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当下不少小学数学课堂因为一味追求学习形式上的热闹和
表面的花哨,导致了知识教学缺乏智慧深度,学生的活动缺乏思维深度,师生互动交往缺乏情感深度,以至于忽视了数学教学的
本质,使得课堂教学肤浅、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
效提升。

文献资料显示,人们过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优质化,很少从教学程度的视角关注小学数学教学。

为此,笔者开展“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

借助中国知网,输入篇名为“深度教学”,时间是1962年至2014年,共搜索到国内44篇文章(另有一本专著),其中硕士论文3篇,期刊文章41篇;国外的文献没有搜索到。

笔者对文献进行了阅读、分类、筛选、分析,试图对四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借此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支撑。

一、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
依据文献,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学科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

1962年5月21日《历史教学》中分别刊登了王骐的《教学
任务和学生接受能力是根据范围、广度、深度,应由国家统一规定》、桂逢禄的《大、中学的基础知识只有深度广度上的差别》、沈阳市二十八中历史组的《广度是指史实的范围,深度是指对史实的理触分析程度》,这三篇文章都写得很简单,但不约而同谈
到了历史知识教学中的深度问题。

可见,这个阶段人们对学科
“深度教学”的关注度不足,只是在历史学科方面有所体现。

二、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以1992年1月《唐都学刊》发表师长泰的论文《从培养能力入手,努力开掘教学的
广度和深度》为代表。

文中提到,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
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以培养能力为基点,努力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为此有四点建议:贯
穿“史”的线索,教好基本知识;用比较方法,开拓学生思路;
注重揭示规律,交给学生“钥匙”;介绍学术信息,扩大学生视野。

可见,语文学科开始从能力的角度,关注深度教学。

三、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
21世纪初是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以2006年1月《陕西教育(教学)》刊登陆亚彬的《利用几何画板实现深度教学》为代表。

作者认为将几何画板充分运用于初中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达到深度的教,学生达到深度的学,这样的理想境界,不失为把
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数学课堂中去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举措。

可见,这里的文题首次出现“深度教学”,是基于数学学科,充
分利用“几何画板”达到深度的教与学。

■四、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初步应用阶段
从2009年至今,是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初步的应用阶段,开始出现有关“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涉及多种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推动“深
度教学”向纵深发展。

需要提及的是,有关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少。

1. 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开始起步
理论开拓上,主要对深度教学的背景、意义、含义、特征、
实施条件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探讨,代表作是5篇论文: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的论文《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9.11)、姚林群和郭元祥的论文《新课程
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1.5)、首都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张伟娜撰写的硕士论文《深度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农玉娴撰写的硕士论文《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南
京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生李平撰写的硕士论文《为深度学习而教――深度教学的理性追求和实践策略研究》。

具体内容是:在《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一文中,郭元祥教授认
为教育立场中的知识,是基于前人的认识成果,通过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意义系统。

知识依存于社会背景和种系经验,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内在要素互相关联构成的整
体。

要实现教学的丰富价值,必须由表层的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提出4R教学是深度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培养》一文中,作者指出三维目标的落实并非很理想,与
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的符号教学大有关系。

深度教学就是教师借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