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第二章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和少量黑素细胞构成。
其中10个基底细胞中有1个黑色素细胞,它
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黑色素。
基底层对皮肤美容影响:①决定皮肤的自
我修复能力;②与疤痕形成密切相关。
2.棘层
与基底层合称生长带,也称种子层。
供给细胞营养。 3.颗粒层 变。 4.透明层 可控制皮肤的水分,防止水分流 对光线反射有阻断作用,可防止
(二)真皮
真皮的网状层
• 特点: 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 皮肤会出血。创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组 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瘢痕。
(三)皮下脂肪组织 (四)皮肤附属器
1.血管: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可供给皮肤营养
2.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主要功能为
排泄细胞代谢废物及毒素。
3.神经:包括各种皮肤感受器
(三)干性皮肤 干性皮肤皮脂分泌少,含水量低(<10% ),pH值≥6.5。皮肤白而薄细,毛孔不明显 ,无油腻,光泽度差,可见缺水干纹甚至脱 皮,对外界抵抗力差。清洗后一般40min才会 失去紧绷感。活特氏灯下仅可见极少量橙黄 色荧光块。
第三节 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 的途径和过程
一、透皮吸收途径 (一)经表皮直接透入 表皮途径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完 整的表皮具有类脂膜特性,允许脂溶性药物 透入皮肤。药物穿透角质层的通路可分为透 过细胞通路和细胞间通路。弯曲的细胞间通 路是药物穿透皮肤的主要途径。极性分子可 经角质细胞间的水性区通过,而非极性分子 则从疏水区透过。
--角质层
防水、防菌,保护作用 控制皮肤水分,管制水分流失 防止异物侵入,过滤紫外线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具有细胞分裂增殖能力
-- 基底层
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
皮肤细胞的“发源地”。含黑色素细胞,产
生黑色素的多少决定肌肤颜色。
表皮的结构与各层的功能
1.基底层
皮肤基底层:一层矮柱状的角质形成细胞
(二)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的皮脂分泌旺盛,可分为缺水油性 和不缺水油性皮肤。又可分为普通油性皮肤 和超油性皮肤。 •普通油性皮肤毛孔粗大,油腻光亮,不易出 现干纹皱纹,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强。清洗后 一般20min皮肤即可失去紧绷感。活特氏等下 可见皮肤有大片橙黄色荧光块。超油性皮肤 皮脂分泌过于旺盛,堵塞毛孔,形成黑头和 白头粉刺,甚至丘疹、结节、脓疱和脓肿型 痤疮。
二、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 意义
• 针对皮肤局部问题,局部给药,直接作用 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可减少全身性毒 副作用。 • 不同皮肤疾病涉及皮肤不同层次和部位, 需要药物停留在相应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比如:治疗痤疮需要药物靶向毛囊皮脂腺 ;牛皮癣的治疗应使药物进入表皮更深层演
失,细胞在这层开始衰老、萎缩,只有手
掌、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才有此层。
5.角质层
是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 的主要屏障。
具有抗摩擦、防止体内组
织液向外渗透、防止体外
物质和细菌侵入的作用。
角质层与美容关系:①天 然保湿系统;②角质层的 厚薄可影响皮肤的色泽。 角质层的保湿系统
• 外用美容药物只有具备良好的 透皮吸收能力,才能发挥养颜 和治疗作用。
第二节 皮肤美容的医学基础
表皮层
神经纤维
真皮层
2 1
皮脂腺
血管
毛囊
皮下组织
淋巴管
汗腺
汗腺
1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
脂肪细胞
皮肤结构彩图
一.皮肤的结构
(一)表皮
特点:表皮 内无血管, 任何损伤此 层的操作均 不会出血, 由于表层内 无纤维组织, 凡损伤深度 不超过该层 的厚度均不 会留下瘢痕。
4.汗腺 。 5.皮脂腺 6.毛囊 7.指(趾)甲
二、与透皮吸收相关的皮肤生物学特性
(一)皮肤表面 正常皮肤表面呈弱酸性,PH值约为5.5 ~7.0。一般在上肢及手背部偏酸性,而头 部、前额和腹股沟处偏碱性。
(二)角质层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 质组成。角质细胞边缘互相重叠 ,这种叠瓦状的组织使细胞间隙 弯弯曲曲。是外用药物透皮吸收 的主要屏障。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 (一)透皮促进剂
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 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 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
透皮促进剂通过破坏高度有序的细胞间脂质 的结构、与角质层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以及改 变药物在载体与皮肤间的分配系数等方式,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外用美容药物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化妆品,主要包括护肤品和彩妆 品。 •另一类是皮肤科的外用药物,可预防或 治疗有损美容的皮肤病,如氢化可的松 治疗皮炎。此类药物制剂更要特别考虑 它们的透皮吸收作用。
• 所谓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 就是指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 后,其中的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 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 药物作用的全过程。
常见的透皮促进剂有:月桂氮酮类、二甲亚 砜类、薄荷醇、冰片、表面活性剂等。
• 氮酮
• ①透皮促进作用。2%~6%氮酮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
均有强大促渗作用,如皮肤激素、抗生素、维生素A、维生 素E、维生素D以及中草药有效成份等许多药物。已广泛用 于配制多种外用剂型,如霜剂、软膏、搽剂、乳剂等,可增 强疗效2~8倍,可减少主药用量,并减轻不良反应。②抗炎、
皮肤类脂的双分子层 结构
(二)经皮肤附属器透入 真皮层中有毛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它们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这些开口可以成 为局部应用药物的入口,选用与毛囊皮脂相 容的油脂作为连续相制备的W/O型微乳,可 使一些水溶性大分子在微乳介导下穿透毛囊 进入皮肤深部。皮脂腺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一 种有效的捷径,穿透速率要比表皮途径快 •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主要通 道。
三.皮肤的美容分型
皮肤的分类
(一)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是最理想最美观的皮肤类型,其水 分含量和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可保持水油 平衡。皮肤厚度适中,皮肤纹理细腻,毛孔 不明显,无堵塞状况,无粗糙和粘滑感。血 液循环正常,富有弹性,不易出现痤疮、粉 刺,对外界刺激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冬季干 燥,夏季稍油腻。清洗后30min左右失去紧绷 感。活特氏灯下可见适量小面积橙黄色荧光 块。
止痛和止痒作用。③本品毒性极低,外用极少产生不良反应,
即使浓度高达50%也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致敏性。 • 应用:氮酮被广泛用在高级化妆品中,用以提高营养性、疗 效性化妆品的效果,如高级护肤、嫩肤用品、减肥霜、丰乳 霜、防晒霜、生发水、染发剂等产品中。
• 薄荷醇
对多种亲水性和亲 脂性药物的透皮吸 收均有显著促进作 用,且起效快。薄 荷醇以其突出的安 全性被称为“公认 的安全药物”。清 凉、止痛作用。
(三)不同性别年龄的皮肤差异
• 遗传因素和激素的差别影响了皮肤的结构 和功能,带来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皮肤的性 别差异,同时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而 改变。 • 女性角质层脂质的含量随年龄增长有显著 变化,而男性却没有此种变化,提示雌性 激素的影响。 • 皮肤的血液循环可受激素影响。 • 女性的肤色比男性要浅。
(二)基质的影响 •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状态对其透皮吸收有很 大影响,只有溶解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皮肤 。药物在基质中的过饱和状态可增大药物的 化学势,从而大大提高透皮速率。如雌二醇 的过饱和溶液,其透皮速率可提高13倍,角 质层的摄取提高18倍。
(三)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透皮促进剂是一种可暂时调节皮肤通透性的 物质,它能可逆地改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 而又不会损伤任何活性细胞。各种透皮促进 剂的作用机制不一,有的直接作用于皮肤,
L/O/G/O
外用美容药物的 透皮吸收
医疗美容技术系 陈盛兰
学习目标
掌握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含义和途径
熟悉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意义和影响透
皮吸收的因素
了解皮肤的屏障和通透功能与外用美容药物
的透皮吸收的关系,以及外用美容药物在皮
肤的代谢。
第一节 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 收的含义和意义
一、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含义
有的则作用于制剂。
(三)皮肤条件
皮肤水合作用
表2 不同部位的皮肤对1.0% 氢化可的松的吸收系数
皮肤状态
皮肤部位
前臂 足跖 头皮 前额 脸颊
1 0.14 3 6 13
皮肤温度
皮肤的储库作用
机体的其他状况
阴囊
42
(一)药物性质
药物的理化特征
基质
基质是药物的赋形剂,对主药的稳定性、释放与透皮吸 收等均有一定影晌。基质本身对机体亦可产生保护、润 滑及湿润等作用,因而选择适宜的基质是必要的。 凡士林、液体石蜡、硅油等基质完全或几乎不能进入皮 肤。而猪油,羊毛脂、橄揽油则能进入皮肤各层、毛襄 和皮脂腺。也就是说,皮肤对动植物油的吸收要比矿物 油好的多。各种激素,脂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 生素D、维生素E)等则很容易被吸收。
醋酸地塞米松、薄荷脑、 樟脑
第四节 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 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如下面几种甾体类药物的渗透常 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孕酮>羟 基孕酮>去氧皮质酮>去氧可的松 ,即随结构中羟基数的增加而降 低。
(二)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影响药物被动透过生物膜的主要理化性质是分子 量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分子越大,越难在皮肤 内渗透。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以上者不会透皮吸 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
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只有
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会具备较好的透皮渗
透系数。
(三)药物的解离状态
• 通常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而
解离型分子则难以吸收。pH的降低不利于弱
酸性药物的透皮吸收,而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的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