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海 事 大 学 试 卷2010 — 2011 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 卷)班级 学号 姓名 总分选择题答案卡一、单项选择题: 1、( ) 2、( )3、( ) 4、( ) 5、( ) 6、( ) 7、( )8、( ) 9、( ) 10、( )11、( )12、( )13、( )14、( )15、( ) 16、( ) 17、( )18、( )19、( )20、( ) 21、( ) 22、( ) 23、( )24、( ) 25、( )26、( )27、( )28、( )29、( )30、( )二、多项选择题: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正确的答案,每题1分,共30分)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B 、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 、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D 、 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装订线------------------------------------------------------------------------------------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8、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10、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11、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A、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13、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A、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B、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1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16、真理就是()A、客观事物及其思想形式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D、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1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C、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论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9、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2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2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一无所有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D、劳动力成为商品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C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4、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产品的质量 B 、减轻劳动强度C、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D 、获取超额剩余价值25、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
A、市场经济B、发达国家C、跨国公司D、发展中国家2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27、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货币和资本的矛盾28、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29、剩余价值是()A、资本集中的源泉B、资本再生产的源泉C、资本周转的源泉D、资本积累的源泉3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共10分)1、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A、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B、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C、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D、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E、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经济后果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性D、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5、空想社会主义萌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之际,并随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9世纪初达到以了顶峰。
当时,欧洲有三个最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是()()()()()A、莫尔B、圣西门C、傅立叶D、黑格尔E、欧文三、辩析题:(每题8分,共16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辩别、分析,观点正确,要言之成理。
1、“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我党指导思想,所以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五、论述题:(每题14分)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六、材料题:(共16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2中国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可以说是一场拼环境和资源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掠夺式“大开发”、不顾空气和水体普遍严重污染的基础上的。
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刚结束不久,广东韶关冶炼厂又因在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致使北江下游韶关、清远、英德三个城市的饮用水受到威胁,自来水供应已经停止。
广州也做好了停水准备。
虽然事发后广东省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用在上游加大流量的方式稀释污染,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则是肯定无疑的。
统计显示,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
有人计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