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一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一)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按〕1981年11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针对当时有人公开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进行批评的情况,决定打报告要求由国家科委组织公开的测试鉴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于是,该研充会(筹)于1982年4月向全国几所大学和研究所等单位发出邀请,组织了一次联合测试。
共有二十几个单位参加了这项工作,联合测试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
本文即联合测试的实验报告。
这次联合测试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实验,全体实验人员顶着当时外界的巨大压力,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制订了实验方案,并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
这次实验的设计原则,取得了不抱偏见的科学界的承认,也成为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整个实验分为两大部分:人体特异视觉实验和人体特异致动实验。
这次联合测试的实验条件很严格,所得后果可靠,并具有可重复性。
结果表明:人体特异视觉功能及特异转运、特异书写、突破空间障碍等人体特异致动功能,都是客观存在的。
为了对人体特异视觉和特异致动功能的真实性进行科学鉴定,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发起组织部分省市有关单位的科学工作者,于1982年4~7月在北京进行了联合测试。
现将测试结果综合报告如下:第一部分人体特异视觉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对"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视觉功能的真实性进行考查。
一、实验方案1.设计原则我们认为实验设计满足下列条件应认为是严格的:(1)试样(辨认"目标"及其封装)具有若于"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复制和调换试样。
(2)辨认"目标"采用"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
即在所设实验条件下,只要一拆封,封装就被破坏以致无法完全复原。
而不拆封则通过普通视觉无法辨认目标。
(3)主试人与受试者双方均不知"目标"的内容,保证"双盲",避免暗示。
(4)现场监测可靠。
现场要有两人以上认真监测,不允许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
(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
2.具体方案为严格贯彻上述设计原则,采取下列具体作法:(1)试样制作A类:随机选用100个汉字,铅印成"人体特异视觉测试卡片"(照片1一1),以曲线方式(图1一1)将100个黑色的铅印汉字分别剪出。
每个字样对折两次,全部装人一玻璃容器中,多次摇动容器"搅匀"字样后随机地逐个倒出字样,并逐个封装进牛皮纸袋或硬塑料盒(封装方式见后)。
10个字样封袋完毕后,将剩余90个字样封装进一信封,并做标记,交制作人保存。
测试前在10个字样的封袋上做标记(包括顺序标记和签名标记)并复核。
B类:从"测试卡"中随机剪出10个字样,同贴在一张矩形厚白纸的一端,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做标记;同时将测试卡剩余部分封入另一信封,由制作人保存。
c类:由制作人在一张矩形纸的一端随机写10个汉字,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做标记。
(2)封装方式a类:牛皮纸袋(或信封)封装。
可分为三种情况:a1:用胶水或浆糊粘住牛皮纸袋封口,a2:在a1类封装基础上加薄纸封条;a3:在a2类封装基础上加线封。
b类:将字样放入装自动铅笔芯的硬塑料盒内,用环氧树脂将盒盖封死。
(3)测试方法在两名以上主试人监测下进行实验;实验前不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实验时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但不允许其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也不允许受试者与试样制作人接触;受试者报告辨识结果后,即由主试人当场检查试样封装和标记的情况,然后开封核对。
(4)总体核对(对A、B类)一轮(一般为10个字样)测试结束后,由试样制作人与现场监测人进行下述核对:对"辨认目标"的封装及其标记进行再检查;对"剩余目标"的封袋及其标记进行检查然后开封,将10个"辨识目标"与测试卡的剩余部分(包括90个"剩余目标")进行总体核对(照片1一2),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虎符法"。
(5)统计处理测试结果,并作出评价。
我们认为。
实施上述几种具体方案,均可达到五项设计原则的要求。
二、测试结果1、概况参加这次联合测试的受试对象11人,其中有4人取得了肯定的实验结果(共9组)。
现将成功的实验结果列成表1,简介如下:表1实验编号受试者编号测试日期试样制作封装方式辨认字数辨认正确字数辨认成功率主试人数核对评价001①4.18A类a1类10660%6可靠002②4.18A类a1类1010100%7可靠003③4.18~19A类a1类10880%9可靠072③7.8C类a2类10660%3可靠068④6.30B类a2类10990%6可靠040④7.8A类a3类10990%9可靠073④7.10B类a2类1010100%7可靠039④7.12~14A类b类55100%9可靠075④7.22B类a2类1010100%6可靠同时,将测试全部结果列表2简介如下:表2*测试结果分类受试者人数测试总组数辨识成功组数失败组数存疑组数作假组数辨识总字数*辨识正确字数I 416952015573 II 480620800 III 31001181000合计11349125833573*测试结果的分类共有三种情况:I类为测试得出肯定结果者;II类为测试得出不肯定结果但无作假行为者;III类为测试得出不肯定结果并有作假行为者;*凡存疑和作假的组数,其辨识正确字数均按0计算。
以上所列实验均有详细记录,资料完整,可供查对。
限于篇幅,只能列举几例,以便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
下面,仅以④号受试者的实验为例,说明几种类型的实验过程,并考查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典型实验结果举例以④号受试为例,其测试概况如表3。
表3测试总组数辨识成功组数失败组数存疑组数作假组数辨识总字数辨识正确字数辨识总成功率55000454395.5%三种类型的实验举例如下:[例一]A、a3类。
实验编号:0040。
时间:7月8日。
地点:北京师范学院7号楼432室天气:晴转阴雨受试者:④号主试人:杨俭华、董振君,施应璋(试样制作),涂叔鼎(标记);刘惠宜、王正、林书煌(监测);杨渊明、张汉惺(总体核对)试样制作:A类(测试卡编号0040)封装方式:a3类,如图1一2所示,试样按下列顺序封装:a)将薄纸封条的左半部粘在牛皮纸的1面内侧;b)分别将2、3、4面顺序叠向1面,用线将3、4面缝合,并将3、4面与3面粘住,然后将折叠字样装人此纸袋内;c)将薄纸封条右半部叠向1面,将缝合线穿过封条,并将封条粘在3、4面上;同时将缝合线拉紧,并从根部(留2mm左右)剪断。
待粘合处干透后,在封条处签字做标记。
至此,粘合与线封已将2、3、4面和封条连成一体;图1一2 a3类封装过程示意图d)顺序折叠5、6面,并将6面粘在1面外侧。
然后在6面粘合处签顺序标记。
这里,5、6面主要起保护封条及线封的作用;测试情况:在两人现场监测条件下由受试者逐个辨识试样(测试全过程试样制作人不在场),试样放在桌面上,受试者有时拿起试样嗅一下又放回原处,几次嗅闻之后,就辨识完毕。
此外没有发现其他动作。
他的辨识速度快,试样一直不脱离现场监测。
辨识后,监测人当场仔细检查试样的牛皮纸袋封装及标记情况,然后开封核对。
其测试结果如表4。
表4实验序号12345678910封装标记GICBHFDAEJ实验用时(分)5657111212受试者辨识结果牛民改保局作金桥报良辨识目标牛民改征局作金桥报良封装及标记核对完整无损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同左照片1-3a由上表可见,辨识成功率达90%。
总体核对:首先检查装存90个"剩余目标"的信封之封装和标记,验明完整无损后启封,然后将"辨识目标"字样与"剩余目标"字样分别与0040号"测试卡片"进行总体核对,结果无误;最后,由试样制作人与总体核对人,再次复核10个"辨识目标"的封装和标记,结果无误。
照片1一3给出的是本例的原始实验资料,其中a是实验简况与试样制做记录;b是辨识结果;c示出10个"目标"封装纸袋;d是测试卡总体核对情况。
可靠性考查:(1)试样具有"唯一性",排除了"调换"试样的可能性。
采用"虎符"法(曲线剪样,总体核对)保证"辨识字样"的唯一性,采取标记法保证封装纸袋的唯一性。
加之测试前受试者不得接触试样,当场测试时试样一直不离监测,要想复制和调换试样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2)双盲性、采用两次随机取样法,且受试者与试样制作人不接触,可保证"双盲",防止"暗示"。
(3)封装的"不透光"和"不可逆性":a3类封装采用三层牛皮纸袋,加薄纸封条,再加线封。
经反复实践证明这种封装方法可靠,拆封后要想当场复原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辨识字样"对折两次后再封入三层牛皮纸袋,不拆封,常人是无法在所设测试条件下"看见"字样的(即使在强光透照下也无法看见)。
这样就排除了通过普通视觉辨认目标的可能性。
(4)现场监测的"可靠性"主要由下述几点保证:试样一直放在明处,不离监测;测试动作"干净";测试时间短(最长者7分钟,多数在2分钟以内)。
在这种条件下,多人现场认真监测可保证其可靠性。
(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
由统计学理论可知,从N个汉字中任选M个,猜中其中L个,猜错(M-L)个的概率,可由下式求出:考虑到测试时每辨认一个字样即行开封的情况,则上述"偶然猜中"的概率:由此容易列出Q(N,M,L)表。
当取N=100,M=10时,有如表5:表5 LQ(L)10.10989 25.43413×10-3 31.59242×10-4 43.06234×10-6 54.03825×11-8 63.69803×10-10 72.32216×10-12 89.56933×10-13 92.33683×10-17 102.56795×10-20可见,在所设条件下(*实际测试时,受试者并不知道100个汉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