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床特征及勘探论文

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床特征及勘探论文

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床特征及勘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镍矿的需求量一直保持着高位增长趋势。

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红土镍矿,通过找矿工作以及前人对红土镍找矿工作的总结,指出红土镍矿床特征及勘探方法。

红土镍矿为地表风化壳型矿床,受地形控制明显,为超基性岩在热带及亚热带常年高温,多雨地区经风化,淋滤,沉积富集而成。

而由于受印尼矿业政策,气候条件,技术设备等影响,实现高效快速,低成本确定矿化区,有效勘探的勘探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红土型镍矿床;超基性岩;勘探方法;印度尼西亚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进口镍矿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全球探明的镍储量中,硫化镍约占三分之一,红土镍矿约占三分之二。

这种由超基性母岩风化,淋滤,沉积富集而成的红土镍矿,一般分布在赤道线两侧,即以赤道为中心纬度30°以内的热带国家。

矿床分布相对集中,如印尼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古巴,巴西等。

印度尼西亚为中国主要红土镍矿进口国,其镍资源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岩体风化壳中的红土镍矿,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东部,延伸到哈马赫拉,奥比岛,瓦伊格奥群岛以及伊利安查亚的塔纳梅拉地区。

2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环境
2.1超基性母岩体
富镁超基性岩是红土镍矿矿床形成发育的物源基础,其主要来源于地壳下深部的软流圈,以铁镁为主。

矿区主要出露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经过中等程度的蛇纹石化,这类岩石类型利于红土镍矿床发育。

镍在超基性岩内以类质同象的形式代替镁,因此,富含铁、镍的超基性岩体是寻找红土镍矿的必要条件。

2.2 气候因素
印度尼西亚镍矿带位于赤道附近,年平均气温30°以上,属岛屿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且滨海地区降雨富含盐分,促使超基性岩类风化,淋滤,沉积而富集成矿。

且雨季,旱季明显,出现干湿气候交替,有利于红土剖面淋滤流体中溶解组分达到饱和。

2.3 构造条件
构造发育为镍元素活化-淋滤-沉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场所。

强烈的断裂和剪切构造作用,使得岩石破碎,极大的提高超基性母岩体的渗透程度,也构成了镍元素活化迁移的通道。

在矿化剖面上硅酸镍矿石常沿断裂带形成楔子状和囊状矿体。

2.4 地形地貌
红土镍矿体受地形地貌条件控制,一般集中在20-300米范围内,有利的地形条件,如高差变化不大的山丘货地形坡度较平缓的缓坡地段,则有利于镍矿床的形成,发育和保存。

3 红土镍矿床特征
根据在工作区施工中所揭露的红土镍矿体特征,自地表往下主要分三带:红土带-腐岩层-基岩。

如图(1)
图(1)印尼某镍矿体剖面图
3.1 红土带
红土带上面为紫色铁帽层:上部由紫红色,褐红色粘土,局部夹杂褐铁矿团块和结核。

呈窝状、块状、皮壳状,主要矿物有针铁矿、赤铁矿、少量次生石英和高岭土等,化学成分以fe2o3含量较高为特征,厚0-5米,部分矿区该段缺失或不发育,该层与下部的粘土层呈渐变过渡。

见图(2)
3.2 腐岩带
腐岩为含矿层带,是超基性母岩在风化,淋滤过程中化学成分未发生充分改变的风化物质,扔保留原岩的结构特征。

多为红黄色、黄色、浅黄绿色,一般呈土状、碎块状、块状。

上部黄色粘土层:由红色和黄色疏松粘土组成,成性脆。

间夹团块状蛇纹石化橄榄石和网格状次生石英碎块,沿裂隙或节理多见黑褐色铁锰质西脉及绿色镍硅化物,局部加大块弱风化或未风化的橄榄石团块。

该层是由橄榄石经过长期的强烈风化残留形成的,主要矿物有蛇纹石、橄榄石、少量褐铁矿和针铁矿等,岩石风化程度较高,松散易碎,厚度一般1-10米。

该层与上层的红土层及下伏的硅镁镍层之前的界线呈渐变过程。

中部灰绿色镍矿层:该层为矿体主要产出部位。

由黄绿色风化土
状、碎块状,块状蛇纹岩化橄榄岩组成。

风化程度较高以土为主,间夹团块状、半风化橄榄岩。

扔保留原岩的原始结构和矿物晶体结构为显著特征,由上至下岩石的硬度逐渐增加,由土状逐渐变成碎块状、块状,沿裂隙或节理多见网格状次生石英细脉及翠绿色镍硅化物和褐黑色锰土和铁质薄膜,一般厚1-5米。

下部块状腐岩层:为浅黄色、浅灰色块状半风化橄榄岩,多夹黄绿色风化橄榄岩,由上而下逐渐变成碎块状、块状、大块状逐渐变化,岩石的硬度逐渐增加。

岩石沿节理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

底部多夹硅酸镍细脉和网格状石英细脉货碎块,一般厚度2-5米。

图2红土型镍矿床剖面图和镍含量变化
1.残余红土盖层;
2.含镍褐铁矿化粘土层;2.含镍半风化土;
4.蛇纹石化橄榄岩;
5.纯橄榄岩
3.3 基岩
为褐绿色、黑褐色、灰绿色原生超基性岩组成,岩性主要包括蛇纹岩石化橄榄岩、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等。

沿节理面不同程度蛇纹石化,局部可见少量浅绿色硅酸镍细脉。

4 红土镍各层含矿性
以位于中苏拉威西的加拿大inco公司在此地区钻探所取岩性土样分析结果见表(1)自地表往下到基岩,红土镍矿含矿性大致如下:。

表(1)钻探岩性分析数据
由此表可知:红土镍矿在各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镍,从上至下,镍
在残余红土带到腐岩带的转变过程是逐步富集,红土镍矿中近地表的红土中的镍因淋滤并向下沉积作用,使得在腐岩带中的中上部土状-中部腐岩层出现最大富集。

且品位会增高到边界品位以上而形成矿体,少数亦可在较深的腐岩底部出现最大富集。

随着地表的深入,原生橄榄岩未风化淋滤,镍含量也维持在0.25%左右。

从最底部的23个样品中可见,铁元素含量5.3%,为最低值,由此向上看,各个样品中的铁含量不断增大,最大值为达到地表的51.1%。

由此可见,红土镍矿中随着超基性母岩的风化、淋滤、沉积左右,其铁的成分不但没有流失,反而随着其他成分流失而显得更加富集。

5 红土镍矿勘探步骤及方法
根据红土镍矿的生成条件和文章中提到矿床特征得知:找矿方法和勘查手段相对简单,,但由于在国外工作,受诸多条件限制,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勘查有易于我们对矿床快速评价。

具体方法如下:
5.1 在大比例尺的地质图上选出超基性岩较为发育、特别是纯橄榄和方辉橄榄岩的地段作为首选工作区。

5.2 在工作区内利用1:5万地质地形图寻找地表的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的出露,寻找地形起伏不大,地质较为平坦的丘陵地区,踏板是平坦的边缘和突出部分或平缓的斜坡,林区不发育地区。

因为这些地方有利于镍矿床的形成、发育和保存。

5.3 初步踏勘,在垂直于超基性岩体出露延长线方向,按线距500
米,点间距400米,进行穿越地质调查工作,取次生晕样,并进行地质点简单填图。

用检测仪器(最好是便携式x荧光仪分析)对采集回的样品及时化验检测。

根据样品结果初步圈定地表红土镍矿化较好的靶区。

5.4地质勘探:在选定红土镍较好的靶区进行地质勘探,沿矿化体长轴方向,利用浅井或钻探,按照400-800米的间距布置,再矿化体垂直方向上原位采样,应每米一个样,及时把采集的样品送到化验室进行分析,化验。

5.5根据化验结果和工作需要,可加密工程,200-400米,或100-200米等间距。

最后各钻探中矿体的平均品位和厚度,计算出整个矿体的平均品位厚度及储量。

5.6 提交相应的地质报告,并根据地质资料决定该工作区是否有必要进行下一步的找矿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强,薛卫冲,徐素云,朱元超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的生成及找矿勘探矿产与地质 2009,23(1)
[2]何灿,肖述刚,谭木昌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j] 云南地质,2008,27(1):20-26
[3] 付伟,周永章,陈元荣等东南亚红土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2010,17(2):127-139
[4] 冶金部情况研究所世界镍资源概况[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
社,1979
[5] gleeson s a, butt c r m, elias m. nikle laterites: a review[j].new letter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2003, 4: 12-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