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12日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博雅教育是一种的教育理念,它于古希腊,实质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
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这一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
A.源远流长来源契合B.博大精深起源契合C.源远流长起源吻合D.博大精深来源吻合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18 年 10 月 23 日,历时 9 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这个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
B.为期一个月的“菊映通城活力市北”为主题的第 29 届菊花展在唐闸公园开幕,本次菊展花卉面积达到 9500 平方米,展出品种菊、模纹菊和普通小菊 30 万盆、各种艺菊 520 盆,规模为历届之最。
C.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D.韩愈本人毕竟是一个儒家孔孟学派的卫道者,又是一个复古主义的大力提倡者,他的文章不可能不会没有局限性。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B.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C.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近几年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两种极端走到一起,焉有不发生冲突之理?,说的也是整个道理,,,谁也不是窝囊废,结果也就成了窝里斗。
①市民强调情理而忽视法理②究其原因,往往与双方的情法失衡有关③你持情理,我持法理④执法者强调法理而忽视情理⑤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⑥你用情理攻击我,我用法理回击你A.⑤④①②③⑥B.②④①⑤③⑥C.②①④⑤⑥③D.⑤③⑥②①④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查、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重要,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
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
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
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
未上,丁内艰。
服除,为临安府教授。
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
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上曰:“非卿不闻此言。
”诏从之。
八年,兼权礼部侍郎,除给事中,时太子詹事已除,上又特令增员为二,命兼之。
赐对,言:“比年人物骫骳,士气耗,当广储人材以待用。
”上曰:“观卿所奏,公辅器也。
”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
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
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 不肯少动。
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
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
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
”或谓:“令已出矣。
”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
”即追寝其议。
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
师点倦倦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
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得疾薨,年六十九。
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授以学职寻:不久B.逋.自四年以前逋:拖欠C.事有为天下病.病:责备D.即追寝.其议寝:停止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师点年纪尚小就通晓《六经》,能写文章。
二十岁到太学读书时成绩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风尚。
B.施师点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参加廷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
未等上任,就遭遇母丧。
服丧期满后,任临安府教授。
C.施师点认为近年来人才被屈曲,士气耗尽,建议皇帝应广泛储备人才以待急用。
皇上认为他有辅佐的才能。
D.因为州郡上供钱物有不按时呈进的现象,所以朝廷建立了年终稽查考核法。
施师点主管统计,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9.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施师点的为官的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天香贺铸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qióng):蟋蟀。
②骎(qīn)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③ 东君:司春之神。
10.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
1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句子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论语•为政》)⑵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⑶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⑷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⑸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⑺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⑻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啊,我的父啊徐可父亲是在他 76 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
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
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
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睛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
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
过不多时,侄子走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
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
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
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
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是后者。
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里的会计。
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绝对相信别人。
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
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这些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
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
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
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
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
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
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
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
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陪着笑脸。
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
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
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
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
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
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
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
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
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
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
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
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
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
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
”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
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
”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