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有答案

职业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有答案

高三语文中期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准确的一组是A.慰藉.(jí)羸.兵(léi)玷.污(zhān)谄.媚(chǎn)B.亵渎.(dú)相称.(chèng)苑囿.(yòu)傩.送(tān)C.迤.逦(yí)寒伧.(chāng)侮.蔑(wǔ)浸渍.(zì)D.整饬.(chì)蹩.进(bié)悭.吝(qiān)啜.泣(chuò)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百无聊赖姑妄言之恻隐之心纭纭众生B.谙习水战面面相觑端祥自己情投意合C.藕断丝连美轮美奂贻笑大方不可估量D.变生肘腋五内具焚煞费心机钟鸣鼎食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歌喉遽.发(急速,骤然)信.而好古(以诚信的态度)厉兵秣.马(喂牲口)永垂不朽.(衰老)B.广有羽翼..(鸟的翅膀)博闻强志.(记)断章.取义(篇章)体格风骚..(举止轻佻)C.敝.帚画西施(破旧)不盈不溢.(充满而流出来)礼尚.往来(崇尚)奇葩.初绽(花)D.数典.忘祖(典籍)一苇..可航(一棵小草)天道..无为(自然界的规律)闲庭信.步(随意)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演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她知难而上,变本加厉,一心扑在舞台上。

B.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C.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D.只作一些小修小补,甚至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那是很难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市场关系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错误的一项是()A.一九三O年,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

B.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C.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D.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大量的观察到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察。

B.成熟的苹果下坠,是由于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C.古往今来多少事,虽然曾让我们为之痛惜,为之叹惋,但也正是它的悲剧情节,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沸腾了我们的热血。

D.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总是把动物用绳子缚在实验室的架子上。

7.对下列文句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②然而使我惊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③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④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

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的云中。

A.记叙抒情描写议论 B.议论抒情记叙描写C.说明议论记叙抒情 D.议论描写抒情记叙8.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字方法错误的一项是A.用部首检字法查“囿”,在部首“口”部,从检字表“口”部“五至七画”中确定“囿”字在词典正文中的页码。

B.用音序检字法查“笺”,“笺”在“q”部音序中,并在音节“qian”中确定“笺”字在词典正文中的页码。

C.用部首检字法查“赅”,在部首“贝”部,从检字表“贝”部“六至七画”中确定“赅”字在词典正文中的页码。

D.用音序检字法查“涸”,“涸”在“h”部音序中,并在音节“he”中确定“涸”字在词典正文中的页码。

9.下列名句、作品、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孔子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史记》司马迁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王安石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荀子10.对于有关应用文写作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编写简报要求实事求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情况说清楚,不能虚构、假想,也不可以抒情和带有文学色彩。

B.新闻讲究真实性、时效性、社会性和短小精悍性。

C.写作书信要注意几个问题:条理要清楚,正文要简洁明白,用语要得体。

D.会议记录的要求是快和准,须一字不漏地把会议内容记录下来。

12.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公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排比)B.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借代)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比喻)D.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13.下列口语交际中,敬谦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问长者年龄——“王老伯,您芳龄几何?”B.请人帮忙——“劳驾您帮我捎封信给李老师。

”C.请人原谅——“照顾不周,请您虚怀若谷,大人大量。

”D.初次见面——“久违大名,今日相见,果然不虚。

”二.阅读理解:(一)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他们几个哩?”水生说:“还在区上。

爹哩?”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14、下列选项中对这段对话描写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革命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B、表现水生奔赴战场义无反顾的决心C、表现水生和水生女人在爱国和顾家问题上的矛盾D、表现水生和水生女人思想感情上的差距15、“怎么了,你?”这句话表现了水生女人怎样的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责怪丈夫说话躲躲闪闪B、急于想知道事情的原委C、表达了坚决支持丈夫出征的态度D、对丈夫的反常情形感到不满16、“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动作描写。

“手指震动”是由于分心而划破了手,“吮手指”是为了镇痛。

B、这是动作描写。

“手指震动”是心情惊慌的表现,“吮手指”是划破了手以后的下意识动作。

C、这是细节描写。

“手指震动”表现了由丈夫的话出乎意外而带来的心理不安,“吮手指”是为了止血。

D、这是细节描写。

“手指震动”是心理震动的表现,“吮手指”是抑制自己感情的表现。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小说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逐步由普通妇女称之为抗日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B、水生夫妇和白洋淀青年积极抗日,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民捍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崇高精神。

C、本篇小说通过一群白洋淀妇女由被动的不拖丈夫后腿,到主动成立抗日队伍的描写,说明抗日战争锻炼了群众。

D、小说以荷花淀伏击战获胜,妇女们组织游击游击队,配合子弟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表明军民团结是坚不可摧的。

(二)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________,西山的_________,玉泉的__________,潭柘寺的________。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8、本段文字选自《故都的秋》,其作者是()A、梁实秋B、季羡林C、余秋雨D、郁达夫1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是()A、虫唱柳影钟声夜月B、柳影虫唱夜月钟声C、夜月钟声柳影虫唱D、钟声夜月虫唱柳影20、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描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下列对于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使用的是衬托手法B、连最平凡的景物都有这样浓的秋意,何况胜迹之处C、作者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想做一个北平人D、在平凡的景物中最能品味田园风光,而那些名胜古迹则不能让人有此兴致21、对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晨的景色特点和他所要表达的寂寞、孤独冷清的情感是一致的,而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的色调正好与其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和谐统一。

B、因为蓝色、白色和紫黑色是冷色调,淡红色时暖色调,作者喜欢冷色调。

C、因为作者最喜欢蓝色和白色,其次是紫黑色,最不喜欢淡红色。

D、因为牵牛花在花卉评比中,一向以蓝色和白色为佳,紫黑色此次,淡红色为下。

(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22、“有限的几个生命”是指A、刘和珍、张静淑等女师大学生的生命B、刘和珍、杨德群等已死去的几个人的生命C、杨荫榆、刘百昭等几个人的生命D、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爱国人士的生命23、“无恶意的闲人”是指A、一般庸俗的市民B、陈西滢之流C、没有参加游行,但具有正义感的学生D、社会下层老百姓24、作者用煤的形成来做比喻,用意是揭示出A、社会历史的进步是用流血斗争换来的B、人类历史的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C、从野蛮到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这次惨案的教训深刻,要人们改变斗争方法25、对划线的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了这次事件的深远社会影响,烈士的血不会白流。

B、对“亦已歌”的“他人”进行讽刺,指责他们不应该忘记烈士的鲜血。

C、说明只有烈士的亲戚伤心,其他人麻木不仁,无所谓。

D、作者十分无奈,“何所道”照应文中的“我实在无话可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