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后的心理辅导

高考后的心理辅导

近日,笔者从有关媒体上看到两则报道。

一则是,随着高考的结束,广东的许多考生都为自己制定了诸多“消遣计划”,有的要钻进网吧痛痛快快地通宵玩游戏机,有的则表示要“昏睡数日”,以彻底放松自己。

另一则是太原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小华,学习特别好,高考结束后,自认为发挥的不理想考不上清华大学了,又被望子成龙的父母指责几句,便从自家的楼上跳了下去。

随后,不幸降临。

为此,笔者提醒考生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精神状态,莫让高考后子女教育成“真空”。

高考是一场包括知识、心理和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高考,许多学生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学习,既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久而久之,压抑和苦闷在所难免,因此,高考结束了,大家趁机放松一下,以减轻考前的沉重压力也是正常的、必要的。

但是,放松切莫“放纵”,否则既影响身心健康,又容易滋生不必要的麻烦或“苦果”。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20%以上的考生高考后不沾书本,肆意放纵,甚至改变生活习惯,比如不分昼夜的疯玩、无休止的聚会,甚至喝酒等,而许多学生家长也认为高考结束了,便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宽容”。

其实,这是十分有害的。

高考结束了,适当的放松是必要的,但应该“平稳过渡”,如果考生骤然从大脑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中一下子进入无人管教的自由天地和时空,不合理安排和调整生活,甚至没有适当的学习,便极有可能导致以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障碍,还对其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

因此,孩子家长最好要多留意一下孩子高考后的心理状态,并对他们的行动有所了解,以便对他们的“放松活动”加以正确引导。

另外,对于那些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郁郁寡欢、思想包袱沉重的学生,家长万万不可再泼冷水或者无休止的埋怨,而应该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教育和劝导,比如,带孩子外出旅游、鼓励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切忌再给他们加压,以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成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高考早已不再是通向事业成功的“独木桥”,这一点学生家长不仅应当首先明确,而且还要用这一理念去引导和教育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过度消沉和郁闷的孩子,以便使他们早日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

高考结束了,学校教育便暂时处于一段空白期,而此时正是孩子容易急噪和产生心理疾病等的高发期,作为家长理应担负起主要的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责任。

因为,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不管是盲目的狂欢,还是不必要的沉沦,都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孩子高考后的教育和引导则显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

高考后应重视心理调整类型:考试焦虑本报讯“这几天考完试,我都不敢问孩子,就怕孩子心理负担重。

”昨天,一位父亲对记者说。

高考今天已经全面结束,许多家庭都大大松了口气,心理专家却预测不久将会出现一个心理咨询高峰。

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李箕君做高考生心理咨询多年,他说,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心态更加复杂,压力比考前还要大。

对自己期望值高,没有考好的考生吃不下、睡不着,自我评价过低,甚至自暴自弃。

太过于自信的考生,对一些变故没有充分心理准备,一旦分数不如人意,也会出现情绪问题。

“考前看孩子,考后看家长”,有的考生对填报志愿等问题也一股脑交给了家长,使家长承受较大的压力。

去年一位考生学习成绩很好,非北大、清华不去,结果未能如愿,父子都出现心理失衡,尽管后来达到其他重点大学分数线,但他们选择了重读。

在这一年里,孩子多次出现情绪问题。

现在看来,当时选择未必最好。

这位最终从郁闷中走出来的考生后来说,“考上大学仅仅是进入一个门槛,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只要努力条条大道通罗马。

”李箕君认为,现在考生求学的道路有很多,高考只是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即使考砸了,也要让孩子学会从失败中站起来,不能承受挫折的人,必将影响其未来事业发展。

他建议考生和家长对未来都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客观评价自己。

近期家长切记不要责备孩子,加强沟通。

考生可以通过和同学交往、郊游等方式放松自己。

放松不是放纵,曾经有考生高考完后为了减压沉湎于网络中不能自拔,甚至不想上学。

此时过早恋爱往往也是无疾而终,影响未来学习。

高考后的心理调整紧张的高考就要落下帷幕。

对众多的考生来说,尽管分数尚未揭晓,但多少可以松口气了。

长期高度紧张后突然放松,每个考生都有必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

为了高考时能获得好成绩,考生数年寒窗苦读,连节假日也难得休息,生理、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考前的一年半载更是高度紧张。

但高考结束后,有的同学因考得不理想,或是因本身的期望值过高,又背上新的思想包袱,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现象,尤其是面对家人或社会上的议论更是烦恼,甚至产生消极厌世念头。

这种短暂的心理失衡是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待时过境迁后,心理状态会渐渐恢复平衡。

不过,如心理压力过于沉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不利于身心健康了,有的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要有落榜的心理准备。

参加高考的人都想上大学,事实上不可能人人如愿,所以要做好落榜的心理准备。

心理压力对不同的人来讲,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挫折,为何有的人感到压力大,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持续时间长,有的人很快就复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事前要有心理准备。

要全面看问题。

能进高等学府深造,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上大学并非成功的惟一途径。

高考落榜后的学生和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可根据个人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做今后的打算。

如成绩较好、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复读再考,来年很可能成为迟开的“花朵”;也可以先工作将来再参加成人高考;或拜师学艺、下海经商……要懂得宣泄悲观情绪,学会积极休息。

落榜者的心理压力是由情绪紧张波动造成的,而恰当的宣泄有缓解精神压力的功效。

建议落榜同学不妨找亲朋好友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或痛哭一场,或通过写日记、大声朗读、大声唱歌、开响录音机来宣泄心中的苦闷。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们还沉浸在一种“应激状态”之中,其身心负荷较重,此刻仅采取蒙头大睡或加倍补充营养的“消极休息”是远远不够的,注重精神调节的“积极休息”才是良方。

眼下夏令营很多,适合于工薪族的暑期旅游线路也不少,有条件的家庭不妨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在绿水青山中增长见识,彻底放松自我。

同学们也可利用这段时间,自发地组织起来,或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力所能及的临时工作,亦可前往人才市场了解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避免日后学习的盲目性。

此外,欣赏美妙音乐、阅读优秀图书亦是有效的“安神剂”。

人生在世,出现逆境是常有的事,逆境不等于绝境,用不着垂头丧气,应重整旗鼓,以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去跨越逆境,在人生的大道上迈出新的步伐。

别忽视高考后学生的心理关怀日前有媒体报道,在高考第一天就出现某市女中学生情绪失控撕毁试卷的情况。

高考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历来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今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笔者认为,对高考后考生的心理关怀,非但不应随着高考的落幕而搁置,相反,高度重视对高考后考生的心理关怀应是社会和万千考生家庭的当务之急。

众多考生为了能在高考时获得好成绩,多年寒窗苦读,生理、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高考结束了,高度紧张后突然放松,这种巨大的差异难免会产生极端的情绪,要么极端倦怠,要么极端放纵,要么烦躁、焦虑、情绪低落,甚至消极厌世。

有的学生在高考过后,用一种补偿的心理狂欢、上网、看电视……忘记了必要的安全和规律的生活;有个别考生甚至在高考后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的学生缺乏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对大学生活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乃至真正面对大学生活时产生失望、厌倦甚至自暴自弃等心态。

凡此种种,都是高考后考生心理教育空白的结果。

社会舆论对高考的关注,往往在考前关注考试纪律、考前准备等,考后则注重为考生填报志愿出谋划策,对学生考后的心理问题却极容易忽视。

高考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心理的承受力和成熟度还不能完全承担高考如此之重的压力,也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进行自我调节。

多数家长不了解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更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能对孩子进行帮助指导,甚至还把孩子的成绩、录取的院校作为自己和同事、邻居比较的资本。

而大部分学校也没有专门地安排考后心理指导。

这些都不利于考生身心健康的调整。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应有意识地主动承担这项工作,不应在考完试后就对学生放任自流,应多组织考生接受心理培训,可以利用考后组织学生填报志愿的机会对考生集中辅导。

这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拓展学校的教育功能。

其次,对于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在心理上要多给予抚慰和支持。

家庭要努力调节,学校要及时干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尽快从落榜的阴影中走出来,调整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最后,还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使他们明确走入大学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全面发展提高各种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让考生在一场高考中迷失自我的悲剧重演,心理关怀至关重要,这是家庭、社会都要来答的一张"高考试卷"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录取工作,虽然考生们的心还悬着,但被人们称之为黑色七月的紧张气氛已开始逐渐为人们淡忘,同时参加过高考的学子们和家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心理困惑和烦恼。

高考成功者的心理困惑——有了高分就有了一切了吗?高考获得成功的学生现在也许在收获其辛勤努力的果实,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沉浸在父母、亲戚赞许,朋友、同学羡慕的氛围中。

其实我要说的,高考成功者不必太高兴,高考的分数只是一个符号,是你人生途中的一张临时通行证,决不代表你的全部。

你的生活才开始,它告诉你正处在新的零点,你的生存能力受到新的挑战或检验。

虽然好像只要取得了高分就是好学生,但是社会检验人才不是根据分数的高低,而是看他为社会提供了什么,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所以说,考考考不是学生成功的法宝,分分分不是学生前途的命根。

因为考试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分数本身也只是一种符号,许多人总是片面地理解分数在人生中的意义,结果往往使很多学生陷入误区。

有的考生除了考试的能力以外便一无所有,生存能力贫弱,创新能力没有。

为分数而奋斗终生的人,在大学的学术氛围中收获的只能是沮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的只能是失败。

到那时再来看今天的高分才发现,考试、高分与培养创新能力、健康人格、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远不是一回事。

所以在高考中获得成功的同学,即将进入某大学学习的同学,要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考试我还擅长什么,我为将来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高考落榜者的心理困惑——差几分,落榜了就全完了吗?高考分数不理想的同学,现在也许心中会十分气馁,体会到失败的痛苦,感到各方面的压力,甚至会有人认为高考落榜一切全完了。

其实落榜并不等于失败,失败是从你放弃的时候开始,真正的失败是自信心的失落和颓废心态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