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 Hermann)Koch1915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1924荷兰病理学空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1929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1932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1939 多马克:发现磺胺1945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1949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1976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Carleton Gajdusek:证实了Kuru系由slow virus infection致病1977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1982约翰·费:研究抗炎药物1985麦克·布朗&约瑟夫·哥斯丁:研究胆固醇代谢1991德国生理学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发明了「单离子通道记录法」1992艾德蒙费雪&柯瑞伯:研究肝醣代谢1993Philip Sharp(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 Roberts(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发现分裂基因1995Edward Lewis&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Eric Wieschaus: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1996杜赫提&瑞士的辛克纳吉:研究组织相容抗原1997美国加州大学史坦利·布鲁希纳:研究疯牛症病毒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扮演传递讯号的角色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生物学家沃森出生于美国。
他与克里克一起揭示了DNA 双螺旋结构,并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学者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物模型》,宣告了当代科学中的一个伟大成果,他们发现了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重大发现,将生物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上升到了分子水平,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重要学科。
由于揭开了DNA的结构之谜,科学家们有可能把一种生物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于是产生了今天在农业、生物学中有巨大价值的遗传工程研究。
沃森、克里克的伟大发现,使得分子生物学成为人类认识生命规律的重要方法,并指出了利用生命规律造福人类的广阔前景。
许多著名科学家把自这一发现而产生的生物学的重大成就,称之为“生物学的革命”,将它列为20世纪物理学革命之后的一次科学革命。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
这一发现将会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人们预言,如果认为20世纪是电子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分子生物学时代。
1977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R.S.Yalovo)。
他对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有突出贡献,因此和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共获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约翰· 费博士:研究抗炎药物约翰· 费博士是国际知名研究抗发炎药物的鼻祖,并获英国皇室颁封爵位殊荣,他於一九七一年提出阿斯匹灵类药物的作用乃藉由环氧化酵素( COX)的抑制,阻断前列腺素( PGE2)的生成,达到抗炎、止痛的目的,也就是非类固醇抗发炎止痛药( NSAID),因此在一九八二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目前全球阿斯匹灵一年的消耗量高达四十五吨,此药兼具消炎、止痛、退热作用,每天约有上百万人用於关节炎、头痛等病症的治疗。
1985年布朗与哥斯丁:解开了胆固醇与动脉硬化之关系虽然胆固醇是细胞用来制造细胞膜、荷尔蒙及胆酸的材料。
但是人们一般还是对它没好感,因为它也是导致心脏病的元凶之一。
多少年来,我们并不知道胆固醇是如何引起心脏病,一直到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接受体(receptor)的发现,它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有了理论上的解释。
诚如时代杂志所作的评语“低密度脂蛋白的接受体的发现,革新了科学家对於胆固醇的代谢与某些心脏血管疾病的看法"。
布朗与哥斯丁博士从研究一种家族性的血胆固醇过多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开始了此一先驱性的研究工作。
他们发现患有此种疾病的小孩比正常的小孩血中胆固醇的含量高出6到10倍,而且这种小孩得心脏病的机会比正常的小孩高出很多。
为了追寻其中的原因,他们比较了患者与正常人的皮肤细胞,发现了病源在於患者的细胞表面没有或有不足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接受体。
从而他们解开了胆固醇与动脉硬化之关系。
1991年德国的两位生理学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单离子通道记录法之发明1991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德国的两位生理学家Erwin Neher和Bert Sakmann。
其实这对生物物理学界而言并不觉得讶异。
因为自1976年他们发明了「单离子通道记录法」(single channel recording or patch clamp recording),即对神经科学及细胞生物学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生物体内的各种细胞由於周遭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因此在平常静止状态时,细胞内所带的电荷是“-"的,而细胞外通常是比较“+"的,这就是所谓的静止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当细胞兴奋时如神经的传导,肌肉的收缩或腺细胞的分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如Na+ channel)就会打开,让Na+离子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现象(Depolarization)。
因此要了解神经细胞间讯息的传递及肌肉细胞收缩的原理,首先就是要探讨细胞膜上各种离子通道如何选择性的运送离子。
Neher和Sakmann使用微细之玻璃电极紧密地吸附著肌细胞膜而精确测量到单一离子通道的电流变化,使我们更清础离子通道本身开关之机转及调控困素。
由於patch clamp技术之发明,使我们对一些疾病之病因有深层的认识。
例如cystic fibrosis是由於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s)产生病变而造成。
同时利用patch clamp之方法,可更精确测量到中枢神经细胞所产生之微小兴奋性神经突电位(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potential(mEPSP))。
使我们对脑中记忆和学习形成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总之,由於patch clamp方法之发明,使我们更清楚知道细胞膜离子流动及细胞功能之关联。
对於生命之奥妙及疾病病因之探讨,有了划时代的进展。
1992年费雪及&柯瑞伯:发现可逆性蛋白质磷酸化作用为重要之生物调控机制蛋白蛋是生命体内最重要的成分,细胞的生长有成千成万的蛋白质参与,举凡细胞内的代谢途径、生长、分化、荷尔蒙的分泌等等,都需要依赖它的相互作用及其严密地调节。
其中最重要的调控机转之一,就是可逆性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
每一种酵素、荷尔蒙、生长素及其他有生物活性之蛋白质都有它特有的立体构造,其功能就是依靠此种构造上的特异性来完成。
蛋白质上加上一个或多个磷酸根,不但会改变它的立体形状,并且会改变它的表面上电荷,因而就会改变它的功能或表现其他之功能。
磷酸化蛋白的量与其显现之功能呈正相关,而它的量则受制於磷酸激(phosphokinase)及去磷酸(phosphatase)的相对活性。
这种蛋白质上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作用如今已成为生物代谢中主要的调控机制。
1992年诺贝尔奖颁给费雪及柯瑞伯的理由主要在表扬他们在五十年代,研究肝醣代谢之一的磷酸化(phoshorylase)时首先发现这种调控机转。
早期他们共同研究肝醣磷酸化(phosphorylase)在细胞中是如何被磷酸化时发现,肝醣磷酸化并不是直接被CAMP磷酸化,而是经由另一种激(phosphorylase kinase)来完成,随後他们又发现这种激的活性也受到磷酸化的调控,并终於找到了使肝醣磷酸化激活化的激(phosphorylase kinase kinasee),由於这种酵素的受质(substrate)范围很广,细胞内很多蛋白或酵素都会被它磷酸化故又称之“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由於此一划时代的发现,使得蛋白质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作用已为今日生物代谢上最重要的研究主题。
1993美国Philip Sharp&Richard Roberts发现分裂基因(Split gene)一直到1977年,生物学家们都以为基因是一个完整而没有间断的DNA片段,其咸基(base)之三联体(triplet)顺序与蛋白质之氨基酸顺序之间有直线而没有间断的相对应关系。
这个理念来自对细菌基因的研究。
然而Sharp和Roberts二个实验室却同时於1977年发现真核生物之基因内有一部份之硷基顺序并不表现在其所控制的氨基酸顺序之上但是成熟的讯息RNA(mature mRNA)的硷基顺序与氨基酸之顺序却有相对的直线性。
当以成熟的mRNA与DNA基因相杂交,Sharp和Roberts等发现有些部位的DNA与mRNA不相匹配,自成圈环。
究其原因,乃是基因转录(transcribe)时,其硷基皆转录成初级之mRNA(Primary mRNA),而後者则在进一步调制的过程中,将一部份之硷基顺序切除,将余下的部份衔接起来,成为成熟的mRNA。
这个调制的过程称为剪接(splicing)。
切除掉的部份不会表现为氨基酸,在DNA基因,这部份称为介入顺序(Intervening sequence),或称为内含子(Intron),而其他部份则称为外显子(Exon)。
因此基因是分裂而不连续的,它是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相间排列而成的。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大发现,它彻底的改变了人们原先认定的简单的基因结构。
以後人们进一步发现,同一个基因为适应在不同的组织的需求,或在不同发育期的控制,其RNA剪接的方式有时也有所变异,这是基因表现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