有: (1)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 认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自我不是自足 的,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 的一个交汇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 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人”、 “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按照德里达的分析,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 中,人们总要认定一种不受质疑的“真言”(理 性的声音或上帝的旨意),总得有一种语言文字 与其语意不可再分的“逻各斯”(logos)。 它是认识的出发点或中心,既置身于人的认识系 统之外,又维系着人的认识系统。这种“逻各斯 中心主义”,恰恰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致命矛 盾,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结构的致命矛盾。既然这 些“中心”都是置身于结构之外的,那就说明这 些结构是“中心消解”的。
后现代主义:建构方法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 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 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从而超越了 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 论。
(3)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 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 利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言说主体(a speaking subject):生动活泼的主 体、丰富多彩的主体、差异性的主体、主体自 身的意义建构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二)消费者至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观:强 调消费与消费者的文化 削弱生产(教材)中心的构架,造就多样 性、不确定性、开发性等。 对主体的尊重的多元性(非理性尊重), 爱心,情绪情感的发展,无歧视性尊 重……
利奥塔的知识观
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吗?如争辩的目的 是达至共识(homologia);指谓的统一 性保证一致同意的可能;对话参与者相 互平等;甚至非直接地认可对话为一种 游戏,因为那些拒绝接受规则的人(或 因懦弱或因粗鲁),都已被排除出圈。
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的知识观
彼此(师生、家长与孩子、专家与实践者、 交流双方)意见的同一性违背了语言游戏 的异变性,而创造发明总是起源于争辩分 歧。后现代知识并非仅仅是权威手中的工 具;它增强我们对于差异的敏感,促进我 们对不同通约事物的宽容能力。它的原则 不是专家的同一推理,而是发明家的谬误 推理。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与后文化 (post-culture)、后工业(post-industrial) 等社会概念相联系,由信息技术引发变 化,尤其网络技术导致的信息传播和扩 散的全球化。 不可预测性、多样性、差异性、深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