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ppt课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ppt课件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 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 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 主要组成部分。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 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 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 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
0.7%
公私 合营 经济
7.3%
71.8%
个体 经济 7.1%
6.9%
资本 主义 0% 经济
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来
名称
1957 年
1957 年比1952年
年均增长
全国工业总产值 783.9亿元
增长128.3%
其中生产资料生产 增长210%
消费资料生产 重工业生产在工业
增长了83% 总产值比重
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逐渐消灭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
由1952年的35.5 %提高 到45%
农业总产值
604亿元
增长25%
18% 25.4% 12.9%
4.5%
粮食产量
19505万吨
增长19%
3.7%
全国居民平均消费 水平
职工平均消费水平
农民
102元
比1952年的76元提高 1/3强
由148元提高到205元
由62元提高到79元
提高38.5% 提高27.4%
社会经济制度 阶级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果:
(1)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 1957年各 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速度 比较
中国 苏联 18.0% 11.6%
美国 3.6%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3.8% 10.1% 7.9% 15.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与私营商业 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
1956年底入社农户比例
4%
入社农户
96%
其他
(3)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 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及其理论依据
Page 1
主讲人:赵锦淼


胡 鑫 田俊杰 黄建成 张 腾
赵锦淼 张颖
电气142班
主 要 内 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初步确立
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根本变化 二、我国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40
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各种经
30
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
比重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 国民收入结构表
6.9% 19.1%
1.5%
1952年 0.7%
71.8%
32.2% 7.1%
1956年
7.3%
53.4%
国营 19.1% 经济
32.2%
合作社 1.5% 经济 53.4%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统一大陆 2、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与恢复 3、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清除旧社会遗 毒的斗争 4、工商业的调整 “三反”、“五反”运 动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 助合作的道路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基本完成。即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民主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919
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过 渡 时 期)
1949
1956底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际步骤: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根本变化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 主要的标志。
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的巨变:
生产关系
私有制
公有制
社会经济结构 个体经济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经济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 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 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
工农业总产值比较图(单位:亿元)
工农业总产 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 1952 1957 1978
(2)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6年
32.2%
53.4%
7.3%
0.1%
7.1%

80
52年
70
60
56年
50
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半殖民地半封建 受掠夺、奴役
四分五裂 备受欺凌 经济、文化落后 被看不起
社会主义新时代 主权独立
统一(除台湾) 人民当家作主
全面繁荣 受尊重、重视
(4)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