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文献综述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陈春苑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国内外诸多文献,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对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希望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完善新课改的基础理论建设,保护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01年9月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在不同地区陆续进入高中阶段实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就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见解和批评。
对课堂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对新课改宗旨的理解和整个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认识、梳理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完善新课改的基础理论建设,保护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数学是解决我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问题的主要工具,没有一个物质的领域不呈现出数学可以研究的现象或规律的,尤其是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数学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所有生活之中。
同时,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是思维科学中,都需要借用数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来做更为精确的研究或描述。
因此,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训练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思维的智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研究新课改实施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能够为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工作者进一步修正、调整、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率先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引领世界各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
其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重视基础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以及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
1、从教学内容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国关注的热点。
针对以前的改革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重视抽象数学概念,忽视必要的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了计算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各国最近的课程改革均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就曾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
法国修改的课本中明确指出,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的核心的基本知识”,并加强了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增加了练习题,计算的数目也适当加大。
日本学校课程审议会向文部省报告中提出修订算数科的基本方针时强调“要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在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简化教学目标,突出使学生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表的练习。
苏联在修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也特别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重视给儿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建立足够的巩固的基础,并且规定了各年级的基本教学要求。
童莉、宋乃庆在比较了美国数学课程焦点与我国的的“数学双基”后,认为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于2006年9月12日发布的《幼儿园学龄前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寻求一致性》,其中列出的从幼儿园学龄前到八年级每个年级的数学焦点,充分表现出对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的关注,这与我国的“数学双基”颇为相似。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张廷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一文中谈到: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他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王策三在《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中认为:广大教师应当明确坚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注意到尽可能处理好“双基”教学与培养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
2、从学习方式上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转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欧、北美和其他一些地区掀起了一股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热潮,新的教育观点和理论十分活跃。
其中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最新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各国新课程专家所接受,以此为核心诞生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突显自主、合作、探究,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李鹏在《一种新的学徒学习模式——对认知学徒学习的评价》一文中介绍了布朗(John SeelyBrown)和科林斯(Allan Collins)提出的“认知学徒学习”,从内容、方法、序列化因素和社会学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析,认为情境化学习是实现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脚手架可以支持更为深入的学习,反思的重要作用是总结和改进已有的学习表现。
陆真、周志华、戴蒙特(德)在《“SINUS”——新世纪联邦德国数学与科学(理科)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一文中介绍了联邦德国正在实施的跨世纪国家级课程改革优先项目——提高数学与科学(理科)教学效率(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简称SINUS)第二期,德国在国际性比较教育研究中发现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数学教学中广泛的包含了建构主义的教与学的观点特征,而德国学生的小组活动、科学探索、提出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意见等开放式学习方式要比欧洲其他国家如奥地利和瑞士少得多,从而提出“形成牢固的基础知识——在不同水平上的有意义学习”“累积性学习——使学生体验到能力提高”“发展合作学习任务”等11个子课题研究。
赵小云在《中美数学问题解决案例比较》一文中通过比较分析了两国相似三角形的问题解决教学案例,认为我国教师意图在启发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起引导解题思路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美国教师更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得出公式的同时发现问题,在数学的学习中领略数学美,进行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问题探讨的兴趣,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朱文芳在《俄罗斯中小学几何课程改革的特征》一文中介绍了俄罗斯学生从5-6年级开始学习的《直观几何》课程,非常好地遵循了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认知发展规律,已经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在其他国家出版,值得我国借鉴。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介绍了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实质性提问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
罗文娟、谢利民对肯尼亚小学一项课堂教学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在肯尼亚小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占了统治地位,教学以反复操练和死记硬背为主,极少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从另一面反思我国的课堂教学。
蔡晓领、顾海根、Carla Stevens、叶仁敏等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了中美四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得出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而美国小学生对数学成绩好坏的自我评价要明显好与中国小学生,但两国小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没有差异,都经常参与小组学习、解释自己的答案,说明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3、从师生关系上看,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关系的定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国内外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研究,按时间顺序有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美国杜威的学生中心说、前苏联和我国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
勒温所作的实验认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反映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王昕雄在《从西方儿童观的演变看当代教育问题》一文中梳理了西方儿童观的发展从忽视儿童到发现、重视儿童、关注和尊重儿童及儿童的世界的历史演变,认为儿童观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指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薛国凤在《当代日本学校课程实践中的策略转变》一文中指出,二战后在美国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冲击,日本课堂教学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师生之间也是学习的伙伴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语),师生平等相处,共同商讨,在尊重民主教学原则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吕林海基于全美教师协会颁布的四个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及达成策略,分析了美国“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追求,认为教师的信念——即学生的数学成就与学校和教师有关,还是与学生的能力和背景经验有关——决定他们是否有能力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的、革新的公平数学课程,而公平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经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学生能形成一种归属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感觉时,他的参与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张景莉在《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文中通过有关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说明了不同的师生观被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会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要创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