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费下载】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授简介

【免费下载】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授简介

欢迎大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专业课由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和地籍管理五门课程综合而成。

专业课总分150分中,其中五门课程均会全面的考查,所占分数每年也有所不同。

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应该抓住重点,以土地管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两门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命题的基本特点,那么它必将为你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宝贵的时间,在考研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每年真题的比例来看,有5-8个名词解释,4-8个简答,1-2道论述,但主要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中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的出题老师每年基本上固定,出题风格在几年内基本保持了一致。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历年试卷,尤其是05年至今的试卷对大家的备考会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抓重点,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说历年真题,有些题目复现率很高,绝对是重中之重。

中农85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考试没有规定的考试大纲,只列出了参考书目,2009年相对较好,给出了复习范围,对于范围以外的内容可以不必看。

具体的复习方法、重要的知识点我都会在课程中结合近年的命题规律给大家详细讲解。

相信有大家的努力加上我近年来的一些规律总结,在通信类专业综合的考试中拿下130分以上的高分并不难。

土地资源管理教授概况之——中国农业大学(2009-04-23 14:11:31)标签:教育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5名,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

张凤荣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资源科学》、《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与《土壤通报》编委。

主要学术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淮海平原土地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1999-2001)和主持国土资源部重点课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2000-2002);并通过一系列的著作的发表,推动了我国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开创了建设用地持续利用评价方向,走在了世界前列。

促进了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对质量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状况有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以下这些著作的发表促进了我国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由注重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乃至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全面参与了《农用地分等规程》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农用地分等规程》所需的核心专题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诊断指标体系制定”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制定”并主持“农用地等别描述规范研究”,推动了农用地分等工作;为中国耕地保护做出了贡献,研究中国耕地质量与数量变化,耕地生产能力,耕地保护目标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措施,为国家和区域耕地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主要研究课题有:国土资源部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课题“中国耕地生产能力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国土资源部课题“中国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研究;提出大都市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新思路在完成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北京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耕地具有多重功能,将基本农田纳入城市空间布局,以阻隔城市“摊大饼”,发挥耕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思路;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方法,对革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完成的北京市农委课题的《北京市产业布局研究》报告中将种植业布局与城市环境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突出农地的公益性,提出对农田进行生态与资源补贴,以保护农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的政策建议,并已经被北京市政府发文执行。

建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做出了贡献,, 1992年出版的《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在中国第一次将逻辑学应用到土壤分类学中,并且成为广为采用的研究生教材,革新了中国土壤分类学的哲学思想。

出版的译著《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1988)和《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3),推动了中国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和建立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分类标准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自1987年参加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先生主持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为该分类系统的彻底改革做出了贡献。

朱道林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土地价格、土地制度与政策。

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已完成项目:主持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城市土地价格调查成果汇总集成”,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

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全国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汇总与建库总体方案研究”项目,2005年。

主持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建设”,2004年至2005年。

主持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中心专项课题“土地价格内涵研究”;2004—2005年,主持完成了“沈阳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沈阳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2004)”项目,该成果已于2005年5月23日由沈阳市政府发布实施;2004年,主持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课题“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在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2003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土地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案设计研究”项目;2003年,主持完成“全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研究”子课题“粮食安全与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的关系研究”、“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关系研究”。

2002—2003年,主持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课题子课题“全国基准地价平衡技术规范研究”项目。

2002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试点项目“拉萨市城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研究项目。

主持完成了“土地收购价格内涵界定及测算方法研究”项目。

2000年至2002年,作为主要参加人,先后完成了“加入WTO后我国土地资产管理政策研究”、“土地流转中的经济关系研究”、“我国土地市场体系与地价体系研究”等项目。

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农用地估价规程》的研究与编制”项目,该规程作为部颁标准已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实施。

主持完成了“土地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

该研究成果已编入中国农业大学“125计划”成果汇编,所提出方案已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改中实施。

专著或教材:房地产经纪人手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理论与实践总论,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年10月执行主编,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著,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土地市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农用地估价规程,朱道林(第4完成人),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著,土地行政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著,不动产估价,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副主编,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执行主编,土地估价报告选编,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参加编写,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统编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郝晋珉,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估价)土壤改良与利用区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侨联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侨联副主席,《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技推广》等杂志编委。

科研与学术成就:"浅层咸水型盐渍化地区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和效益研究"、"盐渍化改造区高效持久'综合农业'发展的优化决策和综合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三等奖,"黑龙港上游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研究"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黄淮海平原高产区优质高效农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以及"黄淮海平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中。

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高效持续农业发展",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鉴定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农、黄土高原等五大区域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为主题,建立了51个科技-经济先导型的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现代化样板,推出了一批科技质量高、科技显示度大、覆盖面广的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解决或攻克了一系列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障碍因素,显著增强了五大区域农业综合科技实力,极大地推进了区域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此外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河北省攻关以及其他研究课题20余项。

著有:《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发展》、《盐渍化改造区农业持续综合发展》、《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控制》、《迷人的生态世界》《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刘黎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研究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土地资源管理、乡村景观规划、农业遥感。

主要论著《乡村景观规划》,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土地资源学》(面向21世纪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生态学概论》(面向21世纪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土壤资源调查》,第三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参编,p215-236,气象出版社,200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参编,p187-235,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中国生态农业》,参编,p194-203,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