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认识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中药蕴含的巨大价值被进一步开发,中药的价值逐渐被世界接纳。
对于中药毒性的正确认识,将更有利于对中药价值的进一步开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含义解读,中药毒性普遍性、相对性认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使中药毒性应用于治病救人来浅述中药毒性。
谈毒性认识,首先要明白所谓中药“毒性”是什么意思。
对“毒性”的解释,古今中医各不同。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近年来屡见不鲜,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
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在此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检出其中的乌头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中药中的有毒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所谓中药的毒性,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
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毒”指药物的偏性。
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
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
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便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
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如青木香——马兜铃酸——肾毒;罂粟(壳)——成瘾性,细辛——呼吸抑制等等;汞制剂——慢性蓄积中毒。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把毒性作为重要分类的依据,《本草害利》有云:先言害,后言利。
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统称为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
显然,毒性历来是重要性能之一。
中药理论中有“以偏纠偏”之说。
然而,毒指药物的偏性,而人生病,中医认为是感染邪气所致。
所以中药的毒性也就是其药性了。
人体需要即为药性,人体不需要就是毒性。
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毒药。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事实上,只要是药品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当然中药不良反应率远低于西药。
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为81.6%,而中药不良反应率仅为17.1%。
中药的毒性是相对的、整体的,比西药更可控些。
从中药的应用途径上来看,品种、炮制、制剂、配伍、辨证用药等都可以控制药物的毒性。
中药经过炮制能降低或消除毒性,保留药理活性,增强疗效。
马钱子用于祛风定痛、舒筋活络,未炮制前含有生物碱士的宁,含量最高,毒性最大。
经砂烫和油炸炮制后,总生物碱含量相比分别下降7.9%和8.4%,其毒性下降48.5%和52.2%。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伍来减轻或消除。
中药方由多味中药组成,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实现疗效最好、最安全。
此外,我国中药通常是复方使用,一方面通过君臣佐使(出处《神农本草经》,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的配伍,使药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七情配伍(出处《神农本草经》,其序例
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中的相杀相畏降低配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
例如附子,其有效成分乌头碱具有强心、抗炎镇痛等作用,可用来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患,但这些乌头碱毒性较强,中医临床在使用该药时,一般都是要通过炮制方法制备成饮片,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此外在处方中常常配伍甘草、黄芪等中药,进一步拮抗附子的毒性,且不破坏其强心、抗炎镇痛等药效学的作用,达到配伍减毒存效的目的。
”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其毒性大大低于附子单用。
如十枣汤用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毒性。
毒性中药应用重视配伍,提倡“若有毒宜制”,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制其毒性。
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将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降到最低。
有毒中药的应用也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并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如朱砂用量从0.2克开始,之后逐渐加量,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克,而且不能过久或持续服用。
此外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控制。
既要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还要限制用药时间,把握用药的总剂量,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患者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并且,辨证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性。
明朝《景岳全书》中有云:“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患者,无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权宜,此不可不察耳。
”此外中药古训“是药三分毒”,“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中病即止”,这些理论都在强调中药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
如不辨证用药,无毒中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
辨证施治包含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辨民族,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如此用药可达最佳效果。
最后,我国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中药质量评价系统。
“不能单纯孤立地来看中药的毒性。
中药的毒性质量标准,如果脱离了中医整体的理论框架,就会走进死胡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教授胡素敏认为,“标准就意味着市场,与世界接轨就是用人家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按西药标准和思路来研究发展中药,将南辕北辙,这对于中药也可能是一场灾难。
在基因工程药物标准已呈多样性,强调药物作用同工及个体化治疗的今天,我们难道还要拾化学药物结构成分单一之牙慧?中国是中药大国,种植、出产的中药量最多,又有
如此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应当依据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中药的质量标准既要体现中医特色,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
中药成分复杂不应成为中药标准不可操作的理由,有效成分不应成为中药唯一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对中药毒性的思考-时珍国医国药
[2]中药毒性刍议-海峡药学
[3]中药毒性三辨-中医药学报
[4]辩证对待中药毒性-医学与哲学
[5]中药药性中"有毒无毒"问题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6]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中国药学杂志
[7]中药肾毒性并非空穴来风-科技文萃
[8]中草药毒性浅析-西北药学杂志
[9]对中药的“毒”和毒性的认识《湖南中医杂志》
[10]中药毒性的再认识《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1]再论天然药物的肾毒性及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12]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合理应用毒性中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3]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4]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15]用药的误区及其理论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6]浅析中草药致肾损害的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