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科城规划设总结(万科20周年)

万科城规划设总结(万科20周年)


【目录】: table
1)前言 2)产品策略
建筑形式、风格同样可以提升品质感
【目录】: table
1)前言 2)产品策略
市场定位
宽景HOUSE
普通TOWNHOUSE 情景洋房
产品策略
提供更多的客户关注认可的附加值: 露台、阳光房。。。。。
【目录】: table
1)前言 2)产品策略
一层平面
1)前言 2)产品策略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亲近自然 邻里守望 走向户外 生活空间庭院化
【目录】: table
1)前言 2)产品策略
Townhouse
情景洋房
我们小高现层有的 产品系列
多层
单身公寓
万科城Townhouse 万科城联院TH
万科城宽景house
万万科科城城小高的层 产品系列
万科城新多层
万科城loft
亲 地 栖 居 万科城
城市
深圳万科地产项目 布局
硅谷内严谨的办公
区与轻松自然的生 活方式相对应
华为片区形成中国 的硅谷地带
市政道路 市政配套 公共绿地 中心公园 住宅区域
万科规划设计观
城市观——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1、与城市开发节奏相吻、顺应城市发展方向 2、不能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共生
结构简单
1)前言 2)产品策略
中央贯通 空间
通风采光
绿化空间 辅助空间 公共空间 休息空间
1)前言 2)产品策略
1)前言 2)产品策略
在原有多层基础上,更注重组团的生活 氛围,形成邻里守望的氛围。
1)前言 2)产品策略
普通多层
情景洋房化
保 证 容 积 率
万科城新多层
加大进深 减少层数和间距
1)前言 2)产品策略
A
B
C
D
A
B
C
D
传统一梯四户高层平面
万科城小高层平面
1)前言 2)产品策略
传统高层平面入户花园交流功能较弱,入户 方式的私密性不够,采光通风效果较差
万科城小高层采用多层的做法,增加两层高 的庭院,增加入户的情趣性
平面中央的贯通空间优点有:由庭院进入的 入户方式,增加私密性;让住户在公共空间获 得了交流的机会;内部通风采光更加优越,超 越多层住宅
美国Bradshaw Gill &Associates
香港雅克景观设计公司
总体规划总平面图
开放的绿地 开放的商业 开放的道路
城市开放空间示意图
开放空间示意图
市政道路 小区主要车行道 小区次要车行道
道路系统示意图
住宅产品分布图
TOWNHOUSE 宽景HOUSE 情景花园洋房 透天小高层 LOFT 待开发
学校和幼儿园 三万平米商业 会所 城市开放空间
公建分布示意图
核心景观带 组团景观带
景观空间示意图
我们的产品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亲近自然 邻里守望 走向户外 生活空间庭院化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亲近自然 邻里守望 走向户外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亲近自然 邻里守望 走向户外 生活空间庭院化
邻里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鼓励人们的参与性,形成社区感、安全感。
新城市主义的启示
第一层面:
区域
第二层面:
邻里、街区、廊道
第三层面:
街道、街块、建筑
路网密度 向城市的开口 公建配套 邻里的适宜规模 突出的中心 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混合利用、多样化
街道
街块(管理单元) 建筑
人车共存的系统 公共空间的营造
1)前言 2)产品策略
联院TH
总面积接近情景洋房
普通TOWNHOUSE 情景洋房
单户面积略大于情景洋房
建造成本约等于情景洋房
以较低的价格圆部分客户的“别墅梦”
建筑小巧
街道界面连贯
建筑覆盖率较高
1)前言 2)产品策略
4.5M
绿化空间 辅助空间 公共空间 休息空间
1)前 2)产品策略
1)前言 2)产品策略
绿化空间 辅助空间 公共空间 休息空间
1)前言 2)产品策略
The end!
公共建筑的标志性 建筑风格与当地文脉协调
区域协调
居住区功 能、空间 组织
居住区氛 围营造
形成一个关怀的邻里 建造新生活方式的住宅 住区传播文化
万科城规划
鸟瞰效果图
坡地 平地 水面
原始地形地貌图
坡地 平地 沟谷
原始地形分析图
坡地 平地 沟谷
原始地形利用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占地面积:39.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
容积率:1.1 车位比:1:1 产品类型:Townhouse、宽 景house、花园洋房、小高 层、LOFT 商业配套:3万平方米
教育配套:占地35600平方 米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 园2所 建筑设计公司:美国Sandy Babcock设计事务所
深圳筑博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景观设计公司:
社会观——均权思想
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2、住区资源共享 3、考虑残障人的需求
文化观——注重社区文脉
1、保留历史,尊重地貌 2、创造有文化的社区氛围
技术观——低技术高舒适性
1、不鼓励锋尚模式 2、鼓励研究遮阳、湿地、传统技术
邻里观——创造关怀的邻里
发展商的需求 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 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