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巧克力囊肿——
最多见,80%累及一侧卵巢,50%累及双侧卵巢。 卵巢内含褐色粘稠陈旧性血,并与周围形成致密粘连, 直径5-25cm不等。
宫骶韧带触痛结节——
子宫直肠寓为EMS好发部位 斑点→结节→粘连→包块→冰冻骨盆
宫颈病灶—类的潴留囊肿 后穹窿包块 腹膜病灶 盆腔包块
光镜下特征
子宫内膜上皮、腺体、间质及出血。 反复出血,典型组织结构破坏面难以发现。
临床分期
分类繁多,1985年AFS修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分期法较合理,即根据EMS病灶部位、数目大小, 深度,粘连程度进行评分,分为四期:
I期 1-5分 II期 6-15分 III期 16-40分 IV期 >40分
临床症状
周期性痛经、性交痛、盆腔痛进行性加重占30-50%。 月经失调,不规则出血,月经经期延长,过多。15-30%。 不孕症,占30-50%,多伴有卵巢黄体功能不足,排卵障 碍(LVFS),抗子宫内膜抗体(+)。
辛晓燕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
定义: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被覆 粘膜以外部位生长,周期性出血形成病灶被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是一免疫性疾病 EMS是一炎症性疾病 EMS是一出血性疾病 EMS是一激素依赖性疾病 EMS是一遗传性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概况:
妇科迷惹不解的常见疾病之一 发病率占妇科手术5-15% 妊娠不能完全阻断EMS 有恶变倾向0.7-1.0% 好发育龄妇女25-48岁 不孕及盆腔痛检查12-48% 78%发生于卵巢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卵巢、盆腔腹膜经血、慢性炎症 激活衍生化EM。 生长因子、酶
免疫学说——
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防御机能可阻止EM种植,经血 逆流形成EMS的条件或环境。
EMS血清中IgG,抗EM抗体上升。 外周血单抗细胞,腹腔活化巨噬细胞,NK细胞下降。
病理
异位的内膜细胞随卵巢激素变化发生 周期性出血,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 成水泡,紫褐色斑点,近而发展成为紫兰 色结节。
发病机制
EMS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恶性肿瘤的种植性生长与远 处转移的特征。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经期含有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随经血逆流、种植于卵 巢、盆腔腹膜——形成盆腔EMS,子宫腺肌病,但无法 解释远处病灶的形成。
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经临床验证提出:
盆腔静脉中发现EM 盆腔淋巴管、淋巴结发现EM 解释了远处转移肺、四肢皮肤、肌肉的EMS
手术治疗
手术有助于确定病变程度 临床分期 减灭病灶 减轻症状 恢复正常解剖 减少复发
手术种类
保留生育机能手术: 开腹、腹腔镜,剥除病灶,保留子宫双附件。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 保留一侧或部分卵巢切除子宫。
根治性手术: 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EMS病灶切除。
小结
EMS是一个迷惑不解的妇科常见疾病 好发生育年龄妇女,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临床症状以疼痛、不孕、月经异常为特征 治疗模式为药物——手术——药物——手术
非子宫部位出血:
血尿、咳血、便血、鼻衄、疤痕出血增大。
体 征:
子宫后倾,固定,直肠陷凹及子宫后壁下段触痛性 结节,后穹窿包块。
诊断
B超检查:
确定EM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脏器关系。
CA125测定:
I-II期多为正常,III-IV期多为阳性。
敏感度50-68%,特异性>90%,与痛经成正比。
腹腔镜检查: 诊断EMS最佳方法,为金标准,在
最好的治疗
腹腔镜是最好的治疗 卵巢抑制是最好的治疗 助孕技术是最好的治疗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是最推 崇的药物
期待疗法
药物治疗:造成闭经或妊娠,导致EMS萎缩退化。
短效避孕药——高效P小剂量E 高效孕激素——高效P,E2 达那唑——丹那唑 睾丸酮类衍生物 孕三烯酮——内美通、甲睾酮甾类药 GnRHa——高丙瑞林,减少卵巢激素
月经后半期或经期做,进行诊断、 分 期和治疗。
鉴别诊断
卵巢恶性肿瘤 盆腔炎性包块 子宫肌腺病
预防
防止经血倒流——矫正畸形、粘连 避免医源性EMS——手术操作 药物避孕——抑制排卵
治疗
依据:年龄、症状,病变范围,对育 减缩及去除病灶 预防及减少复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