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区余家希望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报告余家希望小学多年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让社会、各级政府、家长认可的成效。
12月2日,省中小学设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组组长汪国珠一行五人对我校进行了试评。
充分肯定了学校设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一年来,学校按照省、市、区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文件精神,遵照评估组的整改建议,组织进行了全面认真地自查、整改,巩固并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工作。
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学校概况余家希望小学——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乡一所村级完全小学,是景德镇第一所国家级希望小学。
现有学生370人,共设教学班9个;教师19人,青年教师占84.2%,教师学历100%达标,持证上岗率100%,普通话达标率100%,继续教育率100%;其中大学学历有12人,大专学历有5人(占89.5%),中师学历2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达42.1%;市“511名师工程”骨干教师1人,区骨干教师3人,乡骨干教师9人。
学校占地面积14469平方米,生均39.1平方米。
教学用房2804.4平方米,生均7.6平方米。
图书室藏书10344册,生均28册。
计算机23台,生均比16:1。
教学仪器设备配套齐全。
普通教室、行政教师办公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小影院、舞蹈房、仪器室、实验室、食堂、厕所、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环形运动场、篮球场、体育器械等教学功能室和设施齐全。
为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实施情况(一)夯实基础1 加大改善办学条件力度,夯实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我校是一所爱心下成长起来的学校,凝聚了各级领导、各级政府及爱心人士的关爱,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1)20XX年春,学校环形运动场护坡塌方,乡政府、区教育局及时筹措4万元资金进行抢修。
暑假期间,区、乡政府又筹资47万元为学校新建一栋740平方米的综合楼,重建了篮球场。
民进市委给学校送来了体育用品、图书。
市足协给学校配备了足球门、学生用小足球。
办学条件更加完善,达到(部分超过)省颁标准。
(2)进一步完善了校务公开制度。
选举出教师代表,学校购置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较大项目和工程都先商议、论证再设施。
义务教育保障金的使用实行月结算,月公开。
确保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3)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学校积极建设多媒体网络平台,课件制作平台、教学资源库,在各科教学活动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2、构建安全文明校园,营造素质教育实施环境(1)完善制度,责任到人,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意外伤害事故、突发安全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制订了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
(2)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确定了“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的工作原则,狠抓落实,细化管理。
寓安全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除搞好环境卫生,疾病预防,上好安全课、健康课外,结合实际利用集合板报、宣传栏、广播、“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组织安全应急演练,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活动。
借以树立师生的安全意识,危机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卫能力。
针对农村孩子上学早、回家无人监管的现状,组织教师提前到岗(每天7:30到校,坚持了6年。
)引导孩子锻炼身体、读美文,中午、傍晚免费给孩子补习。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细致的工作换来的是师生的平安与健康。
3完善科学运行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步伐我校本着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以科学发展为宗旨,联系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了学校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从学校到班级,从长远规划到近期工作,从师德师风到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安全管理、教育质量等。
狠抓落实,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让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成良好运转态势。
20XX年1月始,学校借助全省实施教师绩效工资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工作行为,有效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步伐。
4、锤炼高尚师德师风,把握素质教育实施核心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地处偏僻,条件艰苦,规模不大,教育资源不丰富。
我们深知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唯有依靠一支肯奉献、能吃苦、素质高、具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把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1)提升管理理念,正确引领教师我校现有校级领导1人,中层干部3人,平均年龄30岁。
领导班子中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1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1人。
虽说是一支年轻的领导队伍,但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学习,用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实事求是、民主公正的作风,引领教师,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我校明确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即“做文化人,建和谐校园”。
做文化人体现了“文化立校”的精神,要求全校师生以“做一个文化人”为荣,事事、时时、处处体现人文精神,树立“希小文化人”良好形象。
“做文化人”的目的是求得学校“和谐发展”,其内涵有三:一是建设绿色的、安全的、文化的、文明的校园;二是建设民主的、融洽的、协调的、有序的校园:三:建设敬业、爱生、开拓创新的育人校园。
(2)严格管理,人文关怀,打造教师的心灵家园。
学校抓好教师建设的奠基工程——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提高师德水平。
学校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以及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通过健全落实政治学习制度,开展措施得力的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并深入贯彻落实各种文件精神及有关法规政策等。
学校经常在教师中开展生动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育人为本”的基本信念。
生活上对教师细致关怀,让教师用阳光心态工作(如为教师提供早餐奶、工作午餐,为教师过生日,帮教师解决生活困难等)。
以爱育爱,教师们能够努力把师德教育的要求化作自觉行动,扎根山村,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关爱每一名学生,尤其关心弱势群体,关心留守儿童,对那些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行之有效的帮教措施,努力把“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最高学位”落实到每一天工作中。
(二)丰富内涵1 、坚持“教研领路科研兴校”,打造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1)教学相长,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抓好教师建设的核心工程——浓厚学习氛围,积极建设“学习型”校园。
我校坚定不移地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先进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一抓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我们按照学校制定的校本培训方案,有计划地实施,带领教师学习了《新课程理念》等相关课改书籍,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践行新课程理念,而后反思所得,促进教学。
二抓借助外力的“富脑工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校一直注重为广大教师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坚持外出学习汇报制、学习成果共享制。
教师都十分珍惜各种学习机会,把外出学习看作是高级“精神福利”。
近年来,我校教师先后派30人次外出学习,和许多名师进行零距离接触;在人员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安排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培训效果明显,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抓“分层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新来教师培训——师徒结对,快促成长;青年教师培训——分担重任,做主力军;骨干教师培训——发挥潜能,再创新高;老教师培训——激发激情,发挥优势。
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通过“一结、二帮、三带、四扶、五促”的办法,让青年教师与现代教育迅速接轨。
此外我们还引导教师扎扎实实进行业务学习,从点滴开始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2)开展校本教研,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我校重视开展校本教研,能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有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学校规定每周星期三下午为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每次教研活动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由于多年来一直重视教研组建设,因而各教研组都能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讲座、研讨、研究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我校各教研组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基地作用,认真探索校本教研的内容与形式,动员并组织教师研究教材与教法,学习新课改理论、教学经验,组织观摩课堂教学、评课,交流读书心得、新课改教学反思。
以教研组为阵地,走校本教研之路,不仅提高了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区骨干教师,也使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3)坚持科研为先导,增强素质教育实施的活力。
科研是我校始终不移的兴校之路,我校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改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富有创造性地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各组根据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惑形成为课题,围绕课题开展专题教研,业务学习,听评课等活动。
大家都积极参与学习、研讨、实践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了步伐,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教研成果喜人。
承担省级课题《构建农村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于4月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科研信心, 承担的《有效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探究》省级课题于20XX年10月顺利结题,并得到省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市教研室鼓励。
课题研究取得的经验在农村小学推广。
2、坚持德育为首,多方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坚持德育为首,为孩子健康成长导航。
一是逐步健全了德育网络。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领导小组,强化了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队伍,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努力构建了由乡政府、乡团委、关工委、派出所、学校、村委会、家庭组成的一体化德育网络,初步形成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
二是强化德育过程管理,德育工作脉络清晰。
学校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的同时,抓好学科渗透教育将德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认真按照《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2)关爱留守儿童,为守巢孩子献亲情我们学校每学年都有25%--30%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都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或者寄居在亲戚家甚至一人守家。
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思想和学习上缺少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爷爷奶奶忙于生活,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放学以后缺少照管,连安全也存在隐患。
学校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关爱这些留守孩子,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组,校长任组长,全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