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动力学专题
非线性问题动力分析的振型叠加法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 非线性体系动力分析的解析方法 结构-地基(土-结)开放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问 题 参变系统动力分析 大型结构体系的安全监测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 (2003-200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2007-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2007-2014)
2
10.5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几何非线性问题
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是结构动力分析中遇到另外一种非线 性现象。几何非线性是指由于结构的几何变形所导致 的非线性现象,虽然结构材料本身仍保持为线弹性。 当结构的变形过大,按小变形假设建立的平衡方程不再 适用,必需根据结构大变形的实际状态建立体系的运 动方程。一个熟悉的例子是我们已经分析和建立的大 摆角的单摆或复合摆的运动方程。 前面介绍的多维地震动问题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一个几 何非线性问题。 目前已提出了一些分析方法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当 然,若采用基于 Lagrange 方程的大变形分析,则可以 合理考虑这一问题,并且可以同时考虑结构的物理非 线性。
4
10.4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物理非线性问题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物理非线性主要是指结构恢复力的非 线性问题。恢复力是指结构或构件在外荷载去除后恢 复原来形状的能力。恢复力曲线模型一般包括骨架曲 线、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规律三个组成部分。确定恢 复力曲线的方法有试验拟合法、系统识别法、理论计 算法。 已提出的结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大体上可分为曲线型模 型和折线型模型。曲线型恢复力模型是由连续曲线构 成,刚度变化连续,符合工程需要,但刚度计算复 杂。折线型恢复力模型由若干直线段所构成,刚度变 化不连续,存在拐点或突变点,但由于刚度计算简 单,因而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的恢复力模 型有兰伯格-奥斯古德(Romberg-Osgood)模型、克拉夫 (Clough)退化双线性模型、武田(Tekeda)模型等等。
《大型商用飞机恶意撞击问题的研究 》(2011-2015)
深入认识飞机坠毁对核电厂构筑物撞击效应效应的作用机制,探索其内在 的应变-破坏机理和作用-反应规律,探讨核电厂安全重要构筑物防撞分析 的最佳方法,为核电厂构筑物设计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相关的安全审评提 供数据的支持,从而支持CAP1400的安全评审。
10.2 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问题
对多点(非一致)地震动输入问题仍可将结构的总位移 按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分解:
u(t ) u(t ) u(t )
t
s
{u(t)}t ——体系总位移向量; {u(t)} —— 体系相对位移向量; {u(t)}s ——体系的牵连运动向量。 但此时由于结构基础处各点输入的地震动不同,由静力 方法计算的牵连运动已不是刚体运动,牵连运动本身 即会使结构产生变形,而相对运动对应的仍相当于对 应刚性基底的反应,仍可以采用振型叠加法进行求 解,但计算公式要变得复杂。
《高坝、地下结构及大型洞室群地震灾变集成研究》(2013- 2015)
重点突破与重大工程地震灾变全过程模拟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研发并集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形成高坝、地下结构与大型 洞室群地震灾变的全过程模拟软件平台。 预测新建高坝、地下结构与大型洞室群等重大工程在强震作用下可能的 破坏模式,揭示其地震灾变机理。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核安全相关钢板混凝土结构抗震技术研究 》(2011-2015)
探讨钢板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核电厂中的应用技术要求,完善核电工程钢板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动力反应分析方法和试验技术,探讨核电工程钢板混 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和特征,为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核安全相关钢板混凝土 结构抗震设计和安全运行规程的编制与完善提供依据。
结构动力学
教师:刘晶波 助教:宝鑫
第10章 结构动力学专题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2016年秋
本章将简要介绍结构动力反应研究工作中 的几个问题
结构多维地震动输入问题 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问题 动态子结构法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物理非线性问题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几何非线性问题 结构动力参数识别和动力检测
10.3 动态子结构方法
在近代结构分析中,经常要对一些十分复杂的结构进行 总体动力分析,如航空航天飞行器、高层建筑、海上 采油平台和大坝等,这种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可能含有 数以万计的自由度。如果直接计算,计算工作量很 大,这时可以通过划分子结构以实现特征方程的降 阶,先将结构划分为彼此独立、自由度较少的子结 构,使其容易分析,然后再将各子结构装配恢复成原 先的结构,最终获得总体动力特性参数。 子结构法的思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现已发展成为 大型复杂结构的有效计算方法。 动态子结构法包括:模态综合法和界面位移综合法等
10.1 结构多维地震动输入问题
地震动多维输入问题这一命题实际隐含着的深层含义 是:在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中需要考虑结构不同反应 分量之间的耦合影响,即所谓的“二阶效应” ,典型的 例子是P-效应。 在结构地震反应问题中,当结构较高和地震动较强时, 即使结构是对称的,结构两(三)个方向(一般沿结构主 轴方向)的地震反应将产生耦合影响,这种耦合影响的 结果将产生二阶附加的力矩 ( 扭矩或弯矩, P- 效应 为弯矩,水平运动的互相影响为扭矩)。 这种二阶力有时会对结构动力反应产生不可忽略的影 响,这时采用地震动分别沿结构主轴方向输入的分析 方法,或同时输入、但采用小变形理论分析将无法反 映二阶力的影响,必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
结构多点地震动输入问题
——也称为非一致地震动输入问题。 在结构地震反应中,一般把结构的运动分解成随地面一 起运动的牵连运动加上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牵连运动 是随地面一起移动的刚体运动(是已知的),结构不 产生变形,而仅有相对运动使结构产生变形,相对运 动是待求的,可用振型叠加法求解。 以上分析方法对于地基性质良好,结构基础尺寸不很大 且整体性较好时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些大尺度结构, 例如大跨桥梁、大型拱坝、地下管线、长隧道,地震 动的输入不能看成是在一个点上,或更确切地说,不 能看成是均匀的,因此在结构基础的不同点上地震动 的输入是不同的,存在相位差,这即是多点输入问 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 (2011-2016)
海域复杂地震地质环境下近海工程场地地震动特性。 地震、波浪和海流等共同作用下多介质体动力相互作用。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地震损伤破坏演化过程模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大 工程的动力灾变:
10.6 结构动力参数识别和动力检测
结构的性态在物理空间内通过结构的刚度、质量和阻尼 等物理参数,或者在模态空间内通过固有频率、阻尼 比和振型等模态参数来描述。 结构动力参数识别是指利用通过动力测试得到的结构动 力反应来识别结构参数的方法,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 结构参数动力识别方法,并得到一定的应用。 理论研究成果往往不能胜任实际工程的动力检测,因 此,工程结构的动力检测仍然是结构工程领域中具有 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10.6 结构动力参数识别和动力检测
随着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的发展,结构分析模型的精度 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结构复杂性的限制, 理论模型和实际结构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 最主要的是边界条件不完全符合实际、复杂结构中的 某些材料特性也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还有设计和施 工误差造成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不符等;同时使用期 间的疲劳与退化也改变了结构的特性。因此需要对结 构进行参数识别和检测,以评估其实际的运行状态, 并为维护、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 动力检测,是指利用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结构性态识别 的方法,包括对结构进行激励的方式、反应量(位 移、速度和加速度)和测量位置的选择,以及对测量 信号的处理方式和结构识别方法。
长大桥梁、大型建筑(包括超高层建筑、大型空间建 筑、城市大型地下建筑)和高坝等重大工程在强地震 动场/台风场作用下的损伤破坏演化过程,揭示重大 工程的损伤机理和破坏倒塌机理,为保障重大工程的 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强地震反应及地震易损性研究 》(2010-2012)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新技术研究 》(2010-2012) 《地铁车站立体交叉结构地震响应及抗震设计方法 》(20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