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与大提琴的联系音乐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只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音乐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它涉及的面非常宽广,因此有很多音乐家们把它称为音乐哲学,在他们认为研究音乐美学就是研究哲学,这是不无道理的。

音乐美学寓于哲学当中,我认为这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因为事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审美也是多种多样化的,对什么是美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因此我们就更需要研究音乐美学。

因为只有学好了音乐美学,我们做音乐表演的才可以更好的把音乐表演的更加完善更富于完美化。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探索音乐与数的关系,并提到音乐的“净化”作用;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强调音乐为政治理想服务,并将艺术模仿论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总结了前人的贡献,将音乐与人的感情相联系,并且首次指出音乐所具有的运动特征,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等。

从古希腊多种多样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学习音乐美学对于我这个大提琴专业的主修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相信我们这些专业表演者们有很多还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当我们在教自己的学生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如果你作为一个专业从事音乐的工作者连什么样是美的音乐什么样是好听的音乐都分析不出来给自己的学生,那么怎么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呢?记得小的时候初接触大提琴的时候看老师演奏就觉得大提琴的声音非常美就像潇洒的男生歌唱般,这才引起我的兴趣。

那么我是否能充分的掌握自己所从事的这门乐器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像音乐美学与专业知识互补的音乐素质,不仅是从形式上把握他们,更重要的是掌握本质内容,甚至不断的挖掘出新的东西,树立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表演的时候更富有理性化但却不失激情。

记得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世界上不会有同样一片树叶,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型的,这不限于各个人演奏的多姿多彩,而是音乐当中的每个音都是设计出来的变化无穷的,它所需要的张力力度和人的肌体之间所用的比例关系都是不相同的。

”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说过:“在音之诗人和普通的音乐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前者力求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再现于音乐中,后者循者传统的陈规,将音符排列、组合,轻巧地超越种种障碍,得到的至多是一些新奇而任意复杂的音响配合。

”音乐美学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真的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这些搞二度创作的一天到晚的不断反复的练习技术和感觉,为一首曲子练来练去甚至磨合了几万遍,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把它演奏的更动听更美妙嘛?我们学习了音乐美学,就知道音乐美学是有关音乐形式和内容所体现出来的美的研究。

因此我们在研究我们演奏的作品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到很多。

譬如我首先得考虑这首作品的背景,描写的是什么大概说的是什么。

其次我要看好这个曲子的调式调性速度。

然后我得大致看下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分为几部分。

甚至还得把握整首作品的流派风格等等。

音乐的审美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有些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和强烈;有些作品的审美作用比较突出和强烈。

例如战斗歌曲、进行曲有着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功能和作用;柔情歌曲、轻音乐有着愉悦身心、培育情操的功能和作用,这两者都是需要的。

有些作品,就其形象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没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它能激起人们热爱生活,起到美化人民的生活,产生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的作用,这也是艺术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花朵。

例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大提琴乐曲《天鹅》,由于作曲家将许多高贵的品性赋于拟人化了的天鹅,使它成为纯朴、优雅、娴静、高洁的象征,体现了从头对这些品性的赞美和向往。

因此,这首乐曲不仅能感动我们,而且也能促进我们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法国伟大作曲家福莱一向坚信,音乐和艺术的价值在於,尽可能让人类提升、超越每日的刻板生活。

其作品里的快活力量、持续浓烈以及在单一整体里将多样变化做出优秀展示,还有对唯美理念的复苏,都是他对乐坛的永恒贡献。

曾有这样一大提琴cd辑,收录福莱为独奏大提琴搭配钢琴所写的全部乐曲。

《第1号大提琴奏鸣曲》和《第2号大提琴奏鸣曲》乃晚期杰作,都是思绪简洁、轮廓鲜明、气质远离凡尘、纹理清晰的宁静音乐。

《哀歌,Op24》、《浪漫曲,Op69》、《蝴蝶,Op77》、《西西里舞曲,Op78》则为私密窝心的沙龙小品。

此外,《梦之后》原本是一首香颂歌曲,后来由大师卡萨尔斯改编成大提琴用曲。

当红大提琴家史提芬·伊瑟利斯是当今英国声望最高的大提琴家,以人声般的音质、知性的表情和灿烂的表演风格著称。

本片他拉奏一把近三百岁的费尔曼史特拉底瓦利琴,最能诠释浪漫主义大师福莱的音乐美学。

马友友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国际华裔大提琴家,回顾九三年十一月十日及十一日在文化中心举行的两场大提琴与钢琴音乐会,出来的舆论效果盖过音乐会本身。

当中有中国人爱中国人的情意结,亦有崇拜偶像的一面倒气焰,当然更有主观喜恶或客观分析的音乐评论,相信作为大提琴家马友友亦会乐意看见此地有人对他作出不同的评价。

值得一写的是,马友友的大提琴是属于现代人的,他表现了现代人的气质和新的音乐美学观,如果不从传统出发,可难窥见一位生于现代、长于现代及不排斥现代音乐的艺术家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日本作家厨村白川说过:「文艺苦闷的象徵」又说:「铁石相击发出火花」。

当然不可以当绝对真理;可是非常时期产生非常人物,不安的生命,凝结出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有的评论马友友的音乐独缺忧患,说真的我们都缺乏「苦之美」的土壤,现代人的心灵都怕痛苦、怕受伤,肉体有一些儿不适,马上吃止痛丸,心灵受伤?马上转移视线,急不及待地把精神分散。

深沉苦涩的事物;怕怕。

正如一句流行口语:「拿得起;放得下。

」还得要快而准,从前人的苦思、苦行、苦恋为理想而过苦生活,這种情怀、情操在现社会已经少见了。

现代人在电脑分析和即食文化、包装文化、X光文化包围底下,人的气质从优美、柚象、流动的转移到模式化、程序化和解剖化的纪元。

就算是痛苦;都跟前人不同了,其实我们都缺乏「苦」之环境,我们不需要受思念之苦,我们有电话、电视、大哥大、飞机、汽车。

我们都不需要挨穷,不需要逃难逃亡。

爱情?现在的男女关系都从实际出发,都变得麻木而洒脱。

艺术源于人的心灵、情操、文化与生活土壤。

我说马友友的大提琴是表现了现代人的美学观念;抽象里缺乏神秘感,情深而缺厚重,没有苦涩沉郁的味道。

拉出来的音色;干净俐落,音程与音程之间平均准确潇洒,他浑身是劲充满激情,是属于一触即发的,却给我有速来速去的感觉。

如果摆脱一向的听音乐习惯;马友友确实带给我一种新的音乐美感,他拉贝多芬C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一○二第一首,我听不到贝多芬的音乐言语,取而代之是马友友借贝多芬来演绎他的音乐思想,是现代人的悲喜与寂寞。

可以说是拉不着贝多芬的痒处。

但马友友的音乐才华是毋可置疑的,当他拉起近代乐曲的时候,表达力丰富而有华采,音程音色控制得宜,距离分布匀称及富有弹性,如珍珠在蚝壳中闪耀,可惜缺乏了夜明珠在黑暗中发放出来的深沉华采。

再次提到的就是个人音乐美学独到的大提琴家范宗沛,在配乐的领域上,曾经做过近20部的电视、电影配乐,得到过的配乐奖项如“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奖”、“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奏唱片奖”、“亚太影展最佳电影配乐奖”、“金钟奖最佳音效奖”等。

虽已颇有成绩,但他说他已经不想玩了,因为他说:《孽子》的配乐已让他很尽兴,如果之后再做配乐,将是另一个里程碑的开始。

范宗沛展现深沉的音乐美学,用大提琴进发你压抑已久的深情。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音乐美学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这不仅对于我们音乐教育者表演者,而且对于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们也是一种促进作用。

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音乐教育者表演者学习了音乐美学,对自己表演的作品进行严格的审视,产生了越来越进步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甚至是更完善的表演理念,这对广大听众来说也是福音,因为他们听到了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以至于对美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因此说他们的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就中国近十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发展当中,音乐的风格变得多样化,不像以前光是以旋律为主导地位的歌曲受到大家的青睐,现在的音乐更注意节奏感,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因此也有很多HIP-HOP的嘻哈音乐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新宠。

当然这些音乐里面也有很多其实是糟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们的审美角度开始变的多元化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不少转变,当然我认为可能也有些审美格调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审美高度是在不断往上的,这就跟马克思主义说的一样,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型曲折向前的。

我相信人们不再会审美疲劳,人们不仅可以听这些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也可以买张票走进以前很多人进不起的音乐会,去欣赏柴可夫斯基、莫扎特,去聆听《二泉映月》、《赛马》,去细细品位古琴古筝带来的韵味等等。

广大听众们不光是看看音乐会,更多的时候会分析哪位音乐表演者演出的感觉好,美妙动听、精彩绝伦。

这是好事,这是社会的进步,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

思想在进步证明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进步。

相信音乐美学对我们音乐教育者表演者会起着很大的帮助的,理论结合实际一定可以表演出最好最美妙的音乐,引导我们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们朝着正确的审美的方向前进!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和美学结合的边缘学科,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爱心、创造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4级音乐教育大提琴主修生毕姗姗学号090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