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11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11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 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 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 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 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内,不 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 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 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礼记· 内则》
郑板桥《姑恶》
小妇年十二,辞家事翁姑。未知伉俪情,以哥呼阿夫。两小 各羞态,欲言先嗫嚅。翁令处闺阁,织作新流苏。姑令杂作 苦,持刀入中厨。切肉不成块,礧磈登盘簋 。作羹不成味, 酸辣无别殊。析薪纤手破,执热十指枯。翁曰是幼小,教导 当徐徐。姑曰幼不教,长大谁管拘?恃其桀傲性,将欺颓老 躯。恃其娇纵资,吾儿将伏蒲。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挞俱。 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吞声向暗壁,啾唧微叹吁。姑云 是诅咒,执杖持刀铻。汝肉尚可切,颇肥未为癯;汝头尚有 发,薅尽为秋壶;与汝不同生,汝活吾命殂。鸠盘老形貌, 怒目真凶屠;阿夫略顾视,便嗔羞耻无;阿翁略劝慰,便嗔 昏老奴;邻里略探问,便嗔何与渠! 嗟嗟贫家女,何不投江 湖? 江湖饱鱼鳖,免受此毒荼! 嗟者天听卑,岂不闻怨呼? 人间为小妇,沉痛结冤诬! 饱食偿一刀,愿作牛羊猪! 岂无 父母来? 洗泪饰欢娱。岂无兄弟问? 忍痛称姑劬。疤痕掩破 襟,秃发云病疏。一言及姑恶,生命无须臾!
民间传说中婚姻礼制源 头两大创始人
女娲 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 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 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 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 万物。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 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 称“高媒” 。 月老 (唐)伏羲女娲图
绢本设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一夫一妻的个体婚
(二)、奴隶制的婚姻形式
“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作“蒸”。 兄、叔死后,弟弟或侄儿可以娶寡嫂或婶母,叫 做“报”。 超出这种情况的两性关系,称为“通”,或“傍 淫”。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 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 许穆夫人。 ” 《左传· 闵公二年》 “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 《后汉 书· 南匈奴传》
典妻婚 丈夫把妻子出租给需要老婆的人。时间长 的叫做典妻,时间短的称租妻。 “贫苦之家蓄妻不得温饱,可以租之于人, 共订合同,半载或一年、三年,以本夫之 需索,以定时期之长短。期满则退回而 已。” 《全国风俗大观》 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三、古代婚姻管理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 告父母。… …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 媒不得。 … …” 《诗经· 齐风· 南山》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 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 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 代代相传 但是, 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了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媵”、“妾”制婚 媵妾,即庶妻也,其制于嫡妻之外,尚有媵有妾。 媵之初义为送,为从行。故古诸侯嫁女,以男女 从嫁,亦称为媵。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 《史记· 殷本纪》 “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 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 女。”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
(一)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
原始群婚
族内婚
“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 夫妻男女之别。”《吕氏春秋· 恃君览》 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 同辈男女(兄弟姊妹)的婚配关系。
族外婚
对偶婚 专偶婚
本氏族的兄弟或姊妹必须在相互通婚的对 方氏族的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
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 同居,便成为对偶婚。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 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 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 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 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 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 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 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 者,归之于士。”《周礼· 地官司徒》 “周地贱媒,为其两誉也。之男家曰女 美,之女家曰男富。” 《战国策· 燕策》
古古 代代 离婚 婚俗 制 度
古 代 婚 姻 管 理
古 代 婚 姻 的 变 迁
古 代 婚 姻 观 念
一、古代婚姻观念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 昏义》
(一)婚姻的缘起
“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 因夫而成,故曰姻。”《白虎通·嫁娶》 指夫妻的称谓 《礼记· 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指嫁娶的仪式 《诗经》郑笺“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孔颖达疏“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指姻亲关系 《说文解字》释“婚”、“姻”说:“婚,妇家 也”、“姻,婿家也。”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邶风· 击鼓》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聘娶婚 男子以财物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 亲。 ” 《礼记.曲礼》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 妹、女子子已嫁而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 同器而食。” 《礼记· 曲礼》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受,嫂 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礼记· 曲礼》
媵妾
正媵 媵妾 媵妾 夫人 媵妾 媵妾 正媵 媵妾
妾的概念,依时代不同大体有两种不同的 含义,春秋以前,妾指女奴隶而言,春秋 以后,妾专指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小妻, 即偏房或侧室。 《说文解字》:“妾,从辛女,罪女之得 接于君者。 ” 《礼记· 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三)、封建制的聘娶婚及其他婚嫁方式
媒 妁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 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诗经· 齐风· 南山》 媒的产生来源于禖。 《诗经· 商颂· 玄鸟》:“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 “春分玄鸟降,汤之祖先有 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 帝率与之祈于郊禖而生契。” 《礼记· 月令》:“仲春之 月,……以大牢祠于高禖。”
(二)婚姻的目的
“妻者,传家事,承祭祀。” 《唐律疏议· 户婚》 “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 君亲制祭,夫人荐盎。” 《礼记· 礼器》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 以继后世也。” 《礼记· 昏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 离娄上》
祭祀
继嗣
内助
“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 班昭《女诫》
两个不同姓的家族通过协议,互换 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 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须以一女 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条件。
和亲 交换婚 入赘婚
其他 婚嫁 方式
冥婚 典妻婚
指腹婚
男方到女方家入户,俗称倒插门。
童养媳
和亲 和亲是民族之间实行通婚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指中原王朝以宗室女和边疆少数民族首 领所缔结的婚姻关系。 双方统治者之所以作出和亲的抉择: 把和亲当作军事斗争的一个筹码,以为一 时权宜之计; 双方从较长远的利益考虑,认识到和亲有 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友好亲谊的意义,避 免因战争而造成的民族牺牲和仇怨。
匈奴公主 左夫人
昆莫
细君公主 右夫人
孙 岑陬
生一女
肥王 翁归靡 狂王 泥靡 子
解忧公主 右夫人
小昆弥 乌就屠
鸱靡
生三男南大黑河畔的昭君墓
指腹婚
胎儿还孕育在母体内,便由家长作主为他 预定婚约,成年以后便要依约与对方成婚。 “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 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后 汉书· 贾复传》
妁 , 酌 也 , 斟 酌 二 姓 者 也 。
媒 媒 , 人 谋 的 也 , 沿 谋 二 革
姓 者 也 。
媒人可分为官媒与私媒两种。 周礼中有媒氏,掌万民之判; 战国以降,私媒盛行,颇为社会所 鄙贱; 汉时媒人,为人合婚嫁,必求酬值; 魏晋以后,媒人多由妇女充任; 元时媒人由乡社推选,注籍于官, 严受约束; 明因元制;清制官媒充官役。 鸳鸯问:“那一个朱大娘?”平儿 道:“就是官媒婆那朱嫂子。因有 什么孙大人家来和咱们求亲,所以 他这两日天天弄个帖子来赖死赖 活。”《红楼梦》第72回
汉与乌孙的和亲 (《汉书· 西域传》)
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 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 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昆莫年 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 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岑陬遂妻公主。昆 莫死,岑陬代立。岑陬者,官号也,名军须靡。昆莫,王 号也,名猎骄靡。后书“昆弥”云。岑陬尚江都公主,生 一女少夫。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 陬。岑陬胡妇子泥靡尚小,岑陬且死,以国与季父大禄子 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 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三男两女:长男 曰元贵靡;次曰万年,为莎车王;次曰大乐,为左大将; 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小女素光为若呼翕侯妻。
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不成。贞观二年, 将游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昉女为议者, 来旦期于店西龙兴寺门。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明, 有老人倚巾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觇之,不识其字。固 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小苦学,字书无不识者。西 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觌,如何?”老人笑曰: “此非世间书,君因得见。”固曰:“然则何书也?”曰: “幽冥之书。”固曰:“幽冥之人,何以到此?”曰:“君 行自早,非某不当来也。凡幽吏皆主人生之事,主人可不行 其中乎?今道途之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固曰:“然 则君何主?”曰:“天下之婚牍耳。”固喜曰:“固少孤, 尝愿早娶,以广后嗣。尔来十年,多方求之,竞不遂意。今 者人有期此,与议潘司马女,可以成乎?”曰:“未也,君 之妇适三岁矣。年十七,当入君门。”因问囊中何物?曰: “赤绳子耳,以系夫妇之足,及其坐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 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 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曰:“固妻安在?其家何 为?”曰:“此店北卖菜妪女耳。”固曰:“可见乎?”曰: “陈尝抱之来,卖菜于是。能随我行,当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