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试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试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姓名:王凤丽学号:2011416060 院系:印刷学院专业:印刷工程【摘要】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

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

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

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法家思想,儒家思想,进步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关于法家思想一、法家思想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法家吸取五行文化和八卦文化的民生主义原则和辩证思维精神,并综合了儒道两家的文化思想和谋略思想,逐渐自成一派。

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

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法家思想简介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派,对法学也最有研究,他们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评价法家思想“礼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礼不偏,谓之法家,谓之圣道”。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三、法家思想的正面影响1、法家主张“法与时移”,因此外国的立法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及时地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

同时,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执法。

2、法家主张“上法而不上贤”,强调“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要达到“刑无等级”的目的。

虽然随着秦朝的灭亡,“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暴政”的标志,但当时法家崇尚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严格,公正的司法做保证,否则法律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无从谈起。

3、法家重视法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法律既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信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或者是朝令夕改的,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法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故特别强调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四、法家思想的负面影响1、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有其滞后性。

如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

这一纯功利的刻薄寡情主义,曾迅速导致了秦亡。

2、法自君出,实行“独断”,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他们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中,臣下不得行使,从而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

事实上,历史上众多的朝代都是因为这一因素而最终导致灭亡。

独断专行,并不利于皇权的长治久安。

3、“强国弱民”,在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

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韩非甚至主张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

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

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活时,他们就不会再等待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到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

总之,法家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让国家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不被吞并。

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法家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

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法家思想对后世政治的影响,既有它强大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积极完善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

关于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

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

“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

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

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

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

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

3、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

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

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儒学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推动了启蒙运动,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

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