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箫 夕阳箫鼓: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 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

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
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
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
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
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汉宫秋月》原为 崇明派琵琶曲,乐曲 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 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 可奈何、寂寥清冷的 生命意境。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又称《落雁平沙》,是 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 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 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 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 中有动。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前身是明代的《楚汉》。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 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 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这首琴 曲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该谱《广 陵散》序称此曲谱为“隋宫中所收之谱”, 可以推断是一首相当古老的琴曲。据《乐 府诗集》卷四十一“楚调”解题,汉魏相 和大曲中的器乐曲(但曲)中,就有《广 陵散》。
• 广陵散的基调
• 《广陵散》原曲结构庞大,音乐情绪慷慨 激昂。如《琴苑要录•善琴篇》引《琴书•止 息序》所言:“其怨恨凄感,即如幽冥鬼 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怫郁 慨慷,又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 戈矛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 这段话描述的,正是《广陵散》全曲的基 本音乐情绪。
《汉宫秋月》现流
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 曲、琵琶曲、古筝曲、 江南丝竹等。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 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 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 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 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 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
•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 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 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 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梅花三弄
•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 引》,是一首古琴曲。
• •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
故称“三弄”。相传东晋恒伊作笛《梅花三 弄》,后人移植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 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 有高尚情操之人。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
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
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
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
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现在的谱本有
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
渔 樵
“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 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 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由18 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 它还被郭沫若称为“是一首自屈原 《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诗”。
• 嵇康与广陵散
• 公元263年,嵇康与吕安被押往刑场。临刑 前,嵇康顾视日影,神情自若,手操古琴, 从容不迫地弹起了《广陵散》,悲怆的旋 律弥漫在广阔的寰宇……曲终,嵇康叹道: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 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是嵇康 生命的最后时刻,但同时又是他人格完善 与自由意志实现的集中体现。
• 曲谱版本
• 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
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
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
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
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
就是河南筝派。古筝之
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
为曲调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同,而不
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古筝
• 乐曲赏析
• 《流水》古琴曲,充分运用“泛音、滚、 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 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 水之意。
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 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广陵散的由来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 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 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 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 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 气势宏伟,成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中国十大名曲
—古韵淙淙
一脉思古情
• 高山流水 • 梅花三弄 • 夕阳箫鼓 • 汉宫秋月 • 阳春白雪 • 渔樵问答 • 胡笳十八拍 • 广陵散 • 平沙落雁 • 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
• 名曲溯源
• 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 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 “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 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 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 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