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险ppt课件
案例2
哈尔滨市某制药厂女职工岳某,于1996年参加工作,并与该厂签定
10年的劳动合同。2000年2月岳某生小孩,并按照厂里规定休产假4个月。
当她上班时,原来的岗位已经被别人顶替,本部门领导不予安排工作。
岳某认为,自己与工厂签定10年的劳动合同,同时按照规定休产假,单
位现
在不安排工作,就等于终止劳动合同。她多次找有关领导要求上班。但
三、合理控制生育保险费率水平
生育保险的缴费水平要从国有企业改革和用人单 位各项社会保险总的负担能力出发,基金筹集和使用 坚持“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根据前几 年全国生育保险费收支情况看,缴费应控制在单位职 工工资总额的0.6%左右,最高不超过1%。
具体缴费比例根据当地前三年用人单位实际支付 的生育待遇标准(或政策规定的待遇标准)和生育人 数,综合考虑财政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
国际社会生育社会保险及其保障对象
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保护 生育公约》(第3号);
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社会 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对生育补 助金作了专门规定,随后又通过了《保护 生育公约(修订)》(第103号)和《保护 生育建议书》(第95号)
第二章 生育保险基金
《办法》的贯彻实施
实施情况:截止2000年年底,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 辖生率基有费比主付度生一大二水 用 ; 多市 育 例 要 社 育 是 是金29平 的 二 数实 费 , 有 会 保 覆 待1.13为征是地行用大以月险盖遇.万1职缴按区了社部下平制面标人6亿工 、 职 的生 会 分 几 均 度 窄 准享元育 统 地 种 工 改 。 不工 支 工 机受,保 筹 区 : 资 革 规资 付 个 关目了当总 办 人 、险 , 控 一 支 过 范前生期额法养事制参制是付程。,育支度保在按等中的:老业全在保付,职本。存保单统0按0国险..8工企支在险位筹1照还76待.51~3业付的缴没给,有30遇%5000亿上期问费有付《近0。,.个08元年限题工开项办一市多2%0,度一:资展目法半县万0之0节职般支生上》左开 人间年余工 在付 育,规右展 。。征2月; 保不定3的了 全各缴.~8平三 险少的城企 国地生16亿均是 制地1市个业 平支育%元工按 度区企月职 均付保征。资上 改只业之工 费方险缴共支年 革支和间式 。付医 生疗 育费津支贴付 、大 生部 育分 住采院取医定疗额费支用付,,没少有数将实 产报 前实 检销 查。 、流产 等纳入保障范围。生育津贴计发标准也不统一。 三是社会化管理水平较低。多数地区采取由经办机构将女 职工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按定额标准返还给企业,再 由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定额结算办法。没有减轻企业的事务 性负担,个别企业还出现克扣女工生育津贴的现象。
国外生育保险待遇内容:
• 医疗服务;
• 产假;
世界各国基本一致的内容
• 收入补偿。
• 生育补助:生育津贴、护理津贴和婴儿用品。 具有福利色彩。如法国、葡萄牙、玻利维亚等。
还有的采取发实物办法,如发免费奶票凭证、
婴儿全套用品或发给购置婴儿用品津贴等。墨
西哥、以色列等国。(少数国家特有)
国际社会生育保险待遇的有关规定
一、生育保险基金及其特点 生育保险基金,是国家通过立法在全社会
统一建立的,用于支付生育保险所需费用 的各项资金。
生育保险基金的特点:
基金来源的单一性。单位缴费,职工个人 不缴费。
基金筹集的可预见性。受计划生育政策控 制;育龄妇女可统计性;风险不大等。以 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一般不留有大量结 余。
是,厂里一直没有安排她的工作。岳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于2000年
12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 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解除劳动合同。根据法律规定,企业不得在女 职工在休产假期间解除劳动合同,或以其他方式不安排女职工工作。女 职工生育期间的权利是受国家保护的,任何单位不得以休产假为由,解 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该厂虽然没有解除与岳某的劳动合同,但是不安 排工作,不保障女职工的基本待遇,其性质是和解除劳动合同是一致的。 因此,应予以纠正。
生育津贴
即产假工资。参加生育保险 的企业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没有参 加生育保险的企业单位支付。
生育津贴支付标准:
按照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生育津贴期限:
在测算生育津贴标准时,主要以《女职工 劳动保护规定》中规定的3个月产假期限为 依据。如果支付期限过长,会造成生育保 险费率的提高,加重企业负担。目前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计划生育条例》 中,对晚婚、晚育职工普遍给予了少则15 天,多则1年,多数3个月左右的奖励假期。
• 享受条件:因妊娠、分娩导致不能工作 并暂时中断收入。
• 保障内容;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假期和 物资帮助。
生育保险的特点
为女职工专门建立 女职工生育子女全过程的物质帮助 对女职工合法生育而实行的一项社会
保险。
二、生育保险制度及其保障对象
产生背景: 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妇女因孕、育不能
参加劳动就立刻失去收入来源Fra bibliotek因孕、育 增加医疗和生活支出;身体、精神耗损等 妇女参加劳动的人数逐渐增加
结论:企业撤销不安排岳某工作的决定 企业恢复岳某的工作。
案例3
福建省某合资企业,按照省政府规定1997年参加当地的 生育保险,并按照要求以企业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0.7%的 比例,按月向当地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自 行规定按照每个职工月工资0.3%的比例,向职工个人征收 生育保险费。该企业职工认为,国家规定职工个人不缴纳 生 育保险费用。因此,向劳动仲裁部门反映此情况,劳动 部门与企业就这一问题进行协商。 分析: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劳部发[1994]504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明确规定,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 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 育保险基金。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该企业向职工 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显然违反国家规定,应予以纠正。 结论:企业撤销向职工征收生育保险费的决定; 企业退还已经向职工征收的生育保险费。
• 努力实现生育津贴的社会化发放,方便职工就医, 减轻企业负担,确保服务质量,确保职工生育期 间基本待遇的落实。
生育保险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生育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对于均衡企业 负担、改善妇女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女 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发挥了重要 作用。同时,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 工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育津贴;按照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生育医疗服务;顺产1500元,剖腹产3500元;生育多胞胎的,
每多生育一婴,增加200元;人工流产为84元,引产为252元。其中的 定额费用包括:妊娠检查费、产前诊断费、接生费、手术费、治疗费、 药费、住院费等
生育期间的特殊劳动保护 生育女职工的职业保障
分娩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女职工给予生 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的宗旨:在于通过向职业妇女提 供生育津贴、医疗服务和产假,帮助他们 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
定义包涵的内容:
• 保障对象:职业妇女劳动者;不符合法 定年龄的已婚女性劳动者的生育、非婚 女性劳动者的生育和不符合或不服从国 家计划生育规定的生育,都不能享受生 育保险待遇。
• 产假:1919年《保护生育公约》3号规定至少不少 于12周。2000年《保护生育公约》183号规定不少 于14周,一些国家还有延长趋势。
• 生育津贴:1912年《保护生育公约》3号明确指出, 这是一项与收入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津贴不应 低于原收入的2/3。 2000年《保护生育建议书》 (第191号)又提出,生育津贴应提高至妇女原先 收入的全额。
• 生育保险基金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 平衡”的原则进行筹集。
• 参加统筹的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缴纳生 育保险费,职工个人不交费。
• 缴费最高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
单位应缴金额=单位当月缴费工资总额×0.7%
三、生育保险基金的支付和管理
支付:生育医疗费
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 住院费、生育医疗费
• 医疗服务:即定期对孕妇进行体检,并提供从怀 孕到分娩的一系列医疗服务,以了解孕妇身体健 康状况和胎儿成长情况
《办法》规定生育保险改革的内容:
实施范围 统筹层次 基金筹集原则及提取比例 生育保费列支渠道 待遇项目及支付标准
实施范围:
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即国有企业、 股份制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 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职工。
统筹层次:
考虑到各地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初期阶段,实行市 (地)或县级范围统筹。生育保险按照属 地原则进行管理。
生育保险费列支渠道
在计划体制下,企业职工生育费用多渠道 列支,如产假工资从原工资渠道开支,生 育医疗费从福利费开支。改革后,企业缴 纳的生育保险费列入管理费用。
基金负担的均衡性。凡参加生育保险的单 位,不论是否有女职工和女职工多少都得 缴费。
二、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
国外多数国家:三方缴费或雇主雇员双方 缴费,政府承担行政费用。工资比例法。
我国单位缴费,最多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 的1%。形成的生育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计划 内生育女性的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
基金筹集原则及提取比例:
• 在已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的地区,重点完善有关政 策,提高职工参保率和基金到位率,有条件的地 区逐步由县市级统筹向地市级统筹过渡。
• 没有建立的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认真做好调 查测算,制定实施方案或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好 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切实保障女工生育 期间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和计划生育 手术费用的落实。
《办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覆盖面较窄 –待遇标准不规范 –社会化管理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