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林渎职犯罪情况调查报告林业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部,全市森林面积140.27万亩,森林蓄积量969.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3%。
市委、市政府对林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发展,生态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林业监管领域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多发,致使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影响和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将我市近年来涉林领域渎职犯罪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查处涉林领域渎职犯罪的基本情况2011年至2013年,我院共立案查处涉林领域渎职犯罪3件3人,法院均做有罪判决,查办案件数及人数均占当年查办渎职犯罪的100%。
涉林渎职犯罪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涉案主体主要是基层林业管护人员。
在我院立案查处的3件3人中,犯罪主体都是基层林业管护人员,其中2人为专职护林员,1人为基层林业站站长。
涉林渎职犯罪的主体主要是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与林业行政部门签订聘用合同的专职护林员也可构成该类犯罪的主体。
该类犯罪主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职务级别低,工资待遇不高,但责任却非常重大。
如护林员负责管护的防护林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如遭到砍伐,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犯罪罪名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罪。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相关规定,涉林渎职犯罪的罪名主要有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及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四种类型。
而从我院近三年查处的涉林渎职犯罪情况来看,涉及的罪名主要是玩忽职守罪。
玩忽职守,是指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
该类犯罪主观上表现为监督过失,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或轻视国家林业资源;客观上由于自己的监督过失行为而造成重大损失后果。
在我院查处的3起涉林渎职案件中,由于行为人不履行职责,造成公益林被滥伐,对国家林业资源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是涉林渎职犯罪造成的后果严重。
近年来,每一起涉林渎职犯罪案件都致使大量林木被乱砍滥伐。
如原通什林场场长王德斌在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未办理砍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滥用职权,擅自授意黄有京雇人进入省级公益林21号小班砍伐,致使省级公益林被毁数量达32.923立方米;护林员王兴民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造成莺歌岭自然保护生态公益林被滥伐11.2亩,活立木蓄积达48.248立方米。
原护林站站长黄洪强、护林员黄景不依法履行职责,玩忽职守,造成国有特种用途林被滥伐102.9253立方米。
四是涉林渎职犯罪案件刑罚处罚力度逐年加大。
近些年来,职务犯罪案件判决结果轻刑化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涉林的渎职犯罪刑罚轻尤其明显。
2011年,我院立案查处的王兴民玩忽职守案,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与之相比较,2013年查处的2起涉林渎职案件分别判为有期徒刑2年和有期徒刑3年半,判决结果均为实刑,刑罚处罚力度明显加大。
这主要是由于以往处罚多为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无法对企图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形成一种威慑。
这次从刑罚上加大了对涉林渎职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增强了预防犯罪的效果。
在立案查处涉林渎职犯罪的同时,我院更加注重预防,从源头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是与市林业局签订共同预防职务犯罪方案,建立预防工作沟通协调机制;二是结合办案,积极开展警示教育,督促林业执法部门加强和改进林业管理工作。
先后向林业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2件,帮助有关部门堵塞漏洞、加强管理。
三是配合森林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涉林刑事犯罪活动。
2011年以来,共批准逮捕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10件10人,其中对盗伐滥伐林木作有罪判决的共8件12人。
二、近三年我市毁林案件基本情况2011年至2013年,全市受理林业行政案件71件,查处68件,造成林地损失105.905亩,林木蓄积量损失98.6立方米。
其中征占用林地案件3宗,造成林地损失0.81公顷;非法开垦林地案件21件,造成林地损失95.1484亩;违章用火案件4件,过火面积13.03亩,非法运输、收购、销售木材案21件,查获三角枫树脂15.35吨、苗木23000株、红藤3400条、木材13.762立方米;非法改变林地用途案1件,涉及林地面积1146平方米;非法毁坏林木案1件,毁坏林木2.7581立方米,滥伐林木案12件,造成林木蓄积量损失48.3177立方米,非法加工林木案1件,责令停产停业,非法运输、收购、销售野生动物案7件。
查获各类野生动物53条(只)。
2011年以来,五指山市森林公安部门共立案查处涉林违法犯罪刑事案件27件,2011年立案6件,2012年立案10件,2013年立案11件,呈逐年递增趋势。
(一)毁林案件的主要特点1、毁林手段由人工作业转向机械化近几年来,从全市林木被滥伐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采用挖机、吊车、拖板车等工具,短时间内将树木盗挖,造成林木大面积损坏;例如,2013年3月6日,在畅好农场五队山头发生一起毁林开垦案件,违法行为人汤某某使用挖机进行作业,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林木毁坏,共毁坏林木9.5014平方米,毁林面积达4.66亩。
2、毁林地点多发生在偏僻地带毁林场所多选在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市县与市县结合部和边远山村,离村寨较远,在隐蔽性强、巡查困难的地方着手实施。
例如,2013年11月,在毛阳镇牙令村委会初保村“南霸岭”,违法行为人李某某滥伐三颗天然三角枫树,毁坏林木6.1444立方米,这起案件就发生在毛阳镇与水满乡交界处的山岭位置且较难发现。
3、毁林方式表现为秘密或者公开从近几年涉林案件分析,极少数村民钻了国家和政府扶贫“退耕还林”“林权改革”等项目的政策空子,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擅自进入集体林地,甚至在国有林地毁林开垦、公开以“蚕食”的方式进行非法侵占林地。
有的秘密在自己承包地或者在侵占的林地内,把林木砍削树皮,或采用注药等手段,使树木慢慢干枯而死,个别乡镇一些村民长期盗采、盗挖“三角枫树”树脂,当做自家的“摇钱树”。
4、项目建设违法占用林地造成损失大个别公司、企业急于搞土地开发,进行项目建设,在未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就擅自开垦、开发林地,造成林地损失巨大。
例如,2013年,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3件违法占用林地案件,造成林地损失0.81公顷。
(二)毁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剖析1、法律观念淡薄。
从被查处的毁林案件来看,涉案人员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法律意识及生态保护意识极其淡薄,根本认识不到毁林行为的严重性及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
例如,一些当地农民为了侵占林地,大肆毁坏国家公益林,造成林木大面积损坏;还有一些私企老板不依法办理林木运输手续,非法收购、运输林木,构成违法犯罪。
甚至部分林木管护人员对国家林业资源表现出巨大漠视,严重不履行管护责任,长期不去巡山,导致毁林后果的发生。
2、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一是部分乡镇政府、林业工作站不认真履行林业管护监督的责任。
从查处的渎职案件来看,有的分管林业的副乡长在任职以后,业务知识不精,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对管理、监督林业站站长、护林员的工作怠于过问。
而个别护林员长期不巡山,不履行看护责任,遇到毁林情况也不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这就给毁林犯罪有了可乘之机;二是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人力、物力及林业技术人员配备上还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案件的查办;三是森林公安执法力量薄弱,财政经费投入不够。
以五指山市森林公安局为例,该局现有11 个民警,仅有2个干警能独立办案,警力严重不足,影响了毁林案件的查处。
3、毁林违法犯罪处罚轻。
近年来,对盗伐、滥伐林木犯罪刑事处罚普遍偏轻。
即使毁林犯罪造成严重损失的后果,但被判处实刑少,大多数被判为缓刑。
由于犯罪成本低、风险小,少数不法分子在暴利诱惑下,明知滥伐、盗伐林木是违法犯罪,仍抱有侥幸心理以身试法。
盗伐滥伐犯罪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涉林职务犯罪的发案率。
4、群众生产生活与林地保护存在一定冲突。
国家级、省级的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只能够用于日常管护经费的补偿支出,对农民补偿极少。
因此,部分农民群众为了生产生活需要,采取剥树皮、砍幼树等方式蚕食、毁坏林地,开垦种植经济作物,造成林地损失。
四、对策与建议(一)健全完善乡镇政府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根据《五指山市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好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工作目标及“绿化宝岛”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规定,乡镇党政一把手是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责任人。
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职责,统筹政府各有关部门发展林业的职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林业建设和森林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格奖惩考核措施,推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林业、关心林业的良好氛围,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执法条件。
(二)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林业监管机制,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以基层林业工作站为主体,各方共同参与的大监管机制。
我国森林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
”要理顺林业站的管理体制,形成以基层林业工作站为主体,以乡村护林员为基础,林业公安、木材检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森林管理和保护网络,筑起严密的“绿色屏障”。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监管工作,将林业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强化乡镇分管林业领导责任,加强对林业站的管理和监督;三是要加强林区巡查制度。
上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下级林业部门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组织力量深入林区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检查森林保护和执行情况,督促基层林业单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业务操作规程,及时纠正和处理各种违法或不当的林业执法行为。
(三)加大预防和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力度。
一是要加大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
要在全市开展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干部群众树立“保护森林光荣,破坏森林可耻”的意识,形成森林保护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同时,要在毁林案件多发、易发的地方或部门重点开展预防,利用典型案例,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对重点岗位人员加强防范教育, 增强其预防职务犯罪的自觉性。
检察机关要结合办案认真剖析涉林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规律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配合林业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有效遏制林业工作人员渎职行为的发生。
二是结合全省开展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专项行动,严厉惩处涉林违法犯罪活动。
要建立公安、检察和林业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系沟通,增强打击涉林刑事犯罪,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