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研究进展

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研究进展

第28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Vol. 28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06──────────基金项目:唐山市重点实验室课题(04360701B-4) 收稿日期:2006-01-13作者简介:李春香(1968-)女,河北乐亭人,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理学硕士。

- 4 -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研究进展李春香1,安彦杰1,2,张淑红1(1.唐山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综述了绿僵菌对农林害虫防治进展,并初步讨论影响其防效的因素。

关键词:绿僵菌;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5-0004-03绿僵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虫生真菌,用它制成的生物制剂可防治200多种害虫,且效果良好。

此项技术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国际上生物技术开发的热点,受到世界科技领域的高度重视[1-3]。

1 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应用概况绿僵菌属[Metarhizium (Metsch)Sorokin]是虫生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是最早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病原真菌,其寄主范围广,Veen 曾记载过8目42科204种寄主[4],杀虫效果明显。

利用绿僵菌来防治农林害虫的研究与实践已逾百年,自1879年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首次在奥国塞金龟(Anisopliuaustriacu )分离出绿僵菌(Metarhiziumamisopliae )后,1882年德国开始用于防治白蚁,上世纪80年代巴西成功生产出绿僵菌产品用于防治甘蔗上的沫蝉,澳大利亚则用绿僵菌防治牧草害虫取得较大进展,在非洲用黄绿绿僵菌防治蝗虫的试验初步成功,对绿僵菌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5]。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先后用绿僵菌防治白蚁,农作物地下金龟子曾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在林业上,用于防治天牛和茶毛虫[6],其校正死亡率亦达70.0%以上[7]。

绿僵菌致病力强、效果好、不污染环境,对人、畜、作物无毒害。

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和应用最多的虫生真菌之一,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8]。

2 对14类重要农林害虫的防治作用 2.1 金龟子长期以来,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金龟子防治,造成残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绿僵菌是一种防治土栖害虫如东北大黑鳃金龟的重要微生物防治剂,如将绿僵菌与倍硫磷混用,则不但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还可加速绿僵菌感染致死幼虫的进程,有明显的增效作用[9]。

陈祝安等[10]发现绿僵菌对暗黑金龟幼龄蛴螬致病力非常强。

黄基荣等[11]证实,绿僵菌对金龟子幼虫防治效果与虫种及施菌方法均有关系。

2.2 蝗虫绿僵菌作为生物杀虫剂,既能迅速控制高密度蝗虫种群,又可实现长期控制蝗虫种群密度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

Bateman [12]报道,田间运用绿僵菌防治蝗虫灭效可达90%以上,Price [13]等用绿僵菌防治褐蝗(Locutanapardalina ),每公顷2×1012个绿僵菌孢子,3w 后田间笼罩效果达98%。

新疆、内蒙等地应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绿僵菌油剂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的防效较好。

2.3 马尾松毛虫1985年,李增智等用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感染试验,证明它对马尾松毛虫具有毒力。

宋漳等报道,与白僵菌相比,绿僵菌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耐旱特性;且绿僵菌防治第1代马尾松毛虫的效果显著优于白僵菌。

2.4 小菜蛾在台湾省,绿僵菌被应用于田间防治小菜蛾已取得初步进展。

马骏等证实绿僵菌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赵俊生等试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对小菜蛾的杀虫率为74.48%。

王音等研究小菜蛾感染绿僵菌后的病征及组织病理变化,并证实体壁是绿僵菌侵入小菜蛾的主要途径,消化道是绿僵菌入侵的次要途径。

2.5 蜚蠊德国小蠊对外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危害大。

张刚应等研究证明以绿僵菌制剂制成的灭蟑螂盒灭蠊效果明显,且至少3个月使小蠊的生活力减退率维持在80%以上。

钟伟等以美洲大蠊为材料,采用非致病性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为供试菌,较系统研究了人工接种绿僵菌后蜚蠊细胞的免疫反应。

发现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生孢子不能在美洲大蠊体内繁殖,但较高浓度的孢子仍能导致蜚蠊较高的死亡率。

2.6 鞭角华扁叶蜂肖育贵等[7]林间试验表明,生物制剂可以继续感染未死李春香,安彦杰,张淑红: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研究进展- 5 -幼虫或使幼虫带菌入土,在土中高湿条件下继续感染致死,达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

实验证明用绿僵菌及其复配制剂用于防治鞭角华扁叶蜂是一可行途径。

2.7 刚竹毒蛾宋漳等[25]用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和球孢白僵菌菌株侵染刚竹毒蛾幼虫,发现其在室内均可对刚竹毒蛾2-3龄幼虫产生毒力且毒力相当。

另外证实,绿僵菌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高温与耐旱特性。

2.8 橄榄星室木虱余春仁等对橄榄星室木虱进行了研究,并引用绿僵菌属于橄榄星室木虱之防治,开辟了该虫防治的新途径。

潘蓉英等发现室内喷洒4种处理浓度的绿僵菌菌液对橄榄星室木虱若虫均有显著毒力,其毒力大小与菌液浓度成正比。

2.9 稻水象甲陈祝安等对37株来源不同的金龟子绿僵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

结果发现30d 内感病率达90%以上的有6株,感染率在80%以上有8株。

陈祝安等选取毒力较强的绿僵菌2029和WZW 3菌株,结合田间试验,对防治作出初步评估。

2.10 桃小食心虫樊美珍等调查了金龟子绿僵菌分生孢子和干菌丝在土壤中的延续情况,及对桃小食心虫的侵染力,并在陕北干旱地区进行了大田试验。

2.11 香蕉假茎象甲在已知的绿僵菌中,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在防治农业、森林、经济等类害虫中使用最广,目前已有多个商品化制剂被广泛应用[4]。

Wang 等曾报道了香蕉假茎象甲对金龟子绿僵菌具高感病性。

陆永跃等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的不同放菌方式对香蕉假茎象甲田间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证明,绿僵菌是控制香蕉假茎象甲种群的一种有效措施。

2.12 天牛1983年自青杨天牛上分离出一株金龟子绿僵菌,经致病性测定,发现该菌株对青杨天牛毒力极强。

李农昌等用绿僵菌干菌丝粉于青杨天牛卵孵化盛期林间喷雾或喷粉,发现只要防治时期适当,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2.13 金针虫徐华潮等通过绿僵菌对沟金针虫毒力测定发现,绿僵菌Mf2菌株对沟金针虫寄生力较强。

2.14 白蚁陈红梅等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对黑翅土白蚁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发现绿僵菌对黑翅土白蚁有明显的致病力,随着用菌量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僵死率可逐渐增高。

3 绿僵菌防治效果影响因素 3.1 化学杀虫剂绿僵菌制剂存在着杀虫速率较慢的缺点,有效解决的途径之一是与化学杀虫剂混用。

宋漳对6种化学杀虫剂与金龟子绿僵菌的相容性以及菌药混用的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3.2 杀菌剂刘作易报道柯赛得和孟加拉红均能显著增加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柯赛得还有缩短产孢时间的作用。

宋漳等试验表明,30%氧氯化铜和耐克铜对金龟子绿僵菌的菌落的形成没有影响,而耐克铜在0.05%~0.15%浓度时能显著的增加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并有缩短产孢时间的作用。

3.3 活性剂刘爱英等报道KL -天然活性剂能提高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对已萌发孢子无促生作用,浓度高时有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

康冀川等报道KL -天然活性剂在真菌病原防治害虫中的增效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须深入研究。

3.4 高温农向群等报道,高温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和生活力有不利的影响,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高温的耐受力有差异。

3.5 化学除草剂贾春生等报道了某些除草剂对绿僵菌的菌丝生长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野外使用绿僵菌时应避免与这些除草剂同时使用或混用。

3.6 病毒意大利蝗痘病毒包涵体在环境中较稳定,能长期保存,可起到长效作用。

将此病毒与绿僵菌混合接种蝗虫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

利用生物杀虫剂杀虫的互补性和共同作用防治蝗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4 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改良培育具备致病性等优良性状的新菌株并阐明其遗传学特性,是提高绿僵菌防治水平,控制昆虫病害的需要。

真菌原生质体的分离性状及其染色体组型的确立是这一工作的前提。

时连根进行了绿僵菌大孢种原生质体及其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分离的绿僵菌大孢种原生质体的有核率为74.4%,其中53.6%为单核。

这些性质适合用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来培育优良的具有希望性状的菌株。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绿僵菌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开发和应用,为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防治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酶谱的分析、基因的分离及其分子标记的建立有助于虫生真菌的遗传差异性的研究和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菌株的定向改良。

前人研究指出不同来源的菌株对寄主昆虫的毒力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具有遗传物质基础需进一步探讨。

张立钦等已应用RAPD 技术对不同来源的4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DNA 进行扩增,通过对DNA 图谱的系统聚类,分析了其特异性、多态性以及与原寄主和毒力等指标的相关性。

绿僵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其遗传学的研究。

第28卷第5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不仅可以研究其作用机理,而且可以对毒性基因进行定位和定向诱变,以提高它的病原性。

参考文献:[1] 罗于洋,李青丰,金花,等.我国生物农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草业,2002,14(3):25-26.[2] 张一宾,吴霞.微生物源农药[J].上海化工,1998,23(23):26-28.[3] 郑爱萍,李平.微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6):28-32.[4] 蒲蜇龙,李增智.昆虫真菌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3:378.[5] 高松.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4):182-187.[6] 黄基荣,谢佩华,姚丽娟.绿僵菌对金龟子的感病性实验[J].生物防治通报,1994,10(4):175-177.[7] 肖育贵,郭亨孝.绿僵菌防治鞭角华扁叶蜂试验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0,21(3):10-13.[8] 王海川,尤民生.绿僵菌分生孢子对寄主附着机制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1999,36(3):189-192.[9] 贾春生,由士江,张少柱.利用绿僵菌与倍硫磷混用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78-79.[10] 陈祝安,谢佩华,黄基荣,等.绿僵菌对暗黑金龟蛴螬的室内致病力测定[J].中国生物防治,1995,11(2):54-55.[11] 黄勃,樊美珍,李增智.绿僵菌属系统分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2):169-172.[12] Bate man R. The Development of A Myco-insect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Biological Control[J]AUK.outlook on Agriculture,1997,26(1):13-18.[13] Price R E,Bate man R P,Brown H D,et al. Aerial spray trials against brown locust (Locustana pardalina)nymphs in south Africausing oil-based formulations of Metarhizium flavoviride[J].Crop-protection,1997,16(4):345-351.Studies on the Killing Effects of Metarhizium on Farming and ForestryPestsLI Chun-xiang1, AN Yan-jie1,2, ZHANG Shu-hong1(1. Department of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2. School of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bei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the killing effects of metarhizium on farming and forestry pes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effect-affecting factor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metarhizium; farming and forestry pests; biological control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6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