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当前我国城市化、城镇化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一、社会学探讨城市化的主要理论视角1. 城市生态视角城市是人类高度聚集的社区,由于高度聚集破坏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一视角在国际的研究中比较多见,在国内的研究中见于城市交通问题研究、城市住房的研究、城乡环境的研究之中。
2. “社会-政治”或“政治-经济”视角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在中国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政治经济的利益。
近来,一些房地产公司在城市扩张中发挥巨大作用。
真正影响着城市规划的主要是政治经济因素。
并不是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以为建筑师决定着城市的架构。
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喜欢搞“形象工程”,花掉政府大笔投资,却忽视了城乡大多数居民的利益,绝大多数的居住者的意愿常常没有反映,如此等等,都属于城市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派的视角3. 文化视角或历史-文化视角认为,城市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价值的象征,比如,北京京城的文化象征。
在历史发展脉络中定位中国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新成为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
保护文化遗产也有经济收益。
4.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亦称“城市居住结构理论”或“城市土地使用理论”。
对于作为物理空间的城市,建筑学多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城市也被看成是政治空间(political space)。
在城市空间中新的认同和文化被生产出来。
例如,长期的城乡二元空间结构下,市民文化被认为是不同于农民文化的一种城市文化形式。
中国城市不同时代的空间布局。
改革以来,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扩张迅速,城市空间的这种变迁,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生产的产物,另一方面也生产了新的空间社会关系。
在此背景下,城市化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空间的社会关系的研究显得重视不足。
这方面的研究,如“城中村问题”,如业主维权和拆迁引发社会矛盾等问题。
二、城市化的国际比较(一)世界城市化的趋向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数以万计的破产农民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
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曾处于十分缓慢的过程之中。
从公元800年至1800年,世界部分著名城市人口有升有降,总的来看,变化不大。
只有英国伦敦,在1600至1800年间,人口迅速增长,翻了两番以上。
这显然与其间所发生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
而在1800年以后,随着产业革命扩展,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的。
到了1850年,比重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
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1年,50年的时间里世界城市人口翻了一番,即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已接近于60%。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以“集中化”为特征,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
第二个时期则以“分散化”为特征。
表现为城市人口增长停滞,大城市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四郊扩散,城市群体不断出现与完善。
第三个时期称“绅士阶级回流”,是新近的变迁。
1.城市演进的集中化时期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演进的集中化阶段,亦称为:城市化阶段或城市化运动阶段。
总之,到了本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或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普遍达到较高水平。
例如,1965年,加拿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3%,英国为87%,联邦德国为79%,荷兰为86%,澳大利亚为83%。
2. 城市演进的分散化阶段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这就是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
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问题严重。
另一方面,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高速公路、地下铁路的兴建,私人轿车的普及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
在这一阶段虽然城市化还在缓慢增长,但是市中心居民的增长显然停滞了,而郊区人口的增长率一般为市区人口增长率的五倍甚至更高。
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虽然仍有所增加,但是与六十年代以前相比,其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下降趋势。
例如英国1985年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92%,到了1994年,又下降到89%,同期,瑞典从86%下降到83%。
这显然是与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市郊化趋势有关。
在市郊化阶段,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相对减少,而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这一趋势导致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产生和“城市群”、“城市带”的出现。
例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北部地区,绵延1000公里,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带。
组成该城市带的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特大城市和其他四十余个小城市组成的。
该城市带人口达4600万,约占美国人口的20%以上。
美国的另一个城市带是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旧金山、洛衫矶、圣地亚哥一带。
今日的日本,由东京、大阪、名古屋等组成的城市带,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10.4%,但是却集中了全日本人口的43.5%。
在这一阶段,英国城市化的模式也基本上是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从五十年代开始,英国就采取了“卫星城”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大城市人口的扩散,这样,一方面大城市人口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大城市外围中小城镇和农村人口,则无论在绝对规模上还是在相对规模上都有增加。
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的城市连绵区。
例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特大城市和相邻的3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了横亘英国南部的城市带。
3.“绅士阶级回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第二阶段“分散化”阶段的新的趋势,即,一部分中产阶级又有重新向市中心区域回归的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今天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在战后才获得独立的。
独立之后才开始走上发展民族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
因此,发达国家在200年前就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大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却是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的。
这样,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有了比较快的增长。
在最近的三、四十年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程度有了较大的上升,城市人口比例上升较快。
这样,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迅速上升,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停滞、甚至城市人口比例下降。
这样一升一降,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增长下去,据估计,到下个世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世界大城市排行榜上的比例会发生根本变化。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仪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
贫民窟、流浪者等。
为此,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显然应该借鉴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三、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的总结以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模式可以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市场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这种模式以西欧、日本等为代表。
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市场化、产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处于一种协调关系。
政府与市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曾遇到了土地、住房、交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
一方面,在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方面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国家干预,通过立法、制订实施城市化战略和公共政策,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引导城市化与市场化。
例如,英国伦敦曾通过“绿带开发限制法案”,有伦敦郡政府收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开发。
第二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到郊区居住。
后来,中产阶级也移居郊区,到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
例如,纽约大都市区,1960-1985年间人口仅增长了8%,而城市化的区域增长了65%。
市郊化(郊区化)虽然也有一些好处,但是,美国的过度市郊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破坏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很多人意识到过度市郊化的弊端,提出“精明增长”理念,主张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等。
我国农田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可耕地少、生态脆弱,必须吸收美国过度市郊化的教训。
第三种:受到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拉美、加勒比海和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受到殖民地历史的影响。
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市化。
政府调控能力弱。
一些国家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现象。
二战前,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五个国家,城市化比例与工业化比例还大致相等,为约10-15%。
到了1960年,工业化比例没有变化,而2万人以上城镇人口的比例却增至30-50%。
乡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大规模非正规就业,城市环境恶化,贫民窟众多。
拉美、非洲国家城市发展是典型的过度城市化,其城市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仅为西方国家的1/10到1/20,城市生活质量低下。
原因有二:第一,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拉美早期工业源于宗主国工业输入,缺少民族工业,一旦宗主国资本撤出,没有本国工业支撑。
第二,忽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忽视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些国家在依靠外国资本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建设,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就业、居住、环境恶化。
四、中国多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城市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曾走过了先是集中化,后来又分散化的道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因此,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应固守在某一种模式上,而应采用兼收并蓄的方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模式。
在此总结一下城市化几种模式。
第一,小城镇模式。
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有其独特性,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亿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
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还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将城市中的高科技、文化、经济联系推向农村,协调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