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来——审题立意之技巧·一枝红杏出墙来——审题立意之技巧夜色未央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
具体说来,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全面的审读、准确的理解,不偏不倚地按要求作文。
审题的关键是立意。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是见解的体现,是文章的灵魂。
在历年来的中考作文中,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
那么,临场作文如何深刻立意呢?以下几种方法谨供借鉴。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即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进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片段一: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攀爬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
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地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梳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
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选自《生活给我智慧》)点拨:蚂蚁攀爬矮墙的事例虽然微小,但反映了一个人生哲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文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立意深远。
二、由表及里。
开掘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要深远得多,这需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
写文章,由现象触及本质,并层层深入挖掘到深刻的本质,都依赖于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维。
片段二: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
当时我已经在游泳班学了一段时间,可如果让我一个人游的话,我却不怎么敢游了,所以我一步不落地紧跟着爸爸。
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爸爸不保护你了,你自己从这头游到那头。
”我刚想向爸爸“讨价还价”,爸爸大声地对我说:“妞妞,快点儿游!”我不情愿地游了起来,可没游多远就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抓池边的栏杆。
没想到爸爸马上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中途不许靠岸!”我委屈地大哭起来。
游泳池里很多人都把目光向了我,可是我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并没有打动爸爸。
万般无奈下,我颤颤巍巍地独自游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米。
虽然老爸很“野蛮”,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我正在他“野蛮”的爱中变得坚强、成熟!(选自《我的“野蛮”老爸》)点拨:文段中的爸爸是“野蛮”的,他不但大声地对“我”说话,并且“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但可贵的是,小从“野蛮”的表象中,挖掘出深沉的父爱,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使得立意深刻。
三、精选角度。
突破定势。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立意就会不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出多种立意方案后,要去粗取精,多中选优,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尽可能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来立意。
如2008年常州中考作文题是“你在我心里”,一位考生的作文如下。
片段三: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
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项之豪情。
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
(选自《你在我心里》)点拨:大多数的考生会把题目中的“你”理解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而这位考生却打破定势,精选立意角度,把“语文’’拟人化,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抒情,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文章自然脱颖而出。
四、反弹琵琶。
独辟蹊径。
有些事物,若从正面着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但若从反面立意,逆向切入,反而能让主题独到,使人耳目一新。
片段四:奶奶已62岁,每天还在忙里忙外。
但我却讨厌奶奶。
有一次,奶奶对我说:“云儿,你好久没有对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儿了,你陪奶奶说一会儿话好吗?”我不情愿,也不耐烦地找借口说:“我还有功课没做呢。
学校又不是天天都有新鲜事发生。
”奶奶听后,眼里流露出一种失望与茫然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
我赶紧三步当两步地走开了,心想今天终于可以不用听奶奶的唠叨了。
我走到窗台开始写作业,看见邻居李奶奶正抱着宝贝孙女,手累了都不肯放她下来走走。
渐渐地。
我的眼睛模糊了。
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对我也是这般的疼爱啊!我突然明白了:奶奶在我写作业时唠叨.是让我把字写工整;在我吃饭时唠叨,是让我多吃一点免得饿着;在我睡觉时唠叨,是提醒我晚上不要踢被子着凉……而我却把奶奶对我的关心当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
唉,我真不懂事啊!(选自《讨厌的奶奶》)点拨:选段以讨厌奶奶开篇,以责怪自己不懂事结尾,先抑后扬,对比鲜明。
读到此,我们方才明白,所谓“讨厌奶奶”乃是正话反说,别有深情。
当然,反弹琵琶,必须做到进退有度、言之有理,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五、联系时代,折射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往往紧扣现实立意,要么针对某类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突出时事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文章,因折射了社会热点,洋溢着时代气息,而显得深刻新颖,让人爱读。
片段五:2008年5月12日,随着一阵地动山摇,我们的双眼在泪光中投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四川汶川。
在那一瞬间,多少人家毁人亡,多少人在废墟中与死亡在进行最后的抗争……汶川告急,四川告急,中国告急!我们的党中央,我们的温总理,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地震现场,他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
只要人在,我们就必定能够渡过难关,克服这场重大自然灾祸。
”“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灾难无情,方见人间真爱。
温总理用他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因为有了这样博大的爱,我们在自然面前才不是弱者。
(选自《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点拨:汶川地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文段以此为题材,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爱,赞颂了人们不向自然屈服的精神,别有特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以生活为本,以占有的材料为基础,所以平时只有对生活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典例精析请结合成长中的切身经历,以“我的故事”为话题,写一段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病文展示】智斗小老板那是一个星期天,正好是我16岁生日。
下午,我去买陶瓷玩具。
街上琳琅满目,在向阳路的一个地摊上。
我很快搜索到一对瓷奔马,挺靓的。
“老板,这对瓷奔马多少钱?”老板马上笑脸相迎:“不还价,25元。
”我说:“老板啊,你真当我是孩子好欺负,开口就要这样的价?”“好,小姑娘,看在你是学生的份上,便宜点,二十块钱好了,我只赚两块钱。
”老板说得十分诚恳。
“老板,你看这对瓷奔马身上的色彩,有点褪色了.而且似乎不是一对。
”我努力寻找降价的理由。
“好吧,18元,照进价卖给你,算是为人民服务。
”老板显得很爽气。
“老板,我今天带的钱不多,能不能再少点?”我慢慢跟他周旋。
“小丫头,亏本的生意我不做。
”老板马上“晴多云”,换成一副杀鸡宰牛的模样,伸手夺过我手中的瓷奔马,‘‘18就18,少一分也不卖。
”“不卖就不卖。
”说罢,我身要走。
老板马上和颜悦色:“小姑娘,看在你是学生的份上,我再优惠一点,15元。
好了,要就要,不要就走。
”我见这一招还真灵,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装出十二分的无奈:“老板,我身上只有10元钱,不买了。
”说完真的身就走。
老板一见,急了,连忙说:“好吧,十元就十元。
”我停下脚步,过身来,从老板手里取过瓷奔马,暗自高兴。
可当打开钱包准备付钱时,我愣住了:里面只有一张50元的票子。
我满脸通红,递过钱。
结结巴巴地说:“老板,这里只有我10元钱,其余40元是同学的。
”老板讪讪地笑了,递给我40元钱,冒出一句:“小丫头,特精!”一场“智斗”结束了,接过钱和瓷奔马,我心中无比自豪。
啊,我也学会了讨价还价,世人啊,你忽悠不了我。
[病情诊断]这篇考场作文,虽然选材独特,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叙述简洁,人物个性鲜明,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首先,立意不够深刻,“我”学会了讨价还价,使精明的小老板败在“我”的手下,写了“成功”之后的窃喜,似乎在告诉人们做人无需诚实,这样的立意显然是浅显的,甚至是错误的。
其次,叙述单调,有言行记录,而缺少适当的心理描写和提示;写出了人物说什么、做什么,没有写出人物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样做。
三是平铺直叙,章法略显简单。
【成功升格】成长的困惑那天是星期日,正好是我16岁的生日。
16岁,再不是与小狗小猫为伍的时候了。
下午,我准备到地摊上买几件“大器”点的工艺品来替换房间里陪我多年的布娃娃。
(点出布娃娃,为下文插叙的被骗一事作伏笔)走出家门,来到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满地的摊贩,满地的人流,满耳的吆喝叫卖声,生活的真实充塞着眼前的每一个角落。
(环境描写,增加现场感,商业化气氛便于烘托主题)在向阳路的一个地摊上,我很快搜寻到一对瓷奔马,做工精细,栩栩如生,让人顿生爱意。
“老板,这对瓷奔马多少钱?”我探问价钱。
老板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马上笑脸相迎:“不还价,25元!”他说得那样坚决,似乎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25元是不是被宰了?其实自己并无多少把握,甚至觉得这样漂亮的工艺品25元一对也不算贵,但是几次陪母亲购物的经验告诉我,砍价是购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会讨价还价不是白痴就是憨子!对店主的喊价最起码要对折砍价,胡乱地砍,疯狂地砍,昏天黑地地砍,砍得越狠越能证明你是个成熟有经验的消费者。
(详细地展现心理活动,真实可信)“老板,你真当我是孩子好欺负啊,开口就要这样的价!”我装出十分老练的样子。
“好,小姑娘,看在你是学生的份上,便宜点,二十块钱好了,我只赚两块钱。
”老板说得十分诚恳,可是经验告诉我,商贩的诚恳常常包藏着奸诈。
(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我记起三年前买布娃娃的情形来。
那一次,我相中一个布娃娃,老板要价15元,我嫌贵,她向我“漏底”:进价每个13元,别人卖20,她只卖15。
她得意地说:“他们半天卖不出一个,我一天可以卖出几十个,这就叫薄利多销。
”我感受着她的真诚,一下子用30元买了两个。
可是妈妈晚上带回同样的两个,总共才花了10元钱。
这位“崇尚薄利多销”的老板不但多赚了我的二十元钱,而且也“赚”走了我对她的信任。
从此我不再轻易相信商贩。
现在,眼前这位老板又在重演别人反复使用过的伎俩,我还会上当吗?(借心理活动写丢弃诚信的社会原因,值得肯定)[顺叙中有插叙,结构紧凑,曲折有变]“老板,你看这对瓷奔马身上的色彩,有点褪色了,而且似乎不是一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