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学设计
一、课例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区分比较各种绿色植物的要点在哪里,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举一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

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介绍,而不象原来那样分为三节分别讲解。

原因是,一方面这三类植物都是孢子植物,把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放在一节里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得出它们是逐渐进化结果的结论。

但主要是新教材简化了这三类植物的知识介绍。

删减掉“常见植物”介绍、三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关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方面等不必要的记忆知识,降低了知识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绿色植物。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绿色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绿色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又该如何分类以及它们具体又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
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带一些同学经常吃过或是经常见到的植物到教室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把握课堂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
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
和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亲自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
质,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体验发现共性的科学思想,促
进质疑、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体验科学研究
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会STS理念。

(2)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
学习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
有效途径。

(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
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及分析: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

知识的系统构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就经常接触到生物方面的知识,而在这一章才算是深入的了解生活中的各类植物,本节课展示的知识内容中,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较好素材,此外,熟练的对自然界中的各类植物进行分类,是学生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学习的很重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难点及分析: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藻类、
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探究学习方法和以学生为主思想一直是新课改要落实的重要目标,而在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观察三类植物的外形特征及其区别以及三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出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1、设计理念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全面,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没有接触。

对于绿色植物分为四大类群这样的知识点学生们也许不知道,那么象这样的地方可以直接引出。

不过老师把“树干”画了出来,要尽可能得让学生去添“枝叶”和“果实”。

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导课堂和延续队本节课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兴趣,我认为以“爱”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很重要。

那就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爱”,对与自己交流合作的同学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科学的“爱”等。

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直观的实物资料,让学生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而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一样,在体验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更加热爱生物学科,也更加积极向上。

学生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相关知识。

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各项活动。

可采用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

具体可分以下几步:
①课上观察实物标本,请学生汇报所掌握的情况,特别介绍这些植物的生
活环境,然后重点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交流。

②比较归纳,讨论解决问题。

将三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在同学
之间的讨论中解决教材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③联系实际,分析这些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本课设计思想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人的结论,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做中学”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实物标本→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交流分享探究成果→概括总结→布置课外延伸实验设计
2、主要教法:讲演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对比观察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引导法。

三、学法指导
1、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绿色植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区分植物的方法。

学习能力: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一定的资料查阅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针对策略:在特定的情景下,运用已有知识重构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利用“思考与讨论”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训练,运用小组间互评和交流,完善实验设计,并通过学生亲
自动手实验操作,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生物充满好奇的情况下进行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可采用观察、讨论、生生互动、归纳法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方式学习。

四、课型与时间
1、课程类型:新课。

2、授课时间: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

(可让学生在网上搜寻)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挂图、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盆栽铁线蕨放大镜、培养皿、清水。

(2)学生准备:
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

通过网络,查询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
面的资料图片等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活动设计
八、教学反思
1、优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

本节课重在通过学生的观察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因为这节课包含的生物学科学知识很多,如果学生用心去观察、研究、推理,那么,课后学生一定会觉得意犹未尽,会把这节课拓宽到自主去探究,这是我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属于了解的范畴,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感性认识。

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学实物和有关的幻灯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比较、分
析、区别、归纳和总结,掌握知识。

通过了解这类植物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缺点:

3、改进之处: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