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方案,为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株番茄早疫病病原菌株采集于豫北地区番茄种植大棚中的病果,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10]。
1.1.2 试验药剂50%异菌脲(病可丹)可湿性粉剂为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0%氯溴异氰尿酸(比秀)可湿性粉剂为以色列海法作用保护有限公司生产,80%丙森锌(好锌泰)水分散粒剂为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0%苯醚甲环唑(病可丹)水分散粒剂为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0%醚菌酯(信赖)可湿性粉剂为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32.8%烷基腈氧基醌(凯银)水分散粒剂、35%腐霉利悬浮剂为宜宾川安高科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方法1.2.1 杀菌剂单剂毒力测定将7种杀菌剂单剂与PDA培养基充分混匀,配制成0.01、0.05、0.10、0.50、1.00、5.00 mg/L系列浓度的平板。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用5 mm打孔器在培养6 d后的番茄早疫病菌平板上打孔,用镊子取菌丝面向下接种在含药PDA培养基上,每皿1个菌碟,28 ℃倒置培养,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于接种后第3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生长直径,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值和各药剂浓度对数值间的线性回归性进行分析,求出各菌株EC50并计算相对抑菌率。
抑菌率计算方法为每个菌落使用十字交叉法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作为菌落的大小。
计算7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百分率,公式如下:菌落增长直径=菌落测量直径-菌盘直径抑菌率=(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含药培养基上菌落增长直径)/对照增长菌落直径×100%[11]以浓度对数为横坐标(x),相对抑制率几率值为纵坐标(y),求出各药剂对供试菌株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相关系数r与有效抑制浓度(EC50)。
根据EC50分析比较不同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12]。
1.2.2 复配剂的毒力测定选择抑菌活性较好的异菌脲、苯醚甲环唑、醚菌酯、腐霉利4种农药按其单剂浓度梯度两两配制成1∶1、1∶2、2∶1的含药平板,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每处理设3次重复。
分别以异菌脲、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为标准药剂,根据供药试剂,计算各复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联合毒力。
根据共毒系数的大小评价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并确定最佳配比。
毒力指数(TI)=(单剂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 / 混剂EC50)×100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PA+单剂B的TI×PB(PA和PB分别为混剂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的实测毒力指数/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100根据共毒系数类型的划分标准[13],CTC≥170为明显增效,120≤CTC2 结果与分析2.1 单剂抑菌率测定异菌脲、氯溴异氰尿酸、丙森锌、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烷基腈氧基醌、腐霉利单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茄链格孢属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6.15%~100%、8.76%~17.97%、2.01%~70.92%、71.82%~100%、51.35%~71.59%、42.46%~93.87%、32.16%~91.76%(图1,表1)。
2.2 7种杀菌剂单剂EC50由表2可知,7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35%腐霉利悬浮剂对番茄早疫病菌丝生长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最佳,EC50为0.018 2 mg/L;烷基腈氧基醌、异菌脲对番茄早疫病的抑制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0.019 0、0.033 5 mg/L;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丙森锌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0.049 6、0.723 8、2.268 1 mg/L;50%氯溴异氰尿酸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77.886 5 mg/L。
2.3 复配杀菌剂的联合毒力测定不同组合单剂复配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毒力不同,浓度为0.50 mg/L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1、1∶2、2∶1的抑菌效果均比单剂好,分别为97.59%、99.58%、97.38%;浓度为0.10 mg/L异菌脲-腐霉利1∶1、1∶2、2∶1的抑菌效果也比单剂好,分别为82.61%、83.34%、92.35%;浓度为0.50 mg/L异菌脲-醚菌酯1∶1、1∶2、2∶1的抑菌效果比单剂好,分别为97.51%、97.08%、98.21%;浓度为0.10 mg/L腐霉利-醚菌酯1∶1、1∶2抑菌率也比单剂高,分别为80.27%、80.21%;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也比单剂效果好,分别为97.69%、97.73%、97.61%(图2,表3)。
计算6种复配药剂不同比例对早疫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与EC50。
结果表明,醚菌酯-腐霉利1∶1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01 1 mg/L,早疫病菌对异菌脲-腐霉利2∶1抑菌效果较好,EC50为0.001 6 mg/L;腐霉利-醚菌酯1∶2抑菌效果次之,EC50为0.008 9 mg/L;苯醚甲环唑-醚菌酯2∶1复配剂也表现较高的抑菌率,其EC50为0.013 2 mg/L;异菌脲-腐霉利1∶1、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2、2∶1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20 4、0.021 9、0.025 3 mg/L;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2、2∶1、苯醚甲环唑-醚菌酯1∶1、1∶2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49 1、0.036 3、0.031 5、0.040 2 mg/L;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1、异菌脲-醚菌酯1∶1、1∶2、2∶1、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1、腐霉利-醚菌酯2∶1抑菌效果一般,EC50分别为0.054 8、0.079 3、0.063 8、0.067 8、0.086 0、0.066 9 mg/L;其抑菌效果最差的是异菌脲-腐霉利1∶2配比,其EC50为0.107 7 mg/L(表4)。
根据各复配剂的共毒系数,复配剂异菌脲-腐霉利2∶1、腐霉利-醚菌酯1∶1,有特别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 685.455、2 513.836;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2、腐霉利-醚菌酯1∶2、苯醚甲环唑-醚菌酯1∶1、2∶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2有明显增效,共毒系数分别为237.468 1、351.722 4、294.053 5、987.179 2、187.341 9;异菌脲-苯醚甲环唑2∶1略有增效,共毒系数为135.515 8;异菌脲-腐霉利1∶1,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1有相加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15.138 6、116.957 3、106.555 5;说明异菌脲-腐霉利1∶1、2∶1,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1、1∶2、2∶1,腐霉利-醚菌酯1∶1、1∶2,苯醚甲环唑-醚菌酯1∶2、1∶2、2∶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2,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1、2∶1,抑制早疫病菌的效果明显好于单剂。
异菌脲-腐霉利1∶2,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1,腐霉利-醚菌酯2∶1,异菌脲-醚菌酯1∶1、1∶2、2∶1有拮抗作用(表5,表6,表7)。
3 小结与讨论目前,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抗病作物品种,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使用的药剂主要有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芳烃类、二甲酰亚胺类等,常见的品种如代森锰锌、百菌清、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等,但这些药剂如今的施用量已经达到原有用量的数倍,抗药性问题严重,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由于过量用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生物安全。
因此,研究使用新型高效、广谱、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以及科学合理使用现有药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是番茄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9,14]。
本研究中7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浓度(EC50)由低到高依次为腐霉利、烷基腈氧基醌、异菌脲、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丙森锌、氯溴异氰尿酸。
在复配剂中,异菌脲与醚菌酯复配有拮抗作用,而三唑类苯醚甲环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醚菌酯在复配时两者的作用机理不相互影响,复配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异菌脲与苯醚甲环唑在复配时所使用的比例不同对其增效作用不同,但均未出现拮抗作用,说明二甲酰亚胺类与三唑类在混合使用时,不同浓度的配比其作用不同,但是两者混合使用不会彼此影响其作用机理,只是比例不同增效效果不同。
根据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及交互抗性,设计不同组合的药剂复配,异菌脲-腐霉利2∶1,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1、1∶2、2∶1,腐霉利-醚菌酯1∶1、1∶2,苯醚甲环唑-醚菌酯1∶2、1∶2、2∶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1、1∶2、2∶1,异菌脲-腐霉利1∶1,都有相加作用;说明异菌脲-腐霉利1∶1、2∶1,腐霉利-苯醚甲环唑1∶1、1∶2、2∶1,腐霉利-醚菌酯1∶1、1∶2,苯醚甲环唑-醚菌酯1∶2、1∶2、2∶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1∶2、1∶1、2∶1,抑制早疫病菌的效果明显好于单剂。
这些在试验条件下效果很好的复配剂及其复配比例,为早疫病菌田间药剂防治中杀菌剂选用、复配或混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番茄早疫病的田间防治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VLOUTOGLOU,KALOGERAKIS S N.Effects of inocu1um concentration,wetness duration and plant age on development of early blight(Alternaria solani)and on shedding of leaves in tomato plants[J]. Plant Pathology,2000(49):339-340.[2] 吴仁锋,汪志红.番茄早疫病研究概述[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3):16-18.[3] 童蕴慧,梁继农,徐敬友.番茄早疫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4,15(3):29-31.[4] 孙子风,冯慧娟.64%福锌氢氧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试验效果[J].北京农业,2006(6):11-13.[5] 盛秀兰,郑果,魏红玉.敌力脱防治番茄早疫病试验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9,8(1):54-56.[6] 苏毅,蔡新,张然,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生)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1):24-25.[7] 范永玲,任路,刘秀英,等. 番茄早疫病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431-1433.[8] 杨华,崔元玗,甘中祥,等. 新药剂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药效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4,41(5):363-366.[9] 王海强,田家顺,严清平,等.番茄早疫病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比较及其对笨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建立[J].农药,2008,47(4):294-296.[10]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 张传博,易萌.几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300-3301,3305.[12] 赵建江,韩秀英,张小风,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282-286.[13] 杨军,高智谋,张绍阳,等.10种杀菌剂对葡萄黑痘病菌的抑菌活性及联合毒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4):518-522.[14] 毕秋艳,马志强.杀菌剂复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64-66.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