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大楼为例梁爽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and the CCTV's new building as an exampleLiang Shuang Qi Jiahua(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摘要: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的文化意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

面对那些花费巨资兴建起来的各种建筑,我们既可以透过材料、造型、工艺等外观去进行美学审视,也可以超越这些建筑的物质属性,从周边环境、当时国情、设计理念等角度进行关注,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文力图将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对“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大楼这几个代表性的建筑逐一展开分析,在归纳美学效果的同时揭示其中的文化意义,对这些将载入史册的建筑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审美文化解读Abstract: As a landmark building,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lympic venues are being over time, but revealed. Those who spend huge sums of money to build up the face of a variety of buildings, we not only through material, shape, technology, etc. to carry out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look, you can also go beyo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building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hen the conditions, the angle of design ideas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lat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seeks to integrate these two aspects,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CCTV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each of these representative to analyze, In sum, while aesthetic results reveal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buildings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post-modernism; re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2008年8月,中国奥运,惊艳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奥运建筑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

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

北京作家曾哲在完成长篇纪实文学《觉建筑•奥运2008》后,曾专门撰文指出:“中国的建筑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急剧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世界建筑观念,在成熟发展变化了数百年后,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涌进了中国。

被北京奥运建筑的这一机会,推演到了极至。

”【1】北京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都城,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出现了一批“后现代”建筑,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隐隐显示着中国建筑的走向。

与此同时,建筑界代表性的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社会各界对建筑的关注,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本文试图从建筑文化的角度,以后现代美学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几座代表性的建筑做些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背景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奥塔和美国的詹姆逊。

后现代美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流派,其特征在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在合著的《后现代理论》中有经典的总结:“艺术形式已经扩散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

所有的美学符号共存于一个互不相干的情景中,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

”【2】与传统美学比较,后现代美学反对美对生活的依赖,反对理性,鼓吹本能,更加看重审美的作用。

它主要采取拼贴,隐喻的艺术手法对各种美学符号进行重组,达到丧失主体,解构结构,耗散意义,冲淡历史的目的,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再依靠思维的坐标,完全沉浸在感官的视听刺激上,从而使艺术审美走向多样化。

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

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为代表。

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在技术处理上主张将互不相容的建筑元素进行不分主次的二元并列和矛盾共处,即在建筑中追求信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忽视形象与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3】。

二、代表性建筑解读2.1“鸟巢”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这一巨型体育场的设计是由2001年国际建筑界“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迪穆龙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

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几乎没有做装饰性处理,而是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图一)。

从外部看,灰色富有韵律感的钢网覆以透明的膜材料,就仿佛是由若干树枝织成的鸟巢。

“鸟巢”,象征着“回归家园”,有助于使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找到归属,同时它又是一个孕育奇迹的“摇篮”,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

2009年,在世界十年十大建筑的评选活动中,“鸟巢”名列第一。

就建筑单体而言,“鸟巢”的建筑魅力主要在其精致的反向双曲线钢结构与为光影变幻搭建展示平台的双层膜结构,前者将现代工业社会最受推崇的建筑材料——钢材的性能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后者则为后工业时代涌现出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透明箔片膜作为巨型体育场的主要建筑材料开创了先河。

钢材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创造出的最佳建筑材料,具有公认的高可塑性,优异的抗压性及抗拉性,而倍受现代建筑大师们的青睐:从19世纪末出现在英国的用钢铰架与玻璃建造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展览馆,到20世界之初的世界最高建筑——巴黎埃菲尔铁塔,再到首次用纵向钢桁架代替石材建造的乔治·华盛顿大桥……这些世界著名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是用钢材制成拉杆和压杆,再铰接成花样繁多的三角“桁架”(trusse)来作为抗风抗震的坚固结构。

而“鸟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材料上讲,在受力最大的6个部位,使用了一种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强抗剪力钢材Q460。

从结构上讲,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三角桁架,也没有使用一根立柱,而是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哥窑”瓷的纹路,将中国元素与钢结构设计巧妙结合。

从工艺上讲,设计采用的多点无模成形弯扭构件,无规律的扭曲,顶部实现高空合龙,在三维空间中确定构件接口的位置,误差要求不超过3毫米,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国科研人员和技工的手中得以完美呈现,成为我国钢结构建筑的里程碑。

此外,“鸟巢”的内部设计也体现出后现代的美学要素——人性化。

从视觉上讲,连成整体的碗状坐席环抱赛场,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都保持140米左右的最佳观赛视距。

从听觉上讲,“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从皮肤感觉上讲,“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运用流体力学设计出自然通风系统,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风。

在“鸟巢”的观众席里,还有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坐席。

这些轮椅坐席比普通坐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作为单体建筑,“鸟巢”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结合建筑环境来看,“鸟巢”的选址就显得不合适了。

首先,它位于老北京城中轴线北部的延长线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轴线具有近乎神圣的文化地位,将体育场馆这样的建筑摆在这条线上,颇有些荒诞和调侃的味道了。

另外,从大前门至景山近八公里的范围内,是风格统一的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续上后现代风格的“鸟巢”,从城市风格的整体性来看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北京属于北温带内陆季风气候,在冬天呼啸的北风中,“鸟巢”是一个巨大冰冷的钢铁建筑;夏天,大面积的钢结构会反光并大量吸热,“鸟巢”又会成为一个影响周围市民正常活动的耀眼的巨大火炉。

春旱时节,在无孔不入的沙尘面前,复杂的覆膜钢结构会由于难于清理而失去光彩。

2.2“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设规模约8万平方米,该设计是采用经全球设O]3)设计方案,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是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其中中方设计者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赵小钧、总工程师毛红卫,PTW建筑事务所的两名主设计师为约翰•保林 (John Pauline)与托比•王(Toby Wong)。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水属五行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

中国北方的城市大部分是缺水的,所以水很容易激发人们欢乐的情绪。

设计者将作品取名“水立方”,正是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记忆的载体。

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在建筑外观上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气枕,使其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具有奇特的视觉效果(图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