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律,教孩子“学会学习”——要想孩子学习好,家长应当怎么办?(转载)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
要想孩子学习好,家长应当怎么办?成功家长的经验是:不要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名次,而要“授之以渔”,在教会孩子学习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愿意学习,学得进去,学得轻松。
一、用浓厚兴趣,把孩子引上好学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力,是孩子求知欲望的源泉。
孩子的天性是对所有自己不知道的事物都想知道,不明白的事物都想明白。
家长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就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把孩子引入好学之路。
一要抓早抓小,着眼提高能力,抓好孩子视、听——说、读——写、做训练。
孩子的求知欲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只是那时只是个萌芽。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的求知欲望会不断增强。
如果他的求知欲能不断得到满足,这种求知欲就会升华为学习热情、专注精神;反之,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也就不会产生学习热情了。
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抓早抓小,让孩子还处于萌芽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膨胀成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
孩子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兴趣,是与他的认知能力成正比的。
要把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从萌芽中培养起来,必须不断赋予他相应的能力。
开发孩子智力,第一步要抓好的是视、听能力训练。
因为孩子好奇心是由他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物引起的。
他听到的声音越多,看到的景物越多,头脑中的疑问也就越多,要弄懂疑问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于是,最初的学习兴趣也就产生了。
第二步要抓好的是说、读能力训练。
孩子学会了说话,才能与人交流,才能把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才能从大人的回答中找到答案,知道那些与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有关,却又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
孩子学会了认读,才能获取认知世界的自由,才能自己到书画中、影视中去寻找答案。
第三步要抓好的是写、做能力的训练。
孩子学会了写字、做事,就又有了进一步与人交流的能力,活动范围大大扩大,认知能力会大大提高,头脑中收集的信息越多,越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求知的欲望才会越强。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才是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着眼提高能力,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至于孩子各种能力应当如何训练,我们将做专题讨论,这里就不讲了。
二要因势利导,不断拓宽视野,把孩子领进一个个未知世界。
孩子最初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不求甚解,很容易转移。
要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真正意义的学习上来,家长必须因势利导。
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同时顺势向孩子提问;根据孩子接受能力给他讲故事,让他按故事情节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孩子在专注地玩时不要打扰他,把握时机和他一起讨论他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形式,向他灌输一些科普知识;用大人的兴趣、爱好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都不失为因势利导的好办法。
孩子的求知欲望是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而扩大的。
当他的活动范围是在几十平米的房间中,他看到的只有门窗、桌椅、床铺及上面摆放的东西,他想认识、了解的东西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
如果大人把他抱到了室外,到了院子里,他会看到树木、花草、楼群、小路,带到大街上,他会看到行人、汽车、路灯、牌匾。
他想认识、了解的东西就要比在房间里多得多了。
如果大人把他带到了公园、书店、商店、集市,他想认识、了解的东西又会比刚出家门多得多。
如果大人再带他到外地去旅游,参观一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他想认识、想了解、想弄明白的东西就更多。
另外影视、图书、网络,只要孩子有了相应能力,也都是他认识大千世界的便捷途径。
家长要想办法给孩子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有机会增长见识、增加疑问,这样他才能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三要有个计划,鼓励刨根问底,让孩子尝到揭开谜底的快乐。
孩子出于好奇心的学习大多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则要有意识、有计划,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不断用新的知识来吸引他,让他对更多的事物感兴趣。
当孩子问鸟为什么会飞,家长在做出回答后还要问他,人能不能在天空中飞行;当孩子知道了人发明了飞机以后也能在天上飞了,家长又问他,鱼和船为什么能在水里游,并把浮力的概念告诉孩子;当孩子坐汽车上看窗外的景色时,问到为什么路边的树向后走时,家长可以把相对运动的概念讲给孩子听,再问他地球是不是也在运动;当孩子看到春天树叶绿了,小草长出来了,问为什么树叶和小草是绿色的时,家长就把叶绿素的概念讲给孩子,告诉他植物也要“吃饭、喝水、呼吸”,只是它们的吃饭、喝水、呼吸和人不一样……总之,有计划就是家长的心中要装着孩子应当知道的各种知识,不怕孩子刨根问底地提出问题,当他不问的时候还要设法引导他继续问下去。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成功、喜欢表扬。
家长在实行计划时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当孩子发问时一定要表扬他、鼓励他;当孩子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时,千万不能讥笑他,而应当有意转移话题,把孩子的兴趣转到其他问题上去。
让孩子体验到求知的愉快,自然包括给予适当的奖励。
奖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最好不要随意决定,而是与孩子事前有约定。
约定当然是指什么样的情况,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什么样的情况不能得到奖励。
这会让孩子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求知欲,又使发问得到正确的引导。
其实奖品并不需要特别准备,每逢换季要给他添新衣,每逢节假日要带他去玩,每个学期要给他买学新学具或是喜欢的玩具,这些都可以作奖品,但要在他经过努力学有所得时才能得到。
这不仅会对他起到激励作用,还会让他从中明白“世上没有可以不劳而获的东西”,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要讲究方法,教会独立探索,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的精神。
孩子天性爱玩,幼儿时期的教育只要寓教于乐,孩子就会兴趣不衰。
到了入学年龄,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过渡期,学习方法仍要充分体现趣味性,让孩子感到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学起来仍像在玩一样让人快乐。
比如:可以用比赛的方法锻炼提高孩子的心算、速算能力;用唱歌、对话的形式让孩子学习外语;用背儿歌、背古诗的办法教孩子认生字;用讲故事、看图画的办法学成语……总之,仍然要尽量让枯燥的东西变得活泼起来,把不好记的东西变成容易记忆的东西。
当然,最终真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要靠让孩子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孩子产生自觉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学习知识、掌握科学、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介绍伟人、名人传略,特别是科学家小时候勤奋学习故事,最能让孩子产生“做一个对人类有杰出的人”的崇高理想,并愿意为之去奋斗。
此外,对孩子最有效的影响就应当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和孩子生活一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对孩子人生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度最大的老师。
父母爱学习,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近在身边的榜样。
如果父母整天讲究吃穿,爱好打麻将、玩游戏机、上网聊天,却要求孩子爱学习,那是很困难的。
要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父母首先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无争的事实。
二、用良好习惯,帮孩子扫除成材障碍常言道:“从小看大,三岁至老。
”又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都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小事重复多了,就变成了习惯。
习惯决定了人的性格,性格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家长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扫除成材障碍。
(一)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基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
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
孩子的行为习惯主要源于家庭,首先源于父母。
孩子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和在学习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
第一要养成孩子不任性的好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学会“服从”,听爸爸妈妈的话。
这种“服从”是在父母的要求正确,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前提下的服从,不但不会使孩子失去个性,还会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个性。
培养这一习惯的最好办法,是从小就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
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玩耍,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决不轻易改变。
这样,孩子的生物钟就会有规律地运转,使他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当学习提上日程的时候,他才能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该玩的时候才去玩。
如果孩子学前没有这方面的好习惯,上学后就会晚上贪看电视、贪玩游戏,不准时睡觉,第二天就会不能按时起床,来不及吃早餐,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
孩子如果有任性的个性,还会表现在不愿遵守学校纪律、不愿意接受老师教育上,这自然都要影响学习,甚至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第二要养成孩子不依赖的好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然,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能力的增长一点点教会他。
不要小看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系鞋带和自己收拾玩具、收拾房间这些小事。
这些事情锻炼的是孩子的小手,开发的却是孩子的大脑,能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自立的意识,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
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和意识,到了入学年龄,才能渴望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而不需要大人跟在身后当书童,替他收拾书包、整理文具,催促他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没有这种好习惯,事事依赖大人照顾,入学时就会很难适应学校生活,做事、写字比别人慢。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三要养成孩子不磨蹭的好习惯,也就是做什么事都有个麻利劲,不浪费时间。
孩子刚学做事的时候,慢是正常的,大人还真不能催他。
如果你催他,他会越发做不好,甚至从此拒绝再做。
有时孩子也会因为做不好、不愿做,故意慢慢磨,希望惹得大人性急起来,就不用他做了。
大人绝不能迁就他,一定要在对他耐心教育的同时,坚持让他做完,而且要给他规定完成时间,只要他做得比较快比较好,就及时表扬、奖励。
如果家长不从小培养,让孩子养成了做事慢慢腾腾的习惯和性格,那他上学后就会无法适应学习生活的节奏,跟不上教学进度。
而且,这种矛盾还会随着孩子年级不断升高,暴露得越发充分,到那时想改可就晚了。
要培养孩子做事讲究效率,不磨蹭的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孩子一定要守信。
即绝不在孩子按规定时间,提前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又额外加码,只要质量没有问题,剩下的时间就留给孩子自己支配。
否则,孩子会因为对爸爸妈妈的做法不满,故意不抓紧时间学习,时间一长竟成了习惯。
第四要养成孩子不对付的好习惯,也就是要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做就一定做好”,绝不敷衍了事。
孩子学做事情,开始时做不好很正常,大人不要责怪他,否则他也会从此不愿意再做了。
可是如果孩子因为贪玩或怕苦怕累,想偷懒不做或故意不好好做,那就不行了。
家长一定要坚持让他做而且有质量要求,达不到要求还必须重做。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上述倾向,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对他该做的事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奖有罚,约法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