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农药 4虫生真菌

生物农药 4虫生真菌


昆虫病理学之父
证明球孢白僵菌是家蚕白僵病的病因
证明除家蚕外其他昆虫对球孢白僵菌也敏感
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 (Ilya Ilich Metchnikov ) (1845—1916)
试验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麦田的奥地 利金龟子——害虫微生物防治的首次尝 试(1873)
在啤酒筛上大量生产金龟子绿僵菌
白僵菌对鞘翅目害虫有独特的防治效果,日益引起研究者重视。
七十年代初,法国用布氏白僵菌芽生孢子制剂成功地防治森林 西方五月鳃金龟(Ferronetal,1974),其液体发酵产品曾经达到 半商品化的程度。 已有十几个国家将布氏白僵菌用于田间防治试验,防治对象 达十余种,并有一些大面积防治成功的实例,日本防治桑树、无 花果树的黄星天牛(Shibata et al,1988,1993;Kashio et al,1988); 中国用于防治花生、大豆和苗圃的大黑鳃金龟(邓春生等1996, 林莲欣等)等均获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利用真菌防治害虫简史
简史
1879:揭开序幕,开辟新纪元 1880:美.Forbs Beauveria--麦长蝽 Thaxter <<美国的虫霉>>至今为经典 20-30's 美、苏、日 二战:欧美、日本两个真菌所关闭 60's: 日本、欧美重振旗鼓 中、苏走在前头 南美: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活跃 国内: 1987 专业组 1994. 虫生真菌中心
虫霉 绿僵菌 白僵菌
4、真菌制剂生产与应用
杀虫真菌目前主要有白僵菌和绿僵菌。白僵菌用于防 治松毛虫、玉米螟;绿僵菌主要防治金龟子。 影响因素:温度 20-30℃ 湿度 95-100%相对湿度 光线 强度 时间
白僵菌属(Beauveria Vuillemin)属于丝孢纲、丛梗孢 目、丛梗孢科、白僵菌属。是一种广谱性的昆虫病 原真菌,对700多种有害昆虫都能寄生, 致病性强、 适应性强。在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都取得了 明显成效。例如在中国防治玉米螟和松毛虫、在巴 西防治小蔗螟、在欧洲防治西方五月鳃金龟等,都 获得了成功。由于其能快速、有效地控制虫口,同 时不伤害其他天敌昆虫和有益生物,从而可以有效 地与其它杀虫因子协同作用并维持物种的多样性, 完全符合IPM的宗旨,同时由于其容易大量生产, 防治成本较有竞争力,因而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
提出孢子、僵虫以及僵虫周围的土壤 都可用于生物防治
S.A.Forbes and F.H.Snow
(1882-1898 )
在美国中西部大规模试验 用球孢白僵菌防治卖长蝽
Edward Arthur Steinhaus (1914-1969) 现代昆虫病理学奠基人
发起产业界大量生产微
生物杀虫剂
1956 林伯欣试验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甘薯象甲 1958 徐庆丰试验用球孢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
陈旉 (1149-1189)
农书(1149)
记载了蚕的黑僵、
白僵和红僵病
李时珍 (1518-1593)本草纲目(1578)
记载了冬虫夏草、蝉茸和僵蚕的药性
• 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宋州奏蝗一夕抱草而死。《旧五代 史· 五行志》 • 宋淳化三年(992年)七月贝、许、沧、沂、蔡、汝、商、兖、 单等州,淮阳、平定、彭城飞蝗,抱草自死。《宋史· 太宗本纪, 五行志》 • 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秋七月丙辰,开封府祥符县蝗抱草 死,有数里。《宋史· 真宗本纪》 • 宋天禧元年(1017年)六月江淮大风,多吹蝗入江,或抱草木 僵死。《宋史· 真宗本纪》
4、主要种类 虫草 是虫生真菌的子实体与寄主昆虫尸体结合在一起的复
合体。每年夏季,虫草菌的菌丝体成熟后形成子囊孢子。子囊 孢子随风传播,落到合适的昆虫体上,侵入虫体内,以虫体作 为营养物不断扩大繁殖,使虫体或蛹死亡僵硬。经一段时期, 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化为有性繁殖,夏季到来时形成子座,产 生子实体。由于虫草子实体外形似草而得名。
20世纪80年代的摇瓶生产
20世纪90年代的发酵罐生产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开始着手解决产业化问题;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正 在登记之中。
世纪之交的固体发酵罐大规模生产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设计的全套设备
全世界最大、设备和工艺较先进的真菌杀虫剂企业
试用球孢白僵菌至少防治过50种害虫,
多年来,国内应用白僵菌对近40种农林害虫防治成功,目前在 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松毛虫、玉米螟、蛴螬、茶小绿叶蝉、桃 小食心虫等。 白僵菌防治最成功的是苗圃、草坪、农田等的 蛴螬、玉米螟、松毛虫、茶小绿叶蝉等。仅蛴螬、玉米螟、茶小 绿叶蝉三种就已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蛴螬危害花生、大豆、草坪、蔬菜、苗圃等多种作物,危害面 积达数亿亩,仅以花生为例,我国种植300万公顷花生,均受蛴 螬危害,按20%面积用白僵菌防治计算,需防治60万公顷,需白 僵菌制剂9000吨,合高孢粉400吨左右。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仅东北地区发生面积即达800 万公顷,引起产量损失10%左右,如20%发生面积用白僵菌防治, 计需白僵菌制剂1600吨。 茶小绿叶蝉是茶园上的常发害虫,常年防治面积在250万公顷 左右,按10%面积25万公顷计算,需白僵菌高孢粉50吨。近年来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面积每年在60万公顷,需白僵菌高孢粉90吨。 国内市场白僵菌高孢粉年需求在2000吨左右。 ——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白僵菌组 课题负责人 邓春生
•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诸暨蝗及境,皆抱竹死。《元史 · 真 宗本纪》
• 清雍正十年(1732年)泗阳西乡柴林湖夏蝗蝻遍地,厚数寸。 官兵惶惧,旋尽抱草僵死。《清史稿· 灾异志》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河南蝗来境,抱草而死,不为灾。 《清史稿· 灾异志》
Agostino Bassi(1773-1856)
木蠹蛾染白僵菌
白僵菌菌株菌落粉状,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产孢细胞单生,很少簇生,产孢轴纤细,膝状 弯曲,具小齿突。分生孢子透明,光滑,椭圆 形,基部有时有小尖突。自然状态下寄生在虫 体生长并穿出外骨骼,在虫体表面形成白色被 覆物;产孢细胞浓密簇生,但有时轮生或单生, 直接着生在气生菌丝、稍有分化的分生孢子梗 或膨大的柄细胞上,瓶状,下部膨大,上部延 长呈颈状,在顶生的分生孢子下方不远处再分 枝产孢,反复向顶部合轴式产孢,形成具小齿 突的产孢轴。
虫霉是对蚜虫和螨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很重要的杀虫真菌。它们能 主动侵染蚜虫和螨类,自然流行潜力极高,能在短期内摧毁害虫种 群,是理想的生物杀虫剂材料。
摇蚊上的虫霉新种— —摇蚊虫疫霉(Erynia chironomis)感染的摇 蚊幼虫
菜叶蜂上的虫霉新种——菜叶 蜂虫疫霉(Erynia athaliae)感染 的菜叶蜂幼虫
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使用球孢白僵菌防 治松毛虫技术日臻完善,早已达到实用程 度,每年数百万亩,成为世界最大、最成 功的生物防治项目之一。
存在的问题
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工厂规模小,工艺 落后,技术人员缺乏; 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标准不全,质量不稳, 杂菌含量高,剂型理化性状不佳; 市场有限,受化学农药冲击较大;与化学农 药相比,投入研究经费太少 研究成果多,绝大部分成果未实现产业化。 政府无政策倾斜,产品登记困难。
应用研究集中在工艺的改进上,基本都采用双
相发酵工艺路线,所发明的各种表面发酵设备(浅
盘或发酵床)大同小异,迄今仍在使用;产品质量
不稳的重大问题无法解决; 一些相对较先进的工艺(如几种半固体发酵工 艺,载体生产工艺等)多因成本过高而未能推广; 干燥始终是工艺的瓶颈,造成质量下降;
菌种退化问题没引起足够注意。
真菌杀虫剂
一、概述
具备显著的流行(无国界)潜力 种类繁多(800种以上) 白僵菌应用举世瞩目
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1、特点:杀虫谱广 残效期长 作用缓慢 过程长
扩散能力强 受环境影响大
2、杀虫原理:
毒素作用:绿僵菌毒素,白僵菌毒素
寄生作用:(1)孢子萌发产生芽管;(2)形成附着 孢,分解表皮;(3)形成入侵孢,生成入侵菌丝段; (4)产生菌丝,由表皮侵入血腔;(5)菌丝段在血 腔中循环,发芽,使菌丝布满虫体体腔;(6)在死 虫体产生可侵染的孢子。
明绿僵菌对金龟子、白蚁等地下害虫具有明显的防
治效果,
广东省林科院从澳大利亚引进对白蚁有很好杀虫作 用的绿僵菌菌株,经室内毒力测定,杀虫效果达 95%以上,林间大面积试验,桉树苗存活率提高 11.5%-31.6%,防治成本比其它药剂降低20%-50%。药 剂推广一年多以来,在广东省增城市、肇庆市、河 源市、海南省白沙县、福建省漳州市等地防治桉树 苗白蚁900 hm2,苗木存活率在90%以上,绝大部分 在95%~100%;平均提高苗木存活率20.98%,最高
有活力的干菌丝粉在水化后很快复苏,形成分生 孢子梗(扫描电镜照片)
病原真菌诱发的多种蚜虫流行病在蚜害的自然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类流行病可在几周内杀死所有的蚜虫,因而一直是国际上害虫生物防治 领域的研究热点。自然感染蚜虫的病原真菌主要为虫霉目真菌,包括虫疠 霉、虫瘟霉、虫霉、新接霉及耳霉等常见属种。据悉,影响这些病原真菌 在蚜虫种群中流行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作物生长季节田间初始病原的存在 与否是当季蚜虫是否遭受流行病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蚜虫真菌性流 行病侵染循环的关键环节。 冯明光介绍,侵染蚜虫的虫霉有可能以休眠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 在不利条件下存活。然而,田间蚜虫种群的虫霉流行病总是具有突发性, 如此情形很难以土壤中存在的休眠孢子为初始侵染源给予解释。此外,普 朗肯虫霉虽有休眠孢子存在,却主要以蚜尸中特化的菌丝体越冬。新蚜虫 疠霉是全球蚜虫流行病的主要病因,迄今却并无休眠孢子被发现。有研究 表明,该菌以蚜尸菌丝体的形态在灌丛中可顺利越冬,但在积雪覆盖的表 土层中却因土壤高湿度使蚜尸半月内便失去产孢和侵染能力。显然,上述 两种专性蚜虫病原真菌的初始侵染源存在着土壤以外的其它传播途径。蚜 虫感染虫霉后一般经历4至6天的病害潜伏期才死亡,而田间研究表明虫霉 感染并无对蚜虫型态的偏嗜。冯明光认为,设若被虫霉感染的孤雌胎生有 翅蚜在病害潜伏期内仍能迁飞,这显然成为病菌传播的可能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