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压缩载荷2、弯曲载荷3、拉伸载荷4、扭转载荷5、静力载荷6、动态载荷7、肌肉的静息长度8、肌肉的主动张力9、肌肉的被动张力10、肌肉的平衡长度11、肌肉总张力12、肌肉的激活状态13、肌肉松驰14、肌肉功率15、肌肉退让性收缩16、肌肉等长性收缩17、肌肉克制性收缩18、运动生物力学19、动作技术原理::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项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形、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等的个体差异,是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
20、最佳运动技术:最佳动作技术是考虑了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素质和训练水平来应用一般技术原理,以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成绩。
21、上肢推动作:22、肢体的鞭打动作23、相向运动24、上肢拉动作25、下肢缓冲动作26、下肢蹬伸动作二、填空1、骨的应力-应线上,骨的刚度以曲线在弹性范围的斜率表示,骨的强度以整个曲线下的面积或用极限断裂点表示。
2、骨的强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压缩拉伸弯曲和剪切3、正常时,机械应力与骨织之间存在着一种生理平衡,当应力增大时,细胞活跃,骨质增生,应力达到新的平衡。
4、肌肉结构力学模型由收缩元串联弹性元并联弹性元组成。
5、根据肌肉力学模型,肌肉长度的增加,对其收缩速度有良好影响,但不影响它的主动张力-长度,肌肉生理模断面的增加会导致肌肉收缩力的增加,但不影响肌肉收缩被动张力-长度。
6、把曲线和曲线迭加起来,成为肌肉总张力——长度曲线,并用这条曲线来描述在体肌的随长度的变化情况。
7、肌肉力学的希尔方程描述了骨骼肌收缩时的关系。
8、肌肉在小于其平衡长度收缩时,其总张力是由构成的。
肌肉在大于其平衡长度收缩时,其总张力是由构成的。
9、上肢的基本活动形式有、和三种形式。
10、下肢的基本活动形式有、和三种形式。
11、起跳是依靠起跳腿的、动作,以及全身整体动作完成的。
12、人体单个环节活动时,符合原理。
13、当膝关节与肘关节角很大时,其伸展活动符合末端载荷原理。
14、人体活动时总是首先产生活动,并依据关节的,表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
15、人在作纵跳时,关节活动(伸展)的时间顺序是:、、最后是。
16、小关节是人体,小关节的强弱直接决定完成动作时支撑的。
小关节的强弱决定它参与“工作”的,如果其肌力矩强大,它可“提前”参与“工作”,从而完成动作的时间,动作的速度。
17、鞭打动作可使运动链末端环节产生极大的和。
18、落地缓冲动作的原理,是因为了力的作用时间,因而了外力对人体的作用。
19、在动作技术的运动学特征方面,往往把膝关节的大小及缓冲阶段的作为技术诊断的重要内容。
20、踏跳时肢体摆动动作可增加,并提高身体相对高度。
21、人体处于腾空状态时,由于不受外力矩作用,因此人体活动服从守恒定律,当人体某一环节转动时所产生的角动量,必然被另一环节产生的角动量所抵消。
三、判断题(在每题后面的括号里,正确的答案划上“√” ,错误的答案划上“×” )1、骨的拉伸强度大于压缩强度。
()2、机械应力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生理平衡,即骨组织量与机械应力之间成正比关系。
()3、沃尔夫定律说明了机械应力与骨组织量之间的关系。
()4、肌肉在静息长度时,其收缩元的张力为零。
()5、被拉长的肌肉的张力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现象称为肌肉的松弛。
()6、肌肉兴奋时其并联弹性成分力学状态的变化称肌肉的激活状态。
()7、希尔方程说明了肌肉总张力——长度特性。
()8、肌肉在做等长收缩的过程中,物体不产生位移,没有做机械动,但肌肉作了“生理功”。
()9、由希尔方程可知,肌肉收缩的张力愈大,其收缩速度越大。
()10、随着载荷的增大,肌肉收缩的潜伏期变短。
()11、肌肉功率最大值约等于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的三分之一与最大收缩速度三分之一的乘积。
()四、简答题1、在100m跑的起跑的“预备”动作中,为什么使下肢的各肌群处于激活状态,可以提高反应速度?2、用骨骼肌的结构力学模型说明肌肉受激发时的力学效应的顺序性。
3、说明机械应力对骨结构的影响。
4、如人体骨骼反复受到正常生理范围的高机械应力,骨膜与骨膜下骨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5、以髋关节活动为例,说明肌肉活动对骨骼应力分布的影响。
6、下蹲之后有停顿和无停顿(不加摆臂)的纵跳,哪种情况跳的高?五、详答题1、详答体育活动中骨骼的受力形式有哪些?2、画图并叙述肌肉总张力——长度特性。
[下肢肌(羽状肌较多)或上肢肌(羽状肌较小),可任意选一种] 。
3、详述载荷增大时肌肉收缩力学特性的变化。
4、肌肉及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对完成动作有何影响?5、人体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结合体育实例说明。
6、简述人体基本运动原理。
7、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是什么?结合体育实例说明。
8、说明在人体运动中,小关节活动的重要性。
9、结合体育实例简述鞭打动作原理。
10、缓冲动作的意义是什么?11、跳高、跳远时两臂及摆动腿的合理摆动的运动学特征是什么?12、跳高时运动员肢体的摆动起什么作用?13、什么是相向运动?相向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4、走步式跳远时,运动员腾空阶段的走步动作的作用是什么?【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17(见本节要点)18(见教学要点)19.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项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形、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等的个体差异,是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
20.最佳动作技术是考虑了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素质和训练水平来应用一般技术原理,以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成绩。
21~26.(见教学要点)二、填空1、曲线在弹性范围的斜率整个曲线下的面积用极限断裂点。
2、压缩拉伸弯曲和剪切3、成骨下降4、收缩元串联弹性元并联弹性元5、速度收缩力速度6、主动张力-长度被动张力-长度7、力-速度8、主动张力主动张力和被动张力9、推拉鞭打10、缓冲蹬伸鞭打11、缓冲蹬伸12、杠杆13、复杠杆14、大关节大小15、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16、支撑点稳固性早晚缩短提高1 7、运动速度打击力18、延长减小19、缓冲角时间20、起跳力重心21、角动量反向三、判断是非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四、简答题1、当载荷增大时,动作潜伏期延长。
依据肌肉这一特性,在完成需要快速反应和位移动作时,如100m的起跑,在“预备”时使伸下肢的各肌群产生“预张力”,这样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起跑能力。
其原因实际上是在起跑前使肌肉处于活化状态,预先提高了串联弹性元及肌肉的张力。
因而当运动员听到“跑”的信号时,收缩元的主动张力“不再”被缓冲,而直接用于克服外界阻力了。
因此提高肌肉的预张力可以缩短动作潜伏期。
2、见本节要点“激肉的激活状态”3、见本节要点“机械应力对骨结构的影响”4、如骨骼反复受到正常生理范围内的高机械应力,骨膜与骨膜下骨将发生肥大和骨密度的增加,其根据见本节要点“机械应力对骨结构的影响”。
5、见本节要点“肌肉活动对骨骼应力分布的影响”。
6、后种情况跳得高,这是因为第二种做运用了肌肉预拉伸和预加载荷所产生的形变势能,第一种做法是由于稍事停顿,使肌肉产生松驰结果。
五、详答题1、见本节要点“体育活动中骨骼的受力形式及其强度”2、A:平衡长度B;静息长度a:下肢肌(羽状肌较多)b:上肢肌(羽状肌较少)(1)肌肉总张力—长度曲线(2)肌肉被动张力—长度曲线(3)肌肉主动张力—长度曲线其余内容见本节要点“肌肉总张力—长度曲线”3、见本节要点“载荷对肌肉收缩力学特性的影响”。
4、见本节要点“肌肉与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对运动的影响”。
5、(略,见教学要点。
)6、(略,见教学要点。
)7、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包括四点:(1)大关节首先产生活动,因为大关节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大,产生的肌力矩也大。
因此,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它能首先克服阻力矩,使环节首先产生运动。
(2)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即人体运动时依据关节的大小,表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
如作纵跳时。
(3)小关节活动非常重要,如跳远起跳缓冲阶段膝关节肌力矩大于踝关节,但蹬伸阶段踝关节肌力矩(约228牛顿米)大于膝关节(约155牛顿米)。
另外,小关节是人体支撑点,小关节的强弱直接决定完成动作时支撑的稳固性,如果小关节肌力矩强大,可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提高动作的速度。
(4)关节活动顺序性具有专项特点,关节活动顺序性并非总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可以有多种,如游泳划臂动作,先肘、腕关节活动,作入水抱水动作,然后大关节肩带才参与活动。
8、(略,见答案三.3.(3))9、鞭打动作可使运动链末端环节产生极大的运动速度和打击力。
人体四肢结构类似于鞭子,它们近端环节质量大,末端环节质量小。
因此在作鞭打动作时,近端环节(鞭根)先加速挥动,获得角动量。
然后制动,在制动过程中,角动量向端环节(鞭梢)传递。
由于鞭梢质量较小,因此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
如投掷标枪时,身体的躯干、上臂、前臂及手等环节依次加速与制动。
当近端环节制动时,其角动量向邻近的远端环节传递。
由于末端环节手的转动惯量很小,角动量不断传递结果,可使手获得很大的角速度及线速度。
10、(1)减少外力作用在着地等动作的碰撞过程中,人体动量变化往往是一定的。
缓冲动作的实质是增加碰撞动作的时间,根据动量定理,当动量变化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延长,可减小外力对人体的作用。
(2)缓冲动作是完成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跳远、跳高成绩取决于起跳于加中垂直分力的冲量大小。
由跳远起跳力中垂直分力冲量图说明,缓冲阶段的冲量占总冲量的87%。
(3)缓冲动作是准备性动作它为后继动作提供适宜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各关节肌肉适宜的发力条件。
(4)加强非代谢能的利用缓冲阶段人体运动的机械能,对完成缓冲动作的肌群作功,使肌肉拉伸或增加肌肉张力,因而提高了肌肉及肌腱的弹性势能。
当缓冲动作转为蹬伸时,一方面肌肉的总收缩力增大,增大了肌肉所作的功,使人体获得较大的动能。
另一方面缓冲阶段肌肉及肌腱中积累的弹性势能换为动能。
11、跳高、跳远运动中,当起跳腿起跳的同时,身体的其余环节(上肢、摆动腿)进行加速度速摆动。
摆动环节的竖直加速度呈规律性变化:在起跳动作的缓冲阶段,加速度值急剧增大,在最大缓冲时刻达到最大值;到蹬伸阶段,加速度值开始减小,起跳结束时可达负值。
12、摆动动作的作用(1)提高重心相对高度作摆动动作时,摆动环节的质量向上移动,因而使人体总质心的相对位置升高。
其升高的数值相当可观,约占起跳后人体征心媵起高度的25%左右。
(2)增加起跳力当摆动环节质心作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必然对施力部位(躯干)产生反作用力(-F=ma,m为摆动环节的质量,a为摆动环节质心加速度),并通过起跳腿的肌肉用力作用于地面,从而增大了起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