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西部医学2010年3月第22卷第3期 Med J west China,March 20lo,V01.22,No.3
· 555·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罗杨坤,谭 燕综述
文浩审校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困难,治疗存在争议。放射治疗是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主 要治疗方法.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及适形调强放疗被用于其诊断及治疗,为精确放疗提供了依据,本文就国内外放射治疗
万方数据
· 556·
西部医学2010年3月第22卷第3期 Med J west China,March 2010,V01.22,No.3
随着影像及物理技术的发展,适形调强放疗也应用于原发 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IMRT的优点为高剂量分 布区域与靶区形状适合度高,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照 射。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适形调强放疗在提高局控率,生存率.. 及生存质量。减少放射治疗的近远期并发症方面已经得到证 实。有关其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应用近年来多有报 道。Heming Lu等[17]应用IMRT治疗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 癌,靶区包括鼻咽.口咽,咽后淋巴结及双颈淋巴结,2年总生 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4.2%, 88.5%和88.2%。作者认为IMRT能否提高局控率需要进一 步研究及随访。Madani等[18]研究比较IMRT和二维适形放 射治疗,均给予剂量66Gy,靶区包括全咽及双侧颈部淋巴结, IMRT的三级吞咽困难及口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二维适形放 疗,没有皮肤纤维化改变。2年总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两者无差别(74.8%vs 61.1%;76.3%vs 68.4%)。大多数研 究的IMRT靶区与二维放疗的靶区一致.均包括全咽部黏膜及 双颈部。Michelle等[1妇研究的IMRT的靶区包括双颈淋巴结 及全咽部,中位剂量为66Gy,2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 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0%、90%和85%。Shreerang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原发灶是否出现明显影响预 后。Haas等[10]综合治疗57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 其中发现口咽部原发灶14例,鼻咽部5例.发现原发灶和未发 现原发灶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58%,有显著性 差异。对可疑原发灶和颈部同时治疗能降低原发灶的出现率, 提高生存率。在可疑原发灶及颈部同时治疗后,未出现原发灶 的s年总生存率为54%,而出现了原发灶的5年总生存率为 20%啪。
Yang等[153报道113例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采用放射治 疗,5年总生存率为37%。放射剂量在50Gy以上的5年生存 率是50Gy以下的2倍。肖光莉等[9】研究发现,放疗剂量≥50 Gy比<50Gy的5年局部控制率高(70.4t 45.3%)。Harper 等[16】研究发现,放疗剂量超过55Gy,原发灶控制率为93%,小 于55Gy则为81%。殷玉林等[1阳研究发现,术前放疗剂量不超 过50Gy,手术采用根治性颈清扫,其5生存率为53.8%。对分 化差的癌采取根治性放疗(60~70Gy),对鳞癌则先放疗 (50Gy)后行根治性颈清扫,对乳头状腺癌行甲状腺癌联合根 治术(认为腺癌中的乳头状腺癌多来自甲状腺),其5年生存率 分别为45.2%、53.8%和62.5%。目前认为低分化癌、未分化 癌及Nt患者行根治性放疗(一般70Gy).N。和部分N。患者 宜行放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术前或术后剂量应大于50Gy。 3适形调强放疗(IMRT)
目前双颈部+可疑原发灶部位照射是最佳治疗范围。双 颈部放疗能控制病侧颈部,消灭可疑原发病灶及控制对侧颈部 亚临床病灶。已有较多研究【3屉7]显示,单侧颈部治疗后与双颈 部治疗后相比较。对侧颈部失败率高及原发灶出现率高。Mc— Mahon等【8】报道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的37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 转移癌患者,24例行同侧颈部放疗,10例行全颈放疗,4年生 存率为63%,分析认为全颈放疗的效果优于单侧颈部放疗。 肖光莉[93等分析全颈照射的对侧颈部失败率较部分颈部照射 低(4%;12%),全颈照射比部分颈部照射5年局部控制率高 (62%:33%)。全颈照射对颈部控制率及对无原发灶未控生存 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全颈照射的5年无原发灶未控生 存率为92.2%,而未做全颈照射的为78.2%。
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原发 部位可能是头颈、胸、腹及盆腔等任一组织器官。原发灶部位 能否确定及有无其它转移灶与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有研 究[22]显示,疗前检出原发灶及未检出的患者的年总生存率分 别为21.3%;10.3%,认为原发灶的寻找非常重要。疗前原发 灶的检出能针对性的确定治疗(放射治疗)的靶区,对远期生存 率有影响【矗]。近年来PET/CT应用于颈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 的诊断及治疗。一个包含16个研究共302例的META分析 表明[2“,FDpPET能检查到24.5%常规影像不能发现的原发 灶,27.1%的患者通过FDG-PET发现了新的病灶,从而肯定 PET/CT在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应用价值。Wong 等[25]研究发现,PET/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 性预测值分别为62%、66%、62%和62%。17例中有8例发现
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I 未知原发灶;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511(2010)03一0555一03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头颈部 肿瘤的2%~4%[11。其定义是: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结转移 癌(不包括淋巴瘤)#无恶性肿瘤病史或不明性质的肿物手术 史;治疗过程无颈部以外的多发转移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等 未发现原发灶嘲。以放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大多数学者 所认可,5年总生存率约为13%~82%[1J“】。放疗头颈部肿瘤 治疗中对肿瘤局部控制及生理功能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随 着放射物理和影像学。对原发灶检出率较前提高,部位更加明 确[5],从而治疗更具针对性,可以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l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放疗的范围
【参考文献】
Nguyen C.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o cervicallymph nodes from unknown primary mucosal sites[J]. Head Neck, 1994,16:58—63. [2] 夏宏才。王轩,华长江。等.对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颈部转移癌 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刀.实用肿瘤杂志.1992,7:158. [3] Nieder C,Gregoire V,Ang KK.Cer、,icallymph node metastases from squamous ceU:Cut down a tree to get an apple口].Int J Ra- diat On∞l Biol Phys,2001。50:727—733. [4] Baker CA,Morris CG。Mendenhall WM.Larynx.sparing radio— tberapy for squamous ceU carcinoma from an unknown head and neck primary site[J].Am J Clin,200s,28:445—448.
等[2。]应用手术+IMRT,”V1包括同侧术后颈部,PTV2包括
对侧颈部及全咽部。两个研究在靶区均匀性及腮腺受量上均 取得较好效果。对于根治性放疗来讲,高危cTV应包括同侧 颈部淋巴结引流区,低危CTV应包括对侧淋巴结引流区,咽后 淋巴结及黏膜区,GTV剂量66~70Gy,高危CTV剂量60Gy 左右,低危CTV 50~56Gyl术后放疗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 高危CTV应该包括原肿瘤及临近区域,手术区及可能的淋巴 结包膜外侵区。低危CTV应包括对侧颈部淋巴结引流区,咽后 淋巴结及黏膜区,剂量分别为60及54Gy。黏膜区可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不包鼻咽黏膜或下咽或者喉部。MD Anderson癌症 中心一项研究中[21]应用以上靶区设计,治疗7例原发灶不明 的颈部转移癌患者,仅l例局部复发及1例死亡,且放疗早晚 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总之,IMRT治疗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 癌正常组织保护及减少近远期付作用优势明显,能否进一步提 高局控率及生存率有待随访及临床研究证实。另外是否行全 黏膜照射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4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诊断作用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困难。综合治疗效果 优于单一治疗手段。虽有大量回顾性研究资料,但是放射治疗 剂量,范围等方面存在争议。全颈+全咽的放射治疗仍为最佳 治疗范围,剂量大于50Gy。IMRT在降低并发症方面已经得 到了肯定,但在局控率,生存率等方面有待于长期随访。PET/ CT在疗前原发灶的发现有重要参考意义,是否作为常规检查 有待研究。随着检查技术、放疗技术及临床经验的发展,同步 放化疗、热疗和IMRT等临床研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原 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了原发灶(舌5例,鼻咽1例,扁桃体1例,声门上1例),其中4 例得到了病理学证实,影响了17例患者的放疗计划及综合治 疗方式。胡莹莹等【26]研究评估18F.FDG PET/CT在寻找颈 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PET/CT明00%;可疑诊断28 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灶16例,其阳性预测值57.1%。PET/ CT可疑阳性最后确诊鼻咽癌的9例患者中。其中8例曾行鼻 咽镜检或头颅MRI均未见异常。
目前对于照射可疑原发灶部位的范围存在争议。西方研 究认为应主要照射口咽部,如韦氏环,因为这些部位多为最终 原发部位‘11].而亚洲认为鼻咽部多为原发灶部位[121。将鼻 咽、口咽及喉咽在内等可能存在原发灶肿瘤的粘膜包在一个大
通讯作者:文浩.Tel;028{5420897
照射野内,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复发率,但照射范围大,并发症增 加。并且也可能为避免反应重而降低放疗剂量,影响疗效。殷 玉林等【13】对114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研究显示中上颈 淋巴结低分化转移癌的原发灶多来自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 癌。靶区应包鼻咽、口咽和喉咽以能治疗头颈部隐性的原发 灶。肖光莉等[9]研究显示对于上中颈部的转移性鳞癌,采用全 咽+全颈部的放疗可减少头颈部原发灶的出现,最好采用大面 颈联合野,即上界到颅底,下界到锁骨水平。随着诊断技术进 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也有主张缩小照射野范围的研究。 Mendenhall等【14]认为82%的原发灶不明的颈转移癌的最终原 发部位在口咽部(舌根和扁桃体),因此放疗靶区可不必包括下 咽部及喉。Bakerd等[4]研究17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 放疗靶区未包括下咽及喉,治疗后均没有出现咽部病灶。其中 6例稳定,一例颈部淋巴结复发。喉部并发症减少,5年疾病相 关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为88%及82%,结论认为不照射下咽及 喉可以取得较好的局部区域控制及生存率,且降低急/晚期放 疗毒性反应。但缩小靶区的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应进 一步研究及随访结果证实。大多数学者主张应根据淋巴结位 置与原发灶的关系,结合检查结果有针对性照射。对鼻咽可能 性大的照射鼻咽及口咽部位以减少照射喉的并发症,对鼻咽 原发可能性小的照射口咽及喉咽,降低垂体及唾液腺损伤. 2放射治疗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