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茶叶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贵州茶叶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贵州茶叶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彭熙1,车家骧1*,李安定1,2,李苇洁1(1.贵州科学院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 介绍了贵州茶叶生产及科研现状,分析了目前贵州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贵州茶叶;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 S 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22-09591-02Current Situation of T ea Productio n a nd Industry Dev elo pment C ounterm easure in GuizhouPEN G xi et a l (Karst Resou rce E nvi ronm ent an d Developm en t Research C en ter,Guizhou Academ y of Sci ences,Gui yang,Guizh ou 550001)Abstract C urrent si tuations of tea p roducti on and scien tific research in Guiz houwere i ntroduced,and the problem s and insufficiencies of tea ind ustry in Guizh ou were anal yzed.The corresp on ding develop ment cou ntermeasures of tea in dustry were put forward.Key w ords Guizhou Tea ;Develop ment status;Developm ent Countermeas ure基金项目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黔科合[2007]2158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61006)。

作者简介 彭熙(1978-),男,四川大英人,硕士,助研,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作。

*通讯作者(1963-),工程师,从事区域开发与工程规划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8 03 31贵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平均年降雨量1100mm 以上,平均气温14~17 ,是我国八大茶叶主产区之一,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地,茶树品种种植面积较广,截止2004年种植面积为4.81 104hm 2,茶叶产量为1.77 104t [1]。

茶叶是贵州省第三大经济作物,茶叶产业是贵州农村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出现了各种问题与不足。

为此,笔者针对目前贵州茶叶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措施,为扭转贵州省茶叶产业的不良局面,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茶叶产业发展现状1.1 经济现状 贵州茶叶具有优秀的内在品质,其主要产品为绿茶、红碎茶、砖茶、茉莉花茶,主要以绿茶为主,约占总产量的99.7%。

与其他发达省区的茶叶产业相比,贵州茶叶产业在贵州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茶叶产业的经济总量小,平均公顷产值低等。

据相关部门统计[2],2003年全省茶叶总产值仅为215亿元,平均为4547040元/hm 2,与浙江、江苏等产茶大省的平均产值相比,仅占12%,与全国相比,仅占30%左右。

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为68467hm 2,但茶叶销售收入仅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1%,占农业总产值的1.9%。

由此可见,贵州的茶叶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较低,并与其资源优势不符。

1.2 种植生产现状 目前贵州全省有84个市县区种植生产茶叶,但茶叶生产基地较分散,湄潭、凤冈等7个主要产茶区茶园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36%,50%以上的县市区种植规模较小;贵州茶叶种植以农户家庭种植为主,约占总种植面积的72.6%;良种茶园与无性系优良茶园分别占茶园总面积的52.4%与21.3%;优质茶园比重较低,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叶种植面积分别占茶园总面积的6.5%、4.6%和1.8%;种植与培育方式较粗放,技术含量低,低产茶园较多,严重制约了贵州省茶叶产业的发展。

1.3 生产科研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在茶叶产业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贵州茶叶农残普遍超标,茶树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较差,同时缺少对抗性品种与优良品种方面的研究;贵州茶叶品种的分布现状不稳定;对茶园生态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量、主产区灌溉用水水质以及水土流失等现状缺乏相关研究。

2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贵州省各政府部门对茶叶产业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各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

就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来说,目前分属于农垦、劳改、供销、农业、水利和乡(镇)集体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产品标准各异,质量参差不齐,无序竞争现象普遍存在[3]。

2.2 人才匮乏 目前在全省有一定规模的57家茶叶生产企业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仅4人[4],相当一部分茶叶生产企业缺乏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有的企业甚至缺少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2.3 茶园种植规模落后 贵州省的茶园大多数均在20世纪末以种子直播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良种茶园的面积仅6 107hm 2[5]。

大部分茶园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病虫害频繁,品种混杂,植株对环境因子的需求各异等原因,致使植株生长不良,茶叶品质较低,并处于老化、半老化状态。

2.4 生产机械化与标准化程度低 生产过程中施肥方法不当,如由于对肥料的选择不当,使用配方及施用方式不正确等,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退、植株生长不良、茶叶产值与生产力较低等现象;另外,茶叶加工技术落后,贵州茶叶加工设备多从外省引进,对机械性能和各项工艺参数、工艺流程的适应性研究较少,使茶叶加工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

2.5 缺乏相关科学研究,产品质量较低 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较小,缺乏无性系良种茶园以及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贵州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茶叶质量较低,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差甚远,茶叶抽检合格率多在50%以下。

3 发展对策3.1 科研发展对策 根据贵州省 十一五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全省投巨资打造茶叶产业,要求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必须紧紧围绕生产实际,重点解决生产上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创新,努力提高贵州茶叶的品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 i Agri.Sci.2008,36(22):9591-9592 责任编辑 陈红红 责任校对 卢瑶质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6]。

3.1.1 加强品种开发及资源保护研究。

贵州茶叶农残超标,对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影响,要打造贵州茶叶产业,必须走有机化道路,禁止施用化学农药,限制使用植物性、矿物性农药。

因此,要求茶树品种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较强,开发抗性品种与优良品种成为新时期茶叶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

加强病虫害防治研究。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根据茶树病虫害发生发展特点及其演替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茶树抗病虫性鉴定,加强对优质、高产、具特异成分(儿茶素、茶氨酸等)和高抗(抗早、抗寒、抗病虫)品种的选育。

加强遗传改良与资源保护研究。

采用生物技术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试管保存,进行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与利用研究;充分发挥茶树品种资源优势与现有研究基础,开发已有种质资源的保护方案,加强保护力度。

开发特色品种。

在重点发展贵州10大名茶的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地域品牌,开发早、中、晚新品种,实现各品种间的综合搭配模式。

3.1.2 加强茶园的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区划建设研究。

茶园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前提条件。

进行科学论证,做好区划与评价,重点扶持名、优、特茶,减少盲目性,主要研究贵州茶叶品种的分布现状,种质资源的调查及产品质量评价,研究茶园生态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量,主产区灌溉用水水质现状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全面确定不同茶叶品种主产区土壤理化指标,建立茶叶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体系权重,建立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数据库,综合评价不同茶叶品种的生态适宜性;开发全省茶叶专家系统,建立茶叶不同适宜程度的分区图。

3.1.3 加强茶叶生产田间调控技术研究。

栽培耕作技术。

通过加强栽培调控技术以达到 优质、高产、高效、经济 的目的,加强茶叶栽培耕作技术的相关研究,如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间的关系及调控措施;茶树快速成园栽植技术;茶树高产稳产及高效栽培技术,良性生态茶园构建技术;地方优势茶叶品种速生丰产及施肥技术,新体系和茶叶遮荫技术;茶叶栽培及加工过程中的品质调控技术等。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的低产茶园,研究老茶园及低产茶园的退化机理及退化过程,以及低产茶园改植换种及改园改土技术,山地茶园垦殖技术;茶园持续酸化的调控技术;茶园水肥耦合保水保肥技术;茶园土壤大孔源及抗旱保墒等技术。

施肥技术。

加强施肥技术研究,如共用型、环保型及缓释性肥料的研制生产;不同有机肥肥效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水平的搭配;土壤理化性状对肥料在效性影响机制及有机肥的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等。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病虫草害是新型有机茶园必须攻克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解决该问题,才能有效地控制农药残留,实现茶叶生产有机化过程。

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敌,预防病虫草害的发生为主,防重于治,以茶树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新技术为研究主线,采用农业、生物及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3.1.4 加强茶叶加工技术研究。

茶叶加工是以提高茶叶优质率、努力形成多样化茶叶产品制造技术为重点,开展茶叶加工标准化技术研究,将已有的茶叶加工科技成果和技术进行产业集成和组装配套,并对其加工生产模式进行全面的技术改进,建立从土壤到饮食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对做青工艺与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应用人工控制环境(空调机控温、控湿)进行做青,研制具有控温、控湿、控氧、环绕气流场以及全程自动变温管理的多种功能高科技做青设备,揭示做青工艺各因子的作用及相关性;三酶法在PET瓶装茶水应用的研究;芳香茶叶加工、速溶饮品真空冷冻干燥、细胞培养生产茶氨酸、茶含片,开发超细微茶粉等方面研究;开展特色茶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与保健机理研究,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将茶叶加工工业与食品工业相结合,开发各种含茶食品以及茶叶综合利用价值。

3.2 其他发展对策3.2.1 引领科技,着力发展茶叶生产配套技术。

针对 种植粗放、只种轻管、盲目发展 的现状,一方面增加科技投入,走适度规模发展之路,种管结合,引种时先试验后推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动全省茶叶产业的稳步推广铺开。

另一方面,省科技厅重点资助,将茶叶发展列入主要特色农业加以开发,重点解决布局混乱、栽培无序、管理不当、加工落后及低产茶园改造等一系列科技问题,研制贵州茶叶优质、高效、抗性品种为贵州茶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