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讲香菇栽培

第十讲香菇栽培


⑷ 排袋
①场所
套 棚
②排袋方式 不脱袋:卧排菇架上(间距5~8cm)
避风雨天 天气 避<12℃或>25℃的天气 脱袋 排筒 间距5~8cm,斜立于横枕上
⑸ 方法 要求 控温、保湿、少通风
促丝 徒长 措施
头4天不通风,后少通风 光线暗 气温:20℃左右 湿度:85% 直至菌丝浓白,约2mm长
促丝倒伏
2.转色期
让表面菌丝倒伏,分泌色素,形成有 ⑴ 作用 保护作用的菌膜。
病虫
断筒
防止 水 散失
强光
温 湿差
⑵时机 菌丝袋满,浓白,局部出现褐色,有 部分瘤状物出现。
⑶标准 菌膜厚薄适当,有光泽棕褐色
转 色 差
深褐色:较厚,出菇迟,出菇少,个大 黄褐色:偏薄,出菇早,出菇密,个小 灰白色:太薄,出菇少,菇小而薄
L-241 中低温型 柄短肉厚 最适菇温12~16℃ 180天出菇 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
939 中温型,最适菇温14~18℃ 菌龄约90天,抗逆性强 耐高温
135 中低温型 最适菇温9~13℃ 菌龄约200天 品质优 抗逆性较差
庆科20
中温型,最适菇温15~20℃ 菌龄90-150天 转色快,易形成优质花菇 抗逆性强,最适播种期4~7月
一般 安排
南方 8 月份,北方 7 月份 传统 发菌期在夏季,污染率高 现在 1~4月份 发菌期躲过夏季,成功率高
一、培养料的配制 二、栽培方法及管理 (一)装袋
(二)灭菌 (三)接种 (四)管理 1.发菌期 2.转色期 3.分化期 4.育菇期 5.间歇期
栽培技术
一、培养料的配制
(一)配方
配方 类别
⑵育花菇
时机:蕾1~1.5cm时 ①定蕾 标准:每袋8~10个圆、均、旺 未脱袋的可围蕾环割袋膜3/4
干湿差 温差 光照 品种
②成因
③催花
时机:菌盖直径达2~3cm时
措施
揭膜降温约至 15 ℃ 白天 降湿约至60% 保持日晒
盖膜增温28~35℃ 晚上 湿度增加15%
温度5~15℃ ④保花 空气湿度约60% 良好通气与光照
高温型:分化需3~5℃昼夜温差 低温型:分化约需10℃昼夜温差
2.湿度
培养料的湿度应前低后高?
料湿 菌丝期
分化期
代料55%左右
段木35%~40% 代料70%~75% 段木50%~55%
气湿
菌丝期:70%以下 分化期:85%~90%
3.空气
菌丝体 生长快,健壮,不易污染 子实体 盖肥厚,柄粗短,不易畸形
香菇栽培
概述 生物学特性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 栽培技术
概 述
一、生产概况 二、食用价值
一、生产概况
位置 担子菌亚门、层菌纲、 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 代号:L
我国是世界第一香菇生产国和出口国
产业 3次 革命
第1次:砍花栽培 第2次:代料菌袋栽培 第3次:花菇栽培
主要 产区 趋势
福建古田县、寿宁县 浙江庆元、河南泌阳、 山西安泽县、山东博山等 由江南向江北转移 原料丰富 江北 阴雨天少 温差大 产量高 品质好 利于花菇生产
一、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
白色、细短绒毛状 气生菌丝少,略有爬壁现象 老熟菌丝分泌褐色素,形成有韧性菌皮 生长较慢,12~14天长满试管 斜面上形成原基的多为早熟品种
(二)子实体
圆形,褐色,有鳞片 菌盖 表面龟裂是优质花菇 单生 菌褶 白色,后期红褐色 或 丛生 多中生、中实、 菌柄 纤维质、幼脆老韧
4.pH
适宜:pH5.0左右 偏酸性 配料: pH7.0左右
5.光线
菌丝体:黑暗 较喜光 转色
分化
菇生长
需一定散射光ຫໍສະໝຸດ 需大量散射光及少量直射光 花菇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
一、主要品种 (一)品种的划分 (二)各品种的特点 (三)几个优良菌株
二、栽培期
一、品种
(一)品种的划分
菌盖大小 大型种、中型种、小型种
每袋2行、5~9穴 打穴 (深2cm,1.5cm )
方法 袋面消毒→接种 操作 →贴胶布或套大袋
(四)管理
1.发菌期 总要求 环境洁,光线暗 空气新(逐渐加强通风) 料温25℃左右 空气湿度低于70% 防止污染及烧菌 低温顺码叠放 高温“#”或“△”码放 3~4袋/层,高4~10层 勿压接种穴
⑴ 排放 菌袋
Cr-33
2.秋栽早生品种
中温型,最适菇温15~22℃ 菌龄60天 大型种,圆而肥厚,色较深,柄短细 高产质优
L82-2
最适菇温14~19℃ 菌龄60天,菌丝抗逆性强 中型偏大种,圆整,盖深褐色,畸形菇少 菇质较好
品种使用注意
段木、代料种勿混用
因地制宜选对路品种
各品种合理搭配使用
二、栽培期
确定 菌丝长好后正遇上适宜的转色及出菇温度 依据 推算 以出菇适宜期为标准,向前推算 方法 减去菌株的菌龄即可
每隔7~10天翻次堆 ⑵翻堆 逐渐降低袋层高度 轻度污染处及时注射杀菌药液
⑶ 增氧
时机 接种穴菌丝直径至6~10cm时 穴周围扎3~4个小孔 刺孔 距菌丝尖端2cm,深约1cm 脱去外套的大袋
胶布揭角 两穴菌丝相连时全揭去
方 法
每次翻堆 结合刺孔 刺3~4次
结果
菌丝满袋 瘤状物占菌袋2/3 接种穴周围有少许些棕褐色 表明菌丝生理成熟
板菇
花菇
重1.5kg,菌盖直径24cm
二、生活史
属异宗结合四极性菌类 担孢子 初生菌丝
质配
次生菌丝
扭 结 子实体
厚垣孢子
减数分裂 担子 核配
子实体的发育
原基期:白色,黄豆大瘤状物
菌蕾期:菌柄与菌盖同粗,浅褐色
幼菇期:菌盖直径约4cm,未开伞 成熟期:菌盖开伞,边内卷似铜锣边
1.原基 2.原始菌盖和菌柄 3.分化菌褶 4.菌膜破裂 5.开伞 6.盖平展 7.盖反卷
饱满 充实
(二)灭 菌
高压 152Kpa(1.5kg/cm2)→2h
常压
攻头:尽快到100℃ 控中:稳在100℃、10h左右 保尾:猛火攻一阵停火,焖一夜出锅 注意:勿降温、勿干锅
用消毒塑料筐运入接种室 “井”形叠放,冷却后接种
出锅
装锅留缝
(三)接种
时间 晴天的早上或晚上
各种杀菌熏蒸剂 消毒 配合紫外灯、氧原子消毒器等 要求 料温约至28℃接种,快,一气呵成
三、生活条件
(一)营养 段木:含有所需一切营养 木 碳源:木屑等含粗纤维的下脚料 腐 菌 代 氮 有机:麸皮、米糠、尿素等 料 源 无机:NH4+、不能利用NO3-
(二)环境条件 1.温度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左右
子实体 适温 变温结实 低温型:5~15℃
中温型:15~20℃
高温型:20~25℃

低温型、中温型、 出菇温度 高温型、广温型 栽培原料 段木种、代料种、两用种
菌肉厚薄 厚肉种、中肉种、薄肉种
(二)各品种的特点
适于段木栽培 段木种 较耐干旱,出菇期长 适于木屑栽培 木屑种 多数耐湿性较强,出菇期较短
草料种 适于木屑和秸草混合料栽培
两用种 段木、代料皆可
(三)几个优良菌株
1.春栽迟生品种
防潮湿 注意 勿喷水
5.采菇
菌盖尚未全展开,呈现铜锣边时,捏住菌柄拧 转而下
6.间歇期
停止喷水 温度20~25℃ 相对湿度75%~85% 暗光、适当通风 7~10天(采菇穴现白丝) 再刺激分化
养菌
补水
出完2茬菇 菌袋失重约1/3时补水 浸泡至菌袋的原重量 从第3次补水始 添加营养素
措施 加强光照、通气、温差、干湿差
黄水多时:喷洗1~2次/天 注意 连喷2天(未脱袋的扎眼放水)
转色15~20天 菌筒表面形成棕褐色菌膜
3. 分化催蕾期
保持 8~10℃温差 较大干湿差 良好光照 及通气条件 约4天菌膜爆裂 裂纹中出现菇蕾
喷水
4.育菇期
⑴育板菇
温度15℃左右 空气湿度85%~90% 蕾至2.5~3cm时,增强光照及通气
思考题、讨论题
1.代料栽培香菇为何多用熟料栽培? 2.香菇在管理中主要有哪些特点? 3.花菇形成的花纹浅、窄、颜色暗, 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参考资料
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第10章.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6 2.张金霞.食用菌生产技术.第12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1999 3.黄毅.食用菌栽培.第二版.下册.第1章.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8 4.张松.食用菌学.第12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潘崇环.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指南.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0 6.潘崇环.新编香菇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姚淑贤.花菇栽培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食用菌[J].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2005:1~6 9.中国食用菌技术 .
配方1
原料
主料
木屑78%
辅料
麸皮20% 石膏1% 木屑48% 配方2 其他下脚料30% 糖1%
(二)拌料
料水比 1:0.9~1.1 要求 含水量 55%左右 握之成团,松之开裂,手沾水印 pH7.0左右
二、栽培方法(熟料袋栽法)
(一)装袋 材料:低压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 大袋:25×55 袋 规格 中袋:17×55 小袋:15×55 装法 密封→装料→密封 要 求 两口要封严密 装袋匀实,手托起无指凹 快装,防止料变酸
主要内容
形态特征(菌丝体、子实体) 1.生物学特性 生活条件(营养、环境) 装袋要求 2.栽培 接种过程 发菌期 转色期 分化期 育菇期(板菇、花菇) 间歇期
3.管理
作业题
1.香菇的生活条件有哪些特殊点? 2.香菇菌丝与平菇菌丝有哪些区别? 3.发菌期的管理有何特点?怎样做? 4.转色的作用、时机和措施是什么? 5.理想的转色膜有什么特征? 6.催花的时机和措施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