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03
姓名:***
学号:**********
浅谈山西饮食文化
摘要:
居住在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这一方士地上的山西人民,虽然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可以说是令世人瞩目。

本文将从山西饮食历史、特点、种类、风俗习惯这四方面着手,浅谈一下山西饮食文化。

关键字:
山西饮食饮食特点饮食种类饮食风俗
前言:
山西自古地形复杂,又兼有少数民族融合,饮食文化各具特色。

以吕梁山和太行山为代表的山味文化;以地理位置自然形成的晋北、晋中、晋南等地域饮食文化;以山西面食为代表的面食文化;以官僚名人私家菜为代表的私家菜文化和各种流传民间的民俗节日小吃各具其形,相互交叉发展。

但总体说来,山西人的饮食文化,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

正文:
一、山西饮食历史:
我的家乡山西是一方以“三晋”为古称的地域,处于于黄河怀抱中,地广物博,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且具特色:南部平川气候温和。

交通便利;北部高原气候寒冷,民情剽悍;中部盆地商业发达,人口密集。

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一定特色。

惟如是,故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

所有这些,都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

二、山西饮食特点:
山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明显的共性特点。

山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

民以食为天,山西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没?”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

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

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

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

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总体可以概括为山西人“嗜好面食,兼喜汤饭;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三、山西饮食种类:
1、蒸制食品
山西人的主食一般是以蒸食为主。

玉米面窝头是最普遍的主食,有发面窝头和死面窝头。

馒头分花卷、刀切馍、和圆馍等,而最有意
思的是各种造型馍馍。

杂粮蒸食的有荞面窝窝、莜面推窝窝、高粱面鱼鱼、高粱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角角、金银卷、发糕、包了、蒸饼、稍梅、蒸合捞、块垒等。

2、煮制食品
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汤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深受青睐。

面条类有刀削面、扯面、龙须面、转盘剔尖、刀拨面、河捞面、柳叶面、撅片、抿面、切面等。

除这些面条类的汤类食品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朵、小撅片、捻鱼、豆面流尖、拌汤、煮圪瘩。

包馅煮食有饺子、馄饨等。

小米稀饭、玉米圪糁稠饭、玉米面糊糊、油面茶、红豆南瓜饭、黄豆面、撒子饭、瓜菜稀饭等都是农村极普遍的辅助饭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刀削面。

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吃过刀削面的想必都知道有这么句话:吃刀削面是饱口福,看刀削面是饱眼福。

确实如此,刀削面也因做工全凭刀削而得名。

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3、煎烤类食品
煎烤类食品统称为饼子,既可作正餐主食,又可作出门干粮。

肉菜馅饼、火烧油旋饼、煎饺子、鸡蛋煎饼、摊糊儿、摊折饼、煎锅、锅贴、焖面、焖饼、焖面鱼,都是大众的日常食品。

4、炸制食品
山西大面积的丘陵半坡地,较适宜抗旱性强的黍子生长。

黍子去皮糠成黄米可做粥,包粽子,磨成面粉做油糕吃最为讲究。

人们寻常不吃油糕,只有在生日、祝寿、婚嫁、丧礼、待客、盖房时才吃。

油布袋、麻花也是山西人喜食的油炸食品。

5、风味小吃
山西因气候、土壤结构、生活条件,和土特产品不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地方风味小吃。

晋中的崩脆“疤饼”、平遥的碗托、晋南的荞面河捞、太谷县的太谷饼、晋阳一窝酥、闻喜煮饼、临猗酱玉瓜、平遥牛肉、过油肉、羊杂碎、老豆腐、头脑等都是山西有名的风味小吃。

6、酒水调料
山西人一般饮料多为红砖茶,用开水冲泡或熬煮。

炎夏酷暑有自制甘草水,煮绿豆汤作消暑饮料的。

晋北人有在茶中泡摈果干和山楂果喝水的习惯。

到了冬季,一些地方用糯米自制略带酸味的黄酒,或独酌、或待客、或佐餐,也可当药引子用。

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已有一千多年的酿造历史。

以晶莹透明之色、纯正绵长之香、美味生津之味三绝,被誉为“仙酒”、“玉液”、“琼浆”,成为山西人之骄傲。

还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竹叶青;“香飘万里醉半山”的长治潞酒;“六曲飘香”的祁县六曲香酒;誉为“千里相饷”的蒲州桑落酒,香醇不绝;回味悠长的忻州特曲酒;“醉落秋雁下汾滩”的汾雁香酒;祛风固表强身益智的隰县玉屏酒;
安神解毒、提神明目的垣曲菖蒲酒等,多的数不胜数。

山西的调味品,第一位当是醋。

醋是山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山西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有了醋的萌芽,随着时间的发展,醋几乎和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一起跨越千年,历久弥醇,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对于山西人而言,醋不仅仅是人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品,更是与山西几千年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醋几乎与山西人相伴而生,和山西的名字、山西人的形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山西人爱吃醋,善酿醋,山西醋的历史悠久,山西醋的文化内涵深厚,山西醋与山西人关系密切。

清徐的老陈醋名扬海内外,它以优质高粱为料,采用红心大曲,低温浓醪发酵,高温快速醋化,温水熏烤醋醅,优晒抽水陈酿的五绝技巧,制成色泽黑紫、味清香,食之绵酸,回味悠长的佳酿,曾在全国调味品鉴定会上荣登榜首。

寻常百姓家也自制草麦下曲,精煮高粱,日晒拍浆,制作一大缸家醋供一年食用。

食用油主要是胡麻油、葵花油、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椒籽油、核桃油等,也有用猪油、羊油、牛油的。

四、山西饮食风俗:
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

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

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

请人吃饭要事先发帖或上门口头邀请,俗叫:“安人”,特殊贵客,要在饭前冉去请接一次。

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

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

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

酒未喝完绝不吃饭。

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大部分农家在做完婚嫁喜筵,要分送左邻右舍吃食,以便增进情谊。

山西饮食,在供神祭祖也有许多讲究,不得供吃剩的食品。

要有专门的供器,多供奉干粮和菜肴、果品,不供汤类。

供神多为单数,祭祖需是双数,一般为四。

结语:
山西饮食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以其传统的习俗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众多人的喜爱和赞许。

山西各地政府应该利用这一点,在煤炭资源几近枯竭的现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展饮食文化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又可以弘扬三晋饮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它,提高它的知名度,进而使其一直被传承并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彩娥任石涛山西居民饮食特点与未来《食品科技》 2000年02期
【2】范娇娇山西省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及构想《经济师》2009年12期
【3】宋小乐山西醋文化的初探《中央民族大学》 2009年
【4】海燕“新派晋菜”的崛起《科学之友》2007年03期
【5】蒋文华尚子文“糕”与饮食文化《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