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人犯罪刑罚轻刑化之思考黄晓琪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人犯罪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近年来老年人犯罪率在逐步上升,案由也趋向多样化。
老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国刑法对老年人犯罪问题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
本文从当今社会老年人犯罪现状出发,寻找对老年人刑罚轻刑化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刑不上老人”观点的不妥。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刑罚轻刑化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4-033-0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我国古代诗人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的诗句,如今多用来形容人已暮年的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大加改善,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对国家与社会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人犯罪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小视“社会老龄化”是指一个社会的老年人口数量在总人口数中占一定的比例。
根据联合国相关规定,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这样的国家或城市的人口就被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212万;1964年第二次普查时为4243万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时达到7675万,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为9725万。
截止199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占总人口的9.76%。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2875.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1%,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8729.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8%,8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139.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9%。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具有地区分布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在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近年来老年人犯罪率在逐步上升,案由也趋向多样化。
从而对老年人犯罪定罪量刑的轻重成为当下颇为争议的问题。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及趋势(一)从犯罪率上来看,老年人的犯罪率低在美国,老年人犯罪只占1.2%;德国老年人犯罪占5.6%;我国目前老年人犯罪率约占犯罪总数的3%以下。
笔者认为老年人犯罪率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理上,衰老的自然规律使老年人即使有犯罪的想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心理上,老年人经历丰富,考虑问题周全理性,不易产生犯罪的冲动。
他们相信因果循环,善恶有报,所以从观念上是抗拒犯罪的。
第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波斯纳在《衰老与老龄》中提出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犯罪是一种工作,任何工作的生产率都与人力资本投资有关系(至少是部分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预计,老人不会在获得犯罪技能方面进行过多投资;没有这些技能,犯罪被抓获和定罪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而老年人临时起意进行犯罪是很少的,可以说老年人是比较‘理性’的,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犯罪是很不‘划算的’。
”(二)老年人犯罪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成都市成华区检察院公诉科曾以60岁为起始年龄,对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这三年的老年人犯罪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999年,老年人犯罪案1件;2000年0件;2001年猛增至7件,涉案人数达13 人。
在国际上,日本老年人被逮捕人数,由1974年的9,262人,到1983年增加到15,880人,增长70%,应该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如此的犯罪增长数字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数据表明,老年人犯罪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因此,虽然我们已看到老年人犯罪率低的情况,但我们也应该正视它正在不断上升的客观事实。
(三)老年人犯罪类型与手段特点目前老年人犯罪类型中,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女性老年人犯罪则以盗窃犯罪居于首位。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老年人的性犯罪问题相当的突出。
从犯罪手段看,老年人犯罪往往采取非暴力手段,表现出智能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
台湾学者蔡墩铭在其所著《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老年人对于财产犯之实施,不必亲自为之,亦可藉他人实行,尤其体力不济或行动不便之老人,多假手他人为其实施财产犯。
例如教唆或帮助有责任能力人实施盗窃,然后分享赃物,抑或拟订计划,再利用无责任能力人实施盗窃,以达不劳而获之目的。
”老年人犯罪对象多为弱势群体,手段简单,均为单独作案。
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孱弱,他们也不是我们想当然的社会的稳定因素,在老年犯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社会问题。
三、我国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分析虽然我国现行刑事立法没有关于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但我国古代和近代刑法均设有减轻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制度。
(一)我国古代对老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西周刑法是最早在法律中明文规定老年人刑事责任的。
《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一赦曰幼弱,二赦曰老耄,三赦曰戆愚。
”郑司农给幼弱、老耄作注时说:“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刑事法典《法经》中规定:“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
年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刑法志》记载,晋律规定:“若八十,非杀伤人,他皆毋论,即诬告谋反者反坐。
”《唐律·名例律》“老小及疾有犯”条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
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
余皆勿论。
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
若有赃应备,受赃者备之。
”作者简介:黄晓琪,南昌大学法学院。
2008.04(中)Legal System And Society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上,尊老敬老是我国一贯的文化传统。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多是考虑到老弱之人不可能给其造成严重威胁,并希望借此标榜自己的“仁义道德”,但不可否认它对中国的立法传统和社会道德标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二)我国近代刑法对老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第29条规定:“……满80岁人犯罪者,得减本刑一等或二等。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例》第9条也规定:“犯第2条各款之罪,年龄在……80岁以上者得减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对老年人犯罪的规定主要限于刑罚执行方面。
1954年政务院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第69条规定,55岁以上、已失去对社会危害可能的服刑罪犯,可以准许取保监外执行。
1982年2月18日公安部通知各地试行的《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第18条规定,服刑改造期间的罪犯,“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有病,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除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间以及罪恶民愤极大的以外,都可以准许监外执行刑罚。
由此可见,在对老年罪犯的量刑上,年龄往往被作为一个从宽的因素予以适当考虑。
四、老年人犯罪刑罚轻刑化的理论依据“轻刑化”是指国家在刑事立法或者刑事审判过程中,对于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行为,能动用较轻刑罚就能达到刑罚的最佳效果的,就绝不动用较重的刑罚。
(一)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受刑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按照我国刑法规定,老年人(除精神病患者)属于完全刑事责任人。
《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我国刑法是否仅仅只能对未成年人、孕妇和精神病患者“网开一面”呢?陈兴良教授在其《刑法哲学》中提到,犯罪有已然之罪和未然之罪,未然之罪包括了再犯可能性即人身危险性。
那么身体心智等各方面正逐步衰退的老年人的人身危险性到底有多大呢?《礼记·曲礼》上说“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罪犯刑事责任能力的实际状况决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呈逐渐减弱,直至最终丧失的发展趋势。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处刑原则与对通常人的处刑原则便不能没有区别。
(二)减轻老年人刑事责任符合刑罚的目的性从现代刑罚目的的角度来看。
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
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1.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
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在生理上已将近到达生命的终点,对于他们的改造已经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
2.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
在准确定罪的前提下、恰当的量刑幅度内,对老年人适用过于严厉的刑罚,既不能起到吓阻社会上不稳定分子的作用,也很难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正如在马克昌教授在其《犯罪通论》中提到,现代刑罚的目的决定了对老年犯罪人应予以从宽处理。
教育、改造罪犯,预防、消灭犯罪,是当代各国刑罚目的观的主流。
人到古稀之年,神智模糊,对其使用某些刑罚,丧失了改造的意义,同时还会失去社会同情。
我国由于受“刑罚万能”观念的影响,重刑化的趋向明显。
而随着人类社会法冶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日益提高,轻刑化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刑事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刑事司法的理性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对老年人犯罪刑罚轻刑化是必然趋势。
从而对重刑主义加以抑制,倡导刑法的谦抑性。
五、“刑不上老人”和给死刑适用设定一个年龄上限是不妥的(一)从近现代法治原则上看,“刑不上老人”违反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我国在1982年《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首先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规定的含义是;对任何人触犯我国刑律构成犯罪的,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地被定罪判处刑罚,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刑事法律之上或逍遥于法律之外。
(二)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来看,“刑不上老人”的提法将会使法律让位于道德与人情法律与道德具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它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而在现代国家的法制生活中,严格区分法律与道德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出于理性地考虑这个问题,在准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下,若只考虑到对老年犯罪人要适用人道主义,那么就否定了人道的平等性,这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是不公平的,也有违刑法的罪行均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