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11版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11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全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课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

●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思想政治(Ⅰ)经济与生活思想政治(Ⅱ)政治与生活思想政治 (Ⅲ)文化与生活思想政治 (Ⅳ)生活与哲学选修课程走近经济学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现代社会与伦理冲突思维与创新西方国家形式与国际组织专题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类目标知识O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常识。

O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O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O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

能力O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

O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O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

2、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2.1引述实例,表明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标志着传统经济学的终结。

2.2列举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史料,印证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2.3评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活动方面重要的成功事例。

2.4解释“凯恩斯革命”的涵义,知道凯恩斯经济学说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开始。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时期的经济学家3.1分析西方经济学家提出“马克思的降世”的言论,揭示他们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原因。

.3.2点评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交锋,说明他的学术观点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3.2解释加尔布雷思为什么享有“畅销书作者”的声誉。

3.3引述阿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观点,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发展。

4、享誉当今时代的经济学家4.1评述萨缪尔逊的《经济学》风靡世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原因。

4.2结合诺斯的学术经历,概述他研究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4.3评析卢卡斯对经济学的看法。

4.4了解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和实践经历,评述他的主要观点在经济学原理上的革命意义。

[活动建议]1、选择两位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家,如斯密和凯恩斯,从个人经历、所处时代、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其学术观点进行评析。

2、以“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为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一期纪念板报或展板。

3、以“经济学是什么”为题,尝试运用一些经济学家常用的词汇或术语,进行一次讨论。

4、确定一个当前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股份公司、证券交易等,看经济学家是怎样解释或说明它们的由来和意义5、以“科技进步对经济学的影响”为题,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一场讲座.6、针对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事件,如“亚洲金融风暴”,共同收集、整理各方资料和评论,就其发生的缘由,归纳几条见解。

7、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处处有经济,然后让他们把所举的例子归纳,得出生产现象、分配现象、交换现象、消费现象等都是经济现象8、让学生参加农场劳动、学校义务劳动,体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9、让学生讨论:假如有10万元,你准备怎样投资?说明你投资的理由。

10、让学生自己去银行存钱、取钱;搞模拟股市,让学生买股票等活动。

11、选读一些经济学书籍,如《经济学家》、《经济论坛》等。

12、可能的话,可以请学生家长来校作有关经济方面的演讲。

13、让每个学生收集至少三个经济学术语并加以解释,全班交流。

(二)西方国家形式与国际组织专题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我国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明确主张。

因此,着眼于“三个面向”,较为具体地了解当代西方主要国家形式的特点和问题,了解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角色的国际组织,有助于拓展政治视野,提高比较和鉴别能力,培养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

1、形式迥异的国家和日益增多的国际组织1.1比较民主共和制、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区别,说明政体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明确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1.2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理解国家形式既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结构形式。

1.3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资料,归纳国际组织的类型,说明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2、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议会之母”2.1简述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的缘由,评述英王在国家生活中的表现,明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2.2分析英国政党竞选的规则,归纳英国内阁的构成及主要职权,说明英国责任内阁的作用。

3、美国:“联邦制”与“三权分立”3.1简述美国总统的职权,解释美国被认为“开创了总统制先河”的缘由。

解析美国政府、议会、法院之间的关系,明确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

3.2解析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归纳美国实行联邦制的特点。

3.3评述“驴象之争”的典故,结合实例,概括美国两党制的特点和问题。

4、法国:独特的“半总统制”4.1解析法国总统的职权及其与内阁的关系,比较法国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4.2简述法国议会的构成、职权,比较法国议会与英国议会的区别。

5、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5.1列举联合国的活动资料,引述联合国宪章对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规定,了解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说明联合国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5.2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缘由,说明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角色和作用。

6、欧洲联盟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区域性国际组织6.1到归纳文化、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理解欧盟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6.2概述欧元、欧洲议会的诞生,以及欧洲联盟有关机构的设置,解析欧洲联盟的性质,探讨其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6.3收集东盟近年来的活动资料,说明其促进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作用。

7、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国际红十字会7.1收集奥运会的有关资料,了解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基本职能,评述体育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7.2解析国际红十字会的会标,理解其作为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活动建议]1、选择当前西方国家发生的某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收集并采用相关报道,对其政体运行的问题进行讨论。

2、以某西方国家的国家形式为例,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并自行汇集、整理相关资料,共同探究其文化渊源。

3、以探讨“三权分立”的利弊为题,针对其现实表现,举办一场辩论会。

4、以“多极化考验联合国”为题,针对一个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收集有关报道,评析联合国的作为和作用.5、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东南亚政治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览。

6、收集有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评析欧洲联盟在国际事务“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追求和意义。

7、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形式,收集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变化较大的,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国际组织(重要的要知道其英文缩写),归纳其所属类型和具体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