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小学语文本色课堂的理性回归

最新小学语文本色课堂的理性回归

小学语文本色课堂的理性回归简约并不简单———小学语文本色课堂的理性回归摘要:课改提升了语文教育的质量,有效地推动了广大师生的迅速成长,但也出现了“热闹”课堂等现象,令我们困惑和迷惘。

因而回归本色语文的呼声日高。

真正的回归是科学理性的反思,一、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二、实践以语文为本体,三、以课堂为主阵地。

让我们摒弃繁琐,将视角瞄准语文本体,把握语文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让语文回归本色,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简约学生主体简约语文本色课堂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们为了顺应这一理念,倡导活跃的课堂氛围,结果唧唧喳喳的合作交流琅琅不息的读书背诵,面红耳赤的对话争论填充着整个课堂。

但细细留心思索这样的课堂,发现缺少了静思默想的课堂显得情趣十足而理趣不够。

“虚、闹、杂、碎、偏”现象淹没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弱化,语文本真魅力的缺失。

2011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做出如下建议: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的培养是语文课堂,特别是阅读课堂不可忘却的重要任务。

而规范课堂教学必须从简简单单教语文入手,因为简约的语文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

那么,什么是简约语文呢?曾记得汪潮教授说过这么几句深刻的话:“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

”这几句话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本色课堂,重塑课堂教学的规范有序。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这个核心决定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语文学科又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智慧之泉。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奠基固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和提高。

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以课堂为主阵地。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理应是儿童的乐园,要尊重、相信、激励、服务和发展儿童,使童真、童趣、童语、童心在儿童语文中唤醒,在教师激发下展现,落实学生主体参与学习。

1.学习内容,学会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特点,现代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基础,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需要选择确定课文最重要的知识点,即自主制定学习的目标。

这样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受他们的动机意识支配,学习效果好。

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

2.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选用合适的方法主动探究课内外知识,通过搜索、整理、加工、运用、记忆等几种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另外,加强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性体现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协同交流体验。

3.完成任务,自主选择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并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布置和给同伴提出学习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

因此,我们重视设计多梯度的学习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

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自我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

4.学习评价,主动参与现代的学习活动,努力改变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模式,提出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逐步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方式。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以语文为本体1.潜心揣摩文本语文教材是一篇篇学习语文的例文,语文教学正是借助于一篇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思想境界,充实其精神灵魂的。

这正是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教学。

教师自己要尊重、钻深、用足文本;要让学生以“初次的眼光”阅读、观赏、感受、思考,潜心地触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对话,产生共鸣;要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如:整体式、比较式、批注式、品象式、体验式、辨体式等。

对文本的延伸拓展,要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要基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切不可舍本逐末。

2.讲究诵读感悟诵读为本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

汉语重意会,它的音韵美、形式美、意蕴美都极具悟性特点,全靠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会,依靠反复的诵读去体悟。

苏东坡送安惇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诵读能有效地调动多种感官的投入,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语文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

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3.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积累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

”语言的积累要以教材为轴,强化训练,促成积累;以书刊为径,广泛猎取,丰富积累;以生活为维,开阔视野,达成积累。

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还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所以语言积累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还是一种动态的体现,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

4.加强语言运用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和揣摩,更要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应重视语言运用的训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运用语言的意识,承担起提高语言能力的重任。

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

要努力让学生把读中的体会、体验到的东西外化为语言文字,这就是认识、情感向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转化,内容向形式的延伸,也是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说会道,能写善文,发展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让学生的思维进驻课堂,让学生的的阅读过程充满思辨的味道,使阅读教学从言语积累向言语思维华丽转身。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1.简明的目标,抓住关键从课程的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多维互动的过程。

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极碰撞与交流,看重的是阅读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的提携。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过程方法目标,强调自主与感悟,强调策略与途径。

重视技能目标,提倡深化与细化;呵护情感目标,追求渗透与熏陶。

如《白杨》这篇课文,可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感受西部建设者的奉献精神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

在表达过程中形成语言的运用与积累等。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可以确定为:1.通过猜一猜、联系生活等途径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通过图片介绍与资料引入了解戈壁、新疆、白杨树,通过结合语境理解并运用浑黄一体;2.通过四读法熟练地朗读课文,通过感性铺垫与理性资料引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爸爸所说的那段话;3.通过想象说话、联系上下文以及回读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以情境创设法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4.通过读中感悟、资料拓展活动感受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以上四个目标中都融合着教学思考与学习策略的过程性目标,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简约的内容,突出重点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一些精挑细选的名篇,凝聚着民族、时代的精华,汇集人类最美好的创造。

语文课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拓展,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情感世界、相关作品拓展得深,对相同主题的文章、相同命运的主人公拓展得较宽。

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如何深入去挖掘,这一直困扰着许多的教师。

张庆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

”语文课本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如果面面俱到,只能是肢解文本,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繁琐、臃肿不堪。

因此,教师要敢于删繁就简,对课文的内容要取舍、聚焦、理线。

蒋军晶老师执教《美丽的清贫》时,就主要抓住了“清贫”提纲挈领,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首先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从哪些细节感受到“清贫”,并读读、划划、想想,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感受到母女生活的清贫后,蒋老师声情并茂地补充了一段张海迪治病时的话(这段话选自《生命的追问》),让学生谈谈你此时对张海迪有什么印象?老师继续饱含激情:“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疼痛的时候她不哭,害怕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她也不哭,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她泪眼矇眬了,她潸然泪下了。

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在理解了“清贫”的生活后,师缓缓道来:清贫的生活中有痛苦,清贫的生活中有悲凉,确实有泪可落,但为什么用一个“美丽”来形容?后面的教学在再读课文以及练笔中让学生感受清贫的生活是美丽的,感受母女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体会到母女俩面对困难能互爱互谅、笑对人生。

无疑,蒋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敏锐地触摸到了文本中最有热度的细节——“清贫”,上串下连,梳理出了简约的教学内容,层次清清爽爽,无论教与学都水到渠成。

因此,我觉得教学内容应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理清主线,这样会使语文教学变得更简练,更实在,更规范。

3.简洁的环节,留有余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一段话阐明了:语言文字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

只有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提高课堂的效率。

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主体部分的教学环节如下:(1).潜心会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