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整合《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2. 对比《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发现写作规律,进一步体会天路和
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介绍有形的路提供服务。
教学重点: 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发现写作规律。
教学难点: 感受“天路”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一、回顾引入,明确目的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两条有形的名路,一条是现代的青藏铁路,一条是古代的商路丝绸之路。
2、像这样的有名的道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呢?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历史与丝绸之路一样悠
久) 徽杭古道(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从这条道路上走出去的)太白古道(李白、杜甫、苏轼都曾在这条孤岛上留下足迹)剑门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条路)梅关古道(古战场,陈毅将军临危写下的《梅岭三章》就写于此处)宜万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秦岭古道(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
3、如果请你介绍这条你感兴趣的名路,又该怎样介绍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发现写作的内在的规律,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板书: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
二、默读课文,比较异同
1、同学们,比较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作者、体裁、内容、结构、中心、写法)
板书:文章结构、写作目的(两篇文章都歌颂了人物)、写作方法
2、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的相同点,看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注意先默读课文、批注,再进行小组的交流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完成手中的思维导图。
3、交流讨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5)
请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补充。
4、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一下写作的规律。
先看对路的情况的介绍。
请带领大家找到相应段落。
预设:相同点:
(1)路的概况(2分钟)
2006年7月1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
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
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
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下面的。
思考这两段在内容的介绍上有什么规律?(位置;起止点;命名。
)
(2)开辟前,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4分钟)
请两个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两课书中相应的段落。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宜生存的“生命禁区”。
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面临着高寒缺氧、终年冻土,生态脆弱等巨大困难,这些世界性难题严重阻碍了工
程的顺利进行。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铁路、汽车和飞机。
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的袭击。
你们发现这两段文字的描述上有什么规律?(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生命禁区。
)
两篇课文都用了一个自然段来写道路建设和开辟之前的自然环境,这样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品质服务的。
)是的,两篇课文都运用环境描写是侧面衬托人物的品质。
板书:写法环境烘托
(3)哪部分内容直接突出人物品质?艰难历程
《青藏铁路简介》
①请大家略读第三自然段,你了解到建设者们怎样的品质?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②出示资料1:
建成前
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
面对外国人的质疑,建设者们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从中你又体会到建设者们怎样的精神?(爱国、民族荣誉感)板书:爱国
小结:为了建设这条铁路,数十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勇敢、坚强、智慧和对祖国、对藏族人民深深的热爱)才彻底改写了“出国易,入藏难”的历史,西藏才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①哪几自然段写的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5-8)
看,这两段,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新街描写最细致的内容,老师把它摘录出来,我们看看这两段描写中,张骞表现出来的品质与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有哪些相同之处?
出示: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小结:是的,就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板书:写作目的——坚持不懈、不畏艰辛、智慧、爱国
(4)两条古今名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3分钟)
先看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的建成沟通了西藏、青海和内地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条钢铁大动脉的贯通,彻底解决了人员和物资“进藏难”“出藏难”的问题,必将有力地促进藏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促进西藏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因此,这条铁路又被各族人民誉为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
如果请你用两个词语来叔叔这条路的作用,你选择那两个词语?
沟通的是什么?促进的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有这样的作用意义吗?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
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
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小结:看似是一条有形的道路,透过这条路,它背后承载的是建设者或开辟者的一种精神,而由这条路的建成或开辟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交流,精神、文化、信仰上的融通,便是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终将写进历史,成为永恒的篇章。
时隔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的开辟距今大约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还在谱写着新的篇章,你们知道吗?
今年的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在北京召开。
让我们了解一下资料2
“一带一路”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这就是一条有形的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
三、介绍名路,学以致用(2分钟)
1、了解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现在如果让你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条名路,你准备如何介绍呢?
2、完成名桥的介绍。
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
总板书: 《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
路的概况(1,9)
自然环境(2,3)
艰难历程(3,5-8)
历史意义(4,9)列数字
爱国、勇敢、智慧、坚持不懈、不畏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